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移斌
摘 要: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獲取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積淀涵養的重要途徑。教師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帶領學生開展深入閱讀學習,能夠使學生在文質兼美、意蘊豐富的優秀文學作品中實現文學素養的提升。文章將具體探究初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策略,全面深入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教學目標,加快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學生后續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策略
一、 引言
隨著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教師應進一步跳出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禁錮,貫徹素質教育理念,更多關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在“閱讀先行”的教學理念下,深度閱讀學習模式以激發學生語文閱讀學習的無限潛能,為學生語文閱讀學習增添新的生機與活力為目的,側重提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與文學素養,使學生跳出淺層閱讀層面,從而關注文章內核與精神,從中獲得深刻的啟發與感悟,能夠進一步激活學生閱讀興趣,拓寬學生知識視野,提升學生精神境界,完善學生綜合素養,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如何進行深度閱讀的教學,學生如何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深度閱讀,是語文教學中急需探討的問題。
二、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分析
因為要面對中考,語文課的閱讀時間是有限的,在面對較難或較長的課文時,教師往往會采用傳統的講授法,不少教師以講代讀,以練代讀,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作用。學生亦步亦趨地學習,缺乏對閱讀的深刻分析與感悟,成為閱讀學習的被動參與者,成為裝載閱讀知識的容器。學生課堂上對于閱讀內容的淺嘗輒止,造成的后果就是在近年來的中考閱讀中學生不會閱讀文本,尤其是不會深讀文本,只會生搬空洞的理論,失分率極高。例如福建省2018年語文中考試題中閱讀《好沉一抔土》第11題:“第二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改卷時發現不少學生把關于段落作用的所有能知道的理論全搬上來——過渡、為下文作鋪墊、渲染氣氛、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襯托人物的心情。這類學生正是不會讀文或不能結合文本答題。再如河南省2019年中考語文試題之閱讀《給母親梳頭發》第10小題:“本文的主旨,有人認為是抒寫家庭親情,有人認為是對老年人生活狀態的關注。你贊同哪種看法?請結合文章內容加以探究。”如果平時教學中缺少對文章的深度閱讀,考試時的短暫思考,又怎么能明白哪些是親情,哪些是生活狀態呢?可見,隨著考試方向和難度的改變,平時語文課堂進行深度閱讀的教學是極其重要的。
三、 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深度閱讀的意義
結合中考要求,針對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與弊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實施深度閱讀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設計有思考、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引領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真正深入閱讀文本,尋找隱藏的文字信息,從而能深刻理解、領悟文章的主旨或思想內涵,有利于培養學生閱讀發散性思維,實現語文閱讀學習能力的提升;深度閱讀讓學生透過文本符號的表層含義,與文本、作家進行心靈的溝通,讓學生真正融入閱讀文本情境當中,可以讓學生的思想情感得到陶冶與升華,達到語文教學的情感目的。
例如教師在教學《白楊禮贊》時,在了解作者如何描寫白楊樹的淺層閱讀教學的基礎之上,更側重引領學生通過深層閱讀,探究作家要借助白楊樹表達的深層意思和情感,這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領悟文章的思想情感,更有助于學生應對考試。這樣的深度閱讀與山東省2020中考語文試題《大城小樹》考題22:“如何理解第九段中‘從此這棵樹便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潛滋暗長,成為我生命中的參天大樹?”是有共通之處的。本題的關鍵詞在于“心里”“生命”,聯系上文,作者生病住院,因病房外的楊樹而提前康復。作者并不是說這棵樹能治病,而是楊樹帶給人們生命的力量,堅強與希望。也只有這些才能扎根心里,并隨著自己的成長而“暗長”。如果教師平時在課堂教學中能結合不同的文章進行深度閱讀,學生面對考試時的各種閱讀題目就可以應對自如了。
四、 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深度閱讀的教學策略
(一)關注學生最近發展區,正確制定深度閱讀教學目標
在深度閱讀教學中應關注學生“最近發展區”,讓學生在適度超過現有閱讀水平的范圍內開展深度閱讀學習,提高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讓學生收獲解決問題所帶給自身的成就感。由于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教師在教學時應為學生設計多層次,多樣性的問題,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在符合初中語文整體教學目標要求下,推動學生閱讀能力有序平穩提升。教師在初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中應避免出現過度現象,一味關注語文閱讀的深度,而忽視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與學習能力,給學生開展較為復雜煩瑣的閱讀學習,不僅不能夠提高學生閱讀學習的質量與水平,而且還會打壓學生的閱讀興趣與動力。
以教學《變色龍》為例。教師給學生觀看有關變色龍的視頻,重點讓學生了解變色龍最大的特點是它的顏色會跟隨外界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讓學生感知形象,激發對閱讀文本的探究興趣。接著明確文章是契訶夫所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最大的特點就是要體現人物的“變”。圍繞著“變”,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在閱讀中感悟文章中人物個性化語言及性格特征,挖掘變色龍性格,基本特點及社會意義。在教師提出整體的教學目標后,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多層次,多樣化的問題,激發學生閱讀思維,讓學生在超過自身閱讀能力范圍外進行大膽想象,自主歸納,提高學生深度閱讀學習的能力。學生通過閱讀認識到文中的人物奧楚蔑洛夫是一個性格善變的人,接著教師詢問學生奧楚蔑洛夫性格善變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奧楚蔑洛夫能夠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塑造奧楚蔑洛夫這一人物形象的意義是什么?奧楚蔑洛夫在文章中唯一不變的是什么?在教師提出的一系列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問題下,學生可以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進行有益思考,必要情況下,教師可以適當提示學生,幫助學生達到超過現有解決問題的水平與能力,實現閱讀能力循序漸進的進步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