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金鳳,葛東江
1.山東濰坊瑞清醫院有限公司內分泌風濕免疫科,山東濰坊 261021;2.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80集團軍醫院骨科創傷2組,山東濰坊 261021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甲亢(hyperthyroidism)均為臨床常見內分泌疾病。發生甲亢后,糖異生及分解加快,胰島素抑制能力增強,影響患者血糖控制能力;而甲亢為消耗性疾病,飲食需適當增加以滿足甲亢所需,其血糖控制難度進一步增加[1]。甲亢早期患者多伴心率加快癥狀,多采用美托洛爾以改善患者心功能狀態,改善甲亢臨床癥狀[2]。但美托洛爾長期用藥治療可引發血糖調節紊亂。因此在糖尿病并甲亢美托洛爾治療中,如何有效控制胰島素用量、降低藥物治療不良反應尤為關鍵。胰島素泵治療可保證胰島素給藥精準性,改善患者內分泌狀態,提升治療效果[3]。為此,該次研究選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間86例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在其美托洛爾治療基礎上聯合胰島素泵治療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86例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以不同治療方案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齡41~77歲,平均(62.36±7.10)歲;糖尿病病程5~8年,平均(6.11±0.43)年;甲亢病程6~12個月,平均(8.30±1.02)個月。觀察組男性28例、女性15例;年齡43~78歲,平均(63.02±7.42)歲;糖尿病病程6~10年,平均(6.23±0.51)年;甲亢病程5~13個月,平均(8.48±1.16)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符合醫學倫理。
納入標準:①均經糖耐量、隨機血糖等檢查確診為糖尿病;②經甲狀腺功能檢查確診為甲亢;③患者意識狀態清晰,可配合完成治療;④患者、家屬對治療方式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甲狀腺實質性病變患者;②合并嚴重糖尿病并發癥者;③心、肝、腎等臟器嚴重功能障礙者;④合并惡性腫瘤者;⑤研究期間失訪者。
兩組患者均接受美托洛爾(國藥準字H32025391)口服治療,25 mg/次,2次/d,持續治療3個月;甲巰咪唑片(國藥準字H20171155)口服治療,15 mg/次,2次/d,持續治療2~6周時復診,結合患者甲亢癥狀調整劑量。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應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以患者血糖水平、體質量確定給藥劑量,每日三餐前15 min皮下注射門冬胰島素注射液 (國藥準字J20150073);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島素(國藥準字S20060062),初始注射劑量為0.4~0.5 U/(kg·d)。觀察組以胰島素泵(優泵PH300)方法持續皮下注射門冬胰島素,注射計量為0.5 U/d×體質量,其中40%為基礎量,60%為餐前量(三餐各20%);持續泵注2~6 h;持續監測患者血糖水平,若患者血糖穩定則維持劑量。
(1)比較兩組治療有效率[4]:①顯效:治療后患者血糖、甲狀腺水平恢復至正常水平,或較治療前改善>75%;②有效:治療后患者血糖、甲狀腺水平較治療前改善25%~75%;③無效:未能達到以上標準;有效率為前兩者百分比之和。
(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治療3個月)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紅蛋白(HbA1c),血糖水平以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型號HF-180)檢驗,HbA1c以高效液相色譜測定。
(3)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治療3個月)甲狀腺功能,包括總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T3)、總四碘甲狀腺原氨酸(TT4)、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游離四碘甲狀腺原氨酸(FT4),均以放射性免疫法測定,檢測儀為全自動放免γ計數器(型號:SN-682)。
(4)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治療3個月)炎癥因子水平,包括C反應蛋白(CRP)、腫瘤細胞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均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驗檢測。
(5)比較兩組康復速度(血糖控制時間、住院時間)及胰島素用量。
(6)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低血糖、甲亢高代謝、糖代謝紊亂。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7.67%,較對照組81.40%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n(%)]
治療前兩組血糖水平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FPG、2 hPG、HbA1c水平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s)
時間 組別 FPG(mmol/L)2 hPG(mmol/L)HbA1c(%)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值P值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值P值9.20±3.109.35±2.360.2520.8017.48±2.676.47±1.402.1970.03111.41±2.7811.73±2.590.5220.5829.02±2.187.57±2.572.8210.00611.42±1.6611.71±1.510.8470.3998.12±2.256.78±1.373.3360.001
治療前兩組甲狀腺功能指標水平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TT3、TT4、FT3、FT4水平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甲狀腺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甲狀腺功能指標比較(±s)
時間組別TT3(noml/L)TT4(nmol/L)FT3(pmol/L)FT4(pmol/L)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值P值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值P值7.58±2.117.61±2.340.0620.9503.56±1.012.79±0.973.6060.001275.87±32.45277.12±35.460.1710.865164.20±24.69148.87±26.772.7600.00711.96±3.2112.10±3.790.1850.8546.14±2.025.09±1.752.5760.01230.13±8.0131.10±9.260.5200.60516.85±5.3713.87±3.782.9760.004
