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淑梅
東營樂安醫院血液凈化中心,山東東營 257300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患者需長期服藥[1],但是大部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強,不能長時間堅持治療,所以,臨床重視院外護理有利于使治療依從性得到提高,確保治療效果[2]。延伸護理是由院內延申到院外的一種護理,監督服務及指導需不間斷完成[3],通過護理干預手段,可使患者的不良習慣得以糾正,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對于控制疾病有重要意義[4]。因此,為研究該護理手段在新診斷2型糖尿病中的應用,該研究選擇于2018年7月—2020年7月東營樂安醫院血液凈化中心接收的200例新診斷T2DM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基于即時通信技術的延伸護理和常規護理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東營樂安醫院血液凈化中心接收的200例新診斷T2DM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兩組,每組100例。研究組男54例,女46例;年齡60~82歲,平均(71.17±2.08)歲。對照組男52例,女48例;年齡60~81歲,平均(70.95±1.9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該研究的200例患者均是自愿參與該課題的檢查,患者及其家屬清楚課題的研究內容,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該研究所選病例均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新診斷T2DM對照組患者進行的護理手段是常規性護理。主要內容有:①飲食控制是治療糖尿病的基礎,能夠降低血糖,減輕胰島細胞的負擔。飲食治療的基本原則是控制主食飯量,多食蔬菜、粗米等含粗纖維較多的食物。少食含糖量較多的食品以及水果,烹調使用植物油,要通過飲食控制,盡量使患者體質量達到健康標準。②患者出院當天,對其進行常規性的健康教育指導,如講解疾病常識、對患者的飲食和生活進行指導,囑咐患者遵醫囑,定期檢測血糖水平,按期到醫院接受復查[5]。
對新診斷2型糖尿病研究組患者進行的護理手段是即時通信技術的延伸護理。首先,成立護理工作小組,成員包括醫師4名、責任護士5名和實習生2名,小組長由護士長擔任。為方便開展院外工作,及時建立公眾號或微信群[6]。微信群的管理由小組長負責,將疾病相關常識整理處理,每隔1周傳到微信群或公眾號上,以方便患者能夠及時查閱[7]。其次是護理實施。患者出院當天,由醫師和責任護士向患者詳細介紹新診斷2型糖尿病疾病相關的健康知識,提高其認識度。每周進行1次電話隨訪,了解患者疾病情況和服藥情況,囑咐患者按時復診[8]。加強與患者家屬之間的交流,了解其實際情況。對于情緒不佳的患者,要予以開導,同其家屬一起商量解決方案,加強與患者的交流,了解其真實感受,通過適時鍛煉,到戶外參加活動或者聆聽音樂以放松患者的心情[9]。每天至少1名護理成員在線值班,以便于患者隨時能咨詢,及時為其答疑解惑[10]。將語音和視頻的隨訪時間定在下午,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開導方式,詢問患者疾病具體情況[11]。
1.3.1 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 選擇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SDSCA)來評估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該表包括12個方面的內容,總分84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能力越強,反之越弱[12]。
1.3.2 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健康行為 選用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HPLP-Ⅱ)來評估患者的健康行為,該表包括6個方面內容,分別是自我實現、健康職責、營養飲食、人際交往、壓力處理、運動鍛煉等。總分52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健康行為越好,反之越差[13]。
1.3.3 比較兩組患者用藥依從性 依從率=依從患者例數/總例數×100%[14]。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新診斷2型糖尿病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分別為(49.66±12.96)分、(49.39±12.98)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結束后,研究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的SDSCA評分都明顯升高,分別為(67.26±9.45)分、(55.92±8.61)分,但是研究組患者的升高幅度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比較[(±s),分]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比較[(±s),分]
組別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100)對照組(n=100)t值P值49.66±12.9649.39±12.980.1470.88367.26±9.4555.92±8.618.870<0.001
