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飛,林金貴,鄒可安,林世備,劉暉,楊文福
福州市第二醫院骨科,福建福州 350000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慢性病,隨著病情發展會出現一系列并發癥如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等。其中糖尿病足患者患肢易出現潰瘍,會對其正常生活產生嚴重影響,導致其生存質量下降。糖尿病足潰瘍治療難度較大,創面愈合時間較長[1]。以往臨床治療糖尿病足潰瘍主要通過清創、交換敷料、抗感染等方式治療,但部分患者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自體富血小板血漿是自體全血離心后獲得的血小板濃縮物,其中含有大量生長因子以及蛋白質,如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PDGF)、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以及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等,能夠加速創面愈合,對潰瘍以及周圍組織具有修復作用,并且能夠發揮抗菌作用[2]。該院對2018年6月—2019年6月間收治的30例糖尿病足潰瘍患者采取了自體富血小板血漿治療,觀察實際療效,現報道如下。
對該院接受治療的60例糖尿病足潰瘍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颊呒捌浼覍賹τ谠摯窝芯恳阎椋已芯恳呀浲ㄟ^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以上患者根據治療方案的不同分為治療組(n=30)以及對照組(n=30)。治療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4~67歲,平均(54.44±4.33)歲;糖尿病病程2~9年,平均(5.45±2.11)年;Wagner分級包括Ⅰ級8例、Ⅱ級15例、Ⅲ級7例。治療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2~69歲,平均(55.88±4.78)歲;糖尿病病程1~10年,平均(5.76±2.33)年;Wagner分級包括Ⅰ級9例、Ⅱ級16例、Ⅲ級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以及Wagner分級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糖尿病足診斷標準,具有明確糖尿病史,電生理檢查顯示周圍神經傳導速度下降或電圖體感誘發電位異常者;患肢足脛后動脈、足背動脈減弱或消失,且患者伴隨不同程度(Wagner分級為Ⅰ~Ⅲ級)足部潰瘍[3]。
排除標準:精神狀態異?;蛘J知功能障礙者;惡性腫瘤者;血液系統疾病者;肝、腎等器官功能嚴重不全者;由于其他因素導致足部潰瘍、糜爛者。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治療,給予胰島素皮下注射以及口服降糖藥物,穩定患者血糖水平,保證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并適當調節血壓、血脂,使其維持在正常范圍內。給予硫辛酸營養神經;給予哌拉西林鈉他唑巴坦鈉抗感染治療;給予前列地爾改善微循環。對創面壞死組織進行處理,清理膿性分泌物,并通過溶有慶大霉素的生理鹽水溶液以及雙氧水沖洗創面。以無菌藻酸鹽敷料和泡沫敷貼進行加壓包扎處理,每隔3 d進行1次換藥,連續治療4周。
治療組在上述基礎上采取自體富血小板血漿治療,治療前對潰瘍體積進行測定,確認采血量。以1:10比例配比采血。選取含EDTA的注射器對外周靜脈血進行抽取,將其灌注于離心管中,進行離心處理,取上、中層血漿再進行離心處理。對離心管底層沉淀的血小板以及血漿進行提取,即為濃縮血小板,以此制備自體富血小板血漿,用注射器抽取[4]。應用自體富血小板血漿治療前,先對糖尿病足潰瘍周圍皮膚進行消毒處理,進行清創后,將自體富血小板血漿與2000 U葡萄糖酸鈣-凝血酶進行混合置于雙通注射器當中,緩慢、均勻地噴灑于潰瘍表面或向深部注射[5]。當創面出現膠凍物時,即可用紗布覆蓋創面。換藥1次/周,連續治療4周。
6周后進行隨訪,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痊愈:潰瘍創面完全被新生上皮組織覆蓋;顯效:潰瘍創面結痂基本脫落,潰瘍面局部組織基本愈合,創面愈合超過80%;有效:潰瘍面積明顯縮小,潰瘍深度明顯變淺,創面愈合為40%~80%。無效:潰瘍面愈合緩慢,潰瘍深度無明顯變化,創面愈合低于40%[6]??傆行?(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比較兩組創面愈合時間。比較兩組患者潰瘍創面修復效果(肉芽組織覆蓋率、肉芽組織生長厚度)。另外,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頻數和百分比(%),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總有效率(96.67%)較對照組(73.33%)更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06,P=0.030)。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治療組愈合時間為(34.31±5.32)d,較對照組(42.31±5.78)d更短,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578,P=0.001)。
治療組肉芽組織覆蓋率高于對照組、肉芽組織生長厚度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潰瘍創面修復效果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潰瘍創面修復效果對比(±s)