治療前兩組炎癥因子水平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CRP、TNF-α、IL-6水平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表4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時間 組別 CRP(mg/L) TNF-α(ng/L) IL-6(ng/L)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值P值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值P值3.11±0.793.20±0.810.5220.6032.01±0.531.76±0.422.4240.0171.78±0.461.81±0.530.2800.7801.06±0.350.84±0.263.3090.00117.71±2.9717.96±3.190.3760.7088.76±2.137.49±2.202.7200.008
觀察組住院時間、血糖控制時間均較對照組短,胰島素用量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康復用時及胰島素用量比較(±s)

表5 兩組患者康復用時及胰島素用量比較(±s)
組別 住院時間(d) 血糖控制時間(d) 胰島素用量(U)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值P值10.22±2.398.77±2.412.8010.00620.56±6.9815.97±3.453.5290.00159.31±17.3848.64±14.593.0830.003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33%,較對照組18.60%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甲亢主要特征為全身高代謝癥狀、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其中糖耐量異常為該病主要代謝紊亂之一。既往認為,甲亢合并糖尿病發病原因與兩者共同遺傳免疫學基礎相關,即1型糖尿病合并甲亢。但隨臨床對2型糖尿病研究的增加,發現甲亢患者糖代謝紊亂同時,同在與2型糖尿病發病機制相似的胰島素抵抗、胰島β細胞功能障礙等現象[5-6]。相關研究表示[7],甲亢患者多伴胰高血糖、生長激素等胰島素拮抗激素增加,可增加患者糖尿病發生風險。同時三碘甲狀腺原氨酸可影響胰島素抗脂解作用,使游離脂肪酸濃度升高,抑制葡萄糖的氧化及儲存,影響外周組織對葡萄糖利用能力,可影響患者糖代謝過程,進而引發糖尿病[8-9]。
在對甲亢治療中,主要治療藥物為甲巰咪唑片,以改善患者甲狀腺功能,改善其臨床癥狀。而甲亢發病后,受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影響,可引發機體代謝亢進及交感神經興奮,出現心悸、出汗、體質量減輕等癥狀,其中心悸、心慌等心率加快癥狀,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若未能及時治療,可增加其心臟負荷,影響其心功能[10]。美托洛爾屬β腎上腺素受體阻滯劑,對β1受體存在選擇性阻斷作用,通過抑制血管收縮以改善患者心率狀態,多用于甲亢患者心率加快治療[11]。但在該藥長期治療中可能會引發血糖調節紊亂,增加糖尿病發生風險,因此在糖尿病伴甲亢患者臨床治療中,需加強其血糖控制[12]。同時因甲亢為消耗性疾病,需通過增加飲食量以滿足日常能量需求,因此在對糖尿病并甲亢患者治療中,對其血糖控制精準性需求較高,旨在改善患者血糖狀態基礎上,控制患者甲亢病情,達到雙向治療效果[13]。
胰島素治療為糖尿病主要治療方式。傳統胰島素給藥方案為多次皮下胰島素治療,但此種外源胰島素給藥方式具集中性,難以滿足患者全天穩定胰島素需求,因此在治療期間易出現胰島素用量過大、低血糖等情況[14]。胰島素泵給藥治療,與傳統胰島素治療相比,具給藥速度穩定、持久、精準特點,可滿足患者日常胰島素需求,并在三餐時增加胰島素泵注劑量,以保持患者血糖水平穩定性,改善其內分泌狀態,恢復患者生理機能[15]。
該次研究中,對兩組患者美托洛爾治療基礎上,分別應用傳統胰島素給藥、胰島素泵給藥治療,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7.67%,較對照組81.40%高,且治療后觀察組血糖水平較對照組低(P<0.05),考慮原因為,傳統短時多次胰島素用藥治療,盡管可降低患者用餐引發的血糖水平上升,使患者保持餐前、餐后血糖水平穩定,但此種治療方式難以保持患者日常血糖水平穩定,影響其胰島β細胞功能狀態,增加血糖控制難度,因此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而實施胰島素泵治療后,除患者三餐外,患者日常血糖水平同樣可保持穩定效果,并且在給藥時,可通過胰島素泵精準控制胰島素用藥量,避免因手動胰島素注入過多或過少影響血糖控制穩定性,達到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血糖水平之效[16]。
該次研究發現,觀察組治療后甲狀腺功能相關指標均較對照組低,考慮原因為,患者葡萄糖代謝紊亂狀態可影響患者各項生理機能,而隨其血糖水平改善,患者整體代謝紊亂狀態相應改善,提升甲狀腺藥物對甲狀腺治療敏感性,進而可改善患者甲狀腺功能;同時患者血糖改善過程中,患者胰島素抵抗現象改善葡萄糖利用能力增強,游離脂肪酸蓄積作用減輕,降低其對甲狀腺細胞增殖作用,可進一步改善患者甲狀腺功能[17]。李欣穎等[18]在對70例甲亢患者研究中發現,FT3與胰島素抵抗呈正相關性,說明患者血糖水平改善后,其胰島素抵抗能力下降,進而可降低FT3水平,改善患者甲狀腺功能。陳瑤等[19]在對80例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研究中,分別應用皮下胰島素注射+甲巰咪唑、胰島素泵強化治療+甲巰咪唑治療,研究結果發現,實施胰島素泵治療患者血糖水平及甲狀腺功能指標(TT3、TT4、FT3、FT4)均顯著下降,與該次研究結果一致。
該次研究發現,觀察組治療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均較對照組低,觀察組住院時間、血糖控制時間均較對照組短,胰島素用量較對照組低,考慮原因與觀察組血糖水平改善后可降低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損傷及氧化應激反應相關,提示利用胰島素泵治療對患者血糖改善效果理想,可降低代謝紊亂引發的機體功能損傷,促進其生理機能康復,因此可縮短其康復用時[20];而此種給藥方式更為精準,因此可減少胰島素用量,且隨患者血糖水平控制能力提升,可進一步減少患者胰島素用量。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33%,較對照組18.60%低(P<0.05),考慮原因與觀察組對血糖控制效果更為精準相關,可糾正美托洛爾對患者血糖水平影響、保持患者血糖水平穩定,因此可降低血糖異常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并甲亢患者美托洛爾治療中,實施胰島素泵治療,可提升臨床療效,改善患者血糖、甲狀腺功能指標及炎癥因子水平,同時可縮短康復周期、減少胰島素用量,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