治療前,新診斷2型糖尿病兩組患者在自我實現、健康職責、營養飲食、人際交往、壓力處理、運動鍛煉等方面的健康行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結束后,研究組患者HPLP-Ⅱ評分明顯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HELP-Ⅱ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的HELP-Ⅱ評分比較[(±s),分]
組別研究組(n=100)對照組(n=100)t值P值自我實現治療前 治療后健康職責治療前 治療后營養飲食治療前 治療后人際交往治療前 治療后壓力處理治療前 治療后運動鍛煉治療前 治療后21.7±3.321.6±3.20.2170.82829.4±1.421.8±1.142.686<0.00123.1±3.622.9±2.60.4500.65331.8±1.924.2±1.829.038<0.00121.6±3.421.7±3.40.2080.83632.5±1.129.2±1.915.031<0.00123.7±3.224.6±2.41.2500.12628.9±1.523.2±1.328.716<0.00121.4±3.421.6±3.50.4100.68227.5±1.222.6±4.111.470<0.00118.5±4.117.9±4.21.0220.30828.6±1.520.2±1.539.598<0.001
研究組共98例患者依從用藥,依從率為98%,對照組共82例患者依從用藥,依從率為82%,研究組患者用藥依從率明顯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用藥依從性比較[n(%)]
糖尿病主要特征為高血糖,屬于終身性、慢性代謝疾病,經研究統計[15-16],發病率高達86%,誘發因素為飲食習慣、家族史、環境、年齡等。T2DM在臨床上非常常見,患者血糖若長期不穩定,易發生一系列并發癥,如心血管疾病、腎功能損傷和神經損傷,使患者的正常生活受到影響[17]。除此以外,新診斷T2DM患者因不了解疾病,會導致治療依從性不高,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從而使發生并發癥的概率升高[18]。所以加強護理干預有利于使患者的依從性得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得以改善[19],能夠延緩和預防并發癥發生發展[20]。基于即時通信技術的延伸護理通常憑借現代通信技術為出院的患者提供醫院-家庭的一種連續性護理服務,使患者的認知度提高,該護理理念是以患者為中心,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個體化護理措施[21]。
該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分別為(49.66±12.96)分、(49.39±12.98)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結束后,研究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的SDSCA評分都明顯升高,分別為(67.26±9.45)分、(55.92±8.61)分,但是研究組患者的升高幅度更高(P<0.05)。說明采用了即時通訊技術為基礎的延伸護理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同時,選用HPLP-Ⅱ來評估患者的健康行為,治療前,研究組患者在自我實現、健康職責、營養飲食、人際交往、壓力處理、運動鍛煉方面的HPLP-Ⅱ評分為(21.7±3.3)分、(23.1±3.6)分、(21.6±3.4)分、(23.7±3.2)分、(21.4±3.4)分、(18.5±4.1)分;對照組分別為(21.6±3.2)分、(22.9±2.6)分、(21.7±3.4)分、(24.6±2.4)分、(21.6±3.5)分、(17.9±4.2)分,兩組患者在自我實現、健康職責、營養飲食、人際交往、壓力處理、運動鍛煉等方面的健康行為評分相近(P>0.05)。治療結束后,研究組患者HELPⅡ評分分別為(29.4±1.4)分、(31.8±1.9)分、(32.5±1.1)分、(28.9±1.5)分、(27.5±1.2)分、(28.6±1.5)分,明顯比對照組(21.8±1.1)分、(24.2±1.8)分、(29.2±1.9)分、(23.2±1.3)分、(22.6±4.1)分、(20.2±1.5)分高(P<0.05),由此表明,基于即時通信技術的延伸護理能夠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另外,研究組患者用藥依從率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表明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得到了顯著改善,這與以往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22-26]。在自我管理行為的6個維度中,目前執行率最高的為堅持用藥自我管理,執行率最低的為血糖自我監測管理,主要是因為目前人們普遍存在用藥控制血糖理念,認為飲食、血糖監測、運動不重要,導致整體治療效果不佳,若患者長時間維持用藥劑量,雖可控制血糖,但由于未根據血糖值變化調整用藥劑量,可影響用藥安全性,對此還需加深患者對血糖監控和飲食、運動療法重要性的普及。近年來,經統計發現,患者血糖控制與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存在密切相關性[27]。
綜上所述,將基于即時通信技術的延伸護理應用到新診斷T2DM中可以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促進其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對新診斷T2DM患者的療效和身體狀況改善明顯,對患者自身疾病認知度以及治療依從性均得到提高,效果理想,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