組別肉芽組織覆蓋率(%)肉芽組織生長厚度(mm)治療組(n=30)對照組(n=30)t值P值27.76±7.6521.56±6.763.3260.0023.21±1.221.56±1.175.3460.001
治療組不良反應率(6.67%)較對照組(26.67%)更低,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20,P=0.038)。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糖尿病足潰瘍是糖尿病常見并發癥,也是導致非創傷性下肢截肢以及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足潰瘍發病機制較為復雜,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外周動脈病變、足部感染以及血糖控制不理想等均可能誘發糖尿病足潰瘍[7-8]。由于糖尿病足創面炎性因子堆積、缺氧、營養物質缺乏以及感染等,導致正常愈合過程受到破壞,會逐漸形成慢性難愈性創面。若糖尿病足潰瘍未得到及時治療,病情會逐步加重,導致潰瘍創面長期無法愈合,甚至需要進行截肢。目前,臨床治療糖尿病足潰瘍并無特定方法,主要通過控制血糖、抗凝、抗感染、清創、交換敷料等方式治療。但部分患者采取常規治療方式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創面愈合較慢[9-10]。
該次研究中,治療組以自體富血小板血漿進行治療,結果表明治療組總有效率(96.67%)較對照組(73.33%)更高(P<0.05),治療組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與張學成等[11]報道結果相近,說明采取自體富血小板血漿治療糖尿病足潰瘍能夠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能夠加速潰瘍創面愈合。治療組肉芽組織覆蓋率高于對照組、肉芽組織生長厚度要厚于對照組(P<0.05),與付鵬等[12]報道結果一致,說明自體富血小板血漿能夠獲得更好的創面修復效果。自體富血小板血漿是自體全血離心后獲得的血小板濃縮物,能夠發揮止血、封閉、保護創面作用,具有以下特點:①自體富血小板血漿中的血小板被激活后能夠釋放高濃度生長因子以及細胞因子,包括纖維蛋白、骨鈣素、骨連接素、PDGF、VEGA、IGF-1以及EGF等,能夠維持生長因子趨化作用[13]。同時上述因子加速細胞分裂,促進細胞增殖,可加速血管新生以及神經修復,對細胞外基質以及骨基質合成具有誘導作用,從而實現組織修復重建[14-15]。自體富血小板血漿中含有的生長因子與患者自身生理濃度幾乎一致,各因子間可產生協同機制,促進潰瘍創面愈合[16]。自體富血小板血漿中含有大量纖維蛋白,能夠為細胞生長以及修復提供適宜的三維支架,對創面產生牽拉作用,使其向中心收縮,讓創面縮小,可加速創面愈合[17]。②自體富血小板血漿中具有高濃度血小板以及白細胞,能夠充分發揮抗菌作用。其中血小板可釋放α顆粒、趨化因子、過氧化物、抗菌肽、組胺、腺苷以及免疫球蛋白等,可直接誘導血小板聚集,直接殺滅病原體;也能通過趨化并激活白細胞間接發揮抗菌作用,并在凝血酶作用下使潰瘍表面形成膠狀物,對創面具有封閉、維護作用,形成高濕度、低氧修復環境,可加速創面愈合。白細胞可吞噬部分細菌,清除病原菌,并誘導淋巴細胞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18-19]。
自體富血小板血漿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相對于其他治療方法而言具有一定優勢。首先,自體富血小板血漿是采集自身外周靜脈血制備而成,可防止患者由于使用外源性藥物出現免疫排斥反應以及感染傳染性疾病。其次,自體富血小板血漿具有一定粘附性,對潰瘍創面可發揮填充粘合作用,能夠降低血小板流失速度,讓潰瘍局部長期處于高濃度生長因子環境中,對緩解患者病情具有積極作用。再者,自體富血小板血漿中富含多種高濃度生長因子,且各生長因子比例與機體構成比相近,各生長因子可產生協同作用,有利于加速創面愈合。另外,自體富血小板血漿制備是從患者外周靜脈取血,創傷相對較少,操作簡便,耗時較短,便于制備。另外,該研究中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6.67%)較對照組(26.67%)更低(P<0.05),與嚴曉寒等[20]報道結果相似,表明自體富血小板血漿治療糖尿病病足潰瘍不良反應較少,且后期均能自行緩解,具有較好的適用性與安全性。
需要注意的是自體富血小板血漿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自體富血小板血漿取自于患者自身,不同個體血小板數量及功能存在一定差異,實際治療效果也會受到影響。若患者自身條件以及營養狀態不佳,自體富血小板血漿實際治療效果必然會受到限制。自體富血小板血漿在治療局部血供較好的神經性糖尿病足患者時能夠發揮較好的作用;但潰瘍局部血供較差時,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自體富血小板血漿應用對清創要求較高,且需要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進行,若患者出現嚴重感染,治療可能失敗。另外,自體富血小板血漿不能用于伴隨器官衰竭、重度貧血、合并糖尿病、骨髓炎等患者。
綜上所述,在糖尿病足潰瘍治療期間以自體富血小板血漿治療可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自體富血小板血漿能夠在創面及周圍組織分泌生長因子,促進細胞修復再生;其中含有的大量纖維單位可為修復細胞提供良好支架,有利于組織再生,促進創面收縮;所分泌的大量白細胞以及單核細胞可直接抑制或殺滅病原體,將壞死細胞清除,發揮抗感染作用,可加速創面愈合,且不良反應較少,值得推廣應用。但該研究樣本數量相對偏少,在今后研究中還需增加樣本量,作出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