劉艷麗 楊彩俠 李萌 劉瑩芳 郭園麗
腦卒中為臨床多發腦血管疾病,隨疾病診療技術不斷提升,其病死率持續降低,受腦卒中偏癱患者自理能力較差、康復時間較長等影響,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抑郁、焦慮、恐懼、悲觀等負性情緒,加之患者多對疾病缺乏正確認知,可加劇上述不良心境狀態[1]。認知療法是一種通過提高患者知識儲備,改變患者思維信念,糾正不良認知,從而促進患者行為改善的短程治療方法,能有效提高患者認知水平[2]。理性情緒療法為常用心理干預手段,是利用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通過轉變個體心理狀態調節疾病病理過程,以此提高疾病康復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采用認知療法結合理性情緒療法,探討其在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康復相關知識掌握方面的臨床價值。
選取2017年11月—2019年10月腦卒中偏癱患者112例,納入條件: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4]中腦卒中診斷標準;單側偏癱;年齡<80歲;知曉本研究,簽署同意書;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楚;住院康復治療時間>1個月。排除條件:完全失語;存在神經系統病變、認知功能障礙;依從性差,無法配合完成調查研究;腦卒中發病前存在肢體功能障礙。依據組間基線資料匹配原則等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中,男36例,女20例;平均年齡61.99±6.02歲;學歷:初中及小學26例,高中及大專21例,本科及以上9例;疾病類型:腦出血35例,腦梗死21例。觀察組中男34例,女22例;平均年齡62.32±5.66歲;學歷:初中及小學24例,高中及大專20例,本科及以上12例;疾病類型:腦出血29例,腦梗死27例。兩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疾病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護理,包括健康宣教、心理疏導;給予本體感神經肌肉訓練、坐位平衡訓練、肢體各個關節被動與主動活動、步行訓練、站立平衡訓練、體位轉移訓練等運動指導。
1.2.2 觀察組 采取認知療法結合理性情緒療法。
1.2.2.1 認知療法 挑選經驗豐富護理人員成立干預小組,入組后進行培訓考核,講解腦卒中偏癱疾病知識、治療知識、術后康復知識、護理知識等相關內容及護理方法、技巧。①糾正錯誤認知。通過知識問卷了解患者知識不足地方,講解相關內容,涉及有關護理方法、步驟時可進行演示,便于患者記憶學習;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自護能力下降的原因,使患者明確自我護理對康復的必要性。②知識講解。包括疾病知識、治療知識、術后康復知識、護理知識等基礎內容和護理技巧,每周組織講座,結合微信平臺、微信群等手段實現知識講解的連續性,每天推送腦卒中偏癱康復小知識圖片、鏈接或小視頻。
1.2.2.2 理性情緒療法 每周1次分階段完成理性情緒療法。①心理診斷。通過詢問或傾聽,了解患者及家屬關心的問題、確定非理性情緒反應,針對出現的原因,告知其思維方式與信念方面的不足,講解出現非理性情緒的原因在于自身存在非理性信念。②領悟。通過聊天等形式,對患者的優點、能力作出正面評價,說明負性情緒對康復訓練依從性的影響;與患者探討自身不良行為及情緒的表現及可能出現的原因,引導患者感受非理性信念對自身行為及情緒等造成的不良影響。③修通。根據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緒、行為,通過音樂療法、轉移療法等專業心理學方法,結合患者自身特點,給予理性情緒干預和信念支持,鼓勵其以自強、自立態度面對生活,激發其自我承擔意識。④再教育。協助患者擺脫原有非理性信念,指導其通過合理方式宣泄內在負性情緒,加強患者自理能力的培養。
①依據自我護理能力測定表(ESCA)對患者干預前后自我護理能力進行評估,包括健康知識、自我責任感、自我概念、自我護理技能,分值為0~172分,分值越高,說明自我管理能力越強[5]。②擬定疾病康復知識掌握情況問卷,統計兩組患者疾病康復知識掌握率,包括良好心態在疾病康復中作用、功能訓練對疾病康復的作用、健康飲食及規范作息重要性等,共100分,90~100分為完全掌握,70~89分為部分掌握,不足70分為未掌握,疾病康復知識掌握率=(完全掌握+部分掌握)/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構成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健康知識、自我概念、自我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ESCA評分比較(分)
干預后,觀察組疾病康復知識掌握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疾病康復知識掌握率比較
腦卒中偏癱康復時間較長,受肢體功能障礙、社會功能喪失及康復治療費用等影響,極易對康復治療產生錯誤認知及強烈的負性情緒,降低自我管理積極性,進而影響疾病康復[6]。傳統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導中,患者多居于被動接受狀態,主動參與意識薄弱,認知療法則強調通過積極溝通交流、有針對性地講解,結合微信平臺等現代化交流方式完成患者對疾病康復知識的正確理解,促進行為、情緒等外在表現的改變,激發患者學習積極性,強化對康復知識的掌握[7]。
理性情緒療法認為,個體行為障礙及情緒異常并非某一應激事件直接引起,而是個體對事件不正確認知和評價而形成的信念,最終于特定情境下出現的行為及情緒的異常后果。同時,理性情緒療法以理性治療非理性,協助患者改變認知,以此采取理性思維方式代替非理性思維方式,有效減少非理性信念造成的負面影響。理性情緒療法能顯著改善腹主動脈瘤患者自尊狀況及負性情緒,提升睡眠質量[8]。本研究采用認知療法結合理性情緒療法進行干預后,ESCA分值評分高于對照組,疾病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均優于對照組,提示聯合理性情緒療法及認知療法可提高疾病康復知識掌握情況和自我護理能力。分析其原因在于:認知療法通過集中培訓進一步提高了護理人員康復知識、技能及溝通技巧,通過多種方式完成相關知識的講解,保證了認知療法的規范性,增強了患者參與的積極主動性[9]。結合理性情緒療法可協助患者建立理性思維模式,減少負性情緒造成的不良影響[10],鼓勵、完善家庭社會支持系統,給予心理支持及安慰,協助患者明確不良情緒來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據此進行針對性疏導,可有效改善患者非理性信念。
綜上所述,認知療法結合理性情緒療法可明顯提升腦卒中偏癱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改善對疾病認知及康復相關知識的掌握,利于患者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