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娜
摘 ?要:名著閱讀在初中閱讀教學中擁有較高的占比,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有著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不但能夠拓展學生的眼界,使學生的思想得到豐富,還能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得到發展。然而,如何確保學生在閱讀名著中感受到閱讀的快樂,從中獲得相應的知識內容,制定合理且科學的評價體系不妨是個明智的選擇。評價是教師根據名著閱讀的需要設計出相應的指導活動的過程,可以是在閱讀過程中,也可以是在閱讀之后,不僅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實際閱讀情況,還能加深學生對名著內容的理解,給予教師和學生相應的教學、學習思路,有助于“教”與“學”的雙向發展和進步。基于此,本文將對初中語文名著閱讀評價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評價的策略,旨在提高學生對名著閱讀的興趣,使名著閱讀教學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名著閱讀;評級體系;現狀;轉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17-0011-02
Happy Reading
——Exploration of Reading Evaluation of Masterpieces by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YANG Na ?(Taolin Middle School in Huining County,Gansu Province Baiyin,Gansu,China)
【Abstract】 The reading of classics has a high proportion in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t has a very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It can not only expand students horizons,enrich students thinking,but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However,how to ensure that students feel the joy of reading while reading classics and obtain the corresponding knowledge content from it,and formulating a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may be a wise choice. Evaluation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teachers design corresponding guidance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reading classics. It can be in the reading process or after reading. It can not only help teachers understand the actual reading situation of students,but also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 of classics. Understanding,giv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ideas,will help the two-way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Based on this,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reading of classic Chinese classics in junior high schools,and propose effective evaluation strategies,aiming to increas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e reading of classics,so that the teaching of classics reading can be better developed.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Reading of classics;Rrating system;Status quo;Change;Strategy
1.對初中語文名著閱讀現狀的分析
就目前初中語文名著閱讀現狀來看,教師大多以課后習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整個過程由教師個人完全主導,教師根據自身對名著的理解設計出具體的評價內容,學生需要回答出相應的內容,以此來評價學生是否掌握名著的內容。這種評價方式太過于古板和機械化,毫無創新意識和新意,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起到提升作用。除此之外,很多學校都是采用考試這種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名著學習雖然是初中語文學習中的一部分,但是其的特點卻與基礎類型的知識有著本質區別,所以傳統的考試制度根本不適宜名著閱讀的評價,也無法真正的檢驗出學生對名著知識的掌握情況和理解程度。再加上教師在進行名著閱讀教學時,只對重點篇幅進行分析講解,其他部分都是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學生是否有真正的閱讀,對文章內容的把握程度,閱讀存在什么樣的問題,教師一概不知,而考試的時候卻對名著中的詞匯、人物形象等進行記憶、理解性的考查,這對學生而來考查的內容太過于細致且具有一定的難度,久而久之使學生感覺名著閱讀是一種學習的負擔,逐漸對名著知識的學習產生抵觸和排斥情緒。由此可見,想要讓學生通過名著閱讀得到相應的收獲,教師必須要對名著評價體系進行創新和更改,確保評價更加有效,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到名著閱讀的趣味性,產生閱讀名著的主動性,從而形成閱讀的習慣,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2.初中名著閱讀評價體系的構建策略
(1)對原來的測試評價方式進行調整和完善
不可否認傳統的測試類型的評價方式最能考查出學生的實際閱讀情況,了解學生是否準確的掌握了相應的知識點。但是對于名著閱讀來說,測試這種評價方式并不適用。因此,教師要根據名著本身的特點,對傳統的評價方式進行調整和完善,使其能夠適用于名著閱讀的評價,加深學生對名著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其具體的構建策略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將機械化轉變為過程化。在傳統的測試評價模式下,
無論是教師布置的課后習題,還是學校制定的考試題目,都過分的重視學生對名著作品信息的掌握和了解,例如讓學生準確的回答出作品的作者是誰,文章內容所涉及的主要人物的姓名,再或者對某一個故事情節的復數,這種形式的評價方式不僅會降低學生對名著的閱讀興趣,還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和調動,長期以往還會導致學生的思維呈現出僵硬化。基于此,教師想要利用測評這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有效評價,在設置相應測評題型時,不能局限于淺顯、孤立的作品信息進行考察,而是要重視對學生思維發散的調動,多設置出一些具有延展性或者開放性的題目。這種評價方式并不是為了讓學生回答出正確的答案,而是檢查學生是否能夠基于整本書對文章內容有大致的把握和了解。
例如,部編版《駱駝祥子》名著閱讀教學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設計出類似這樣的題型對學生進行評價:1、都說祥子的命運可以分為三部曲,請你簡要論述是哪三部曲呢?2、在虎妞死后,小福子曾表明自己想要與祥子一同生活,但是祥子卻沒有答應,這是為什么呢?3、通過對祥子外貌的了解,我們知道祥子的臉上有一塊疤,但是這塊疤是怎么留下的呢?第一道題以祥子為主線,對該篇名著的主要內容進行的總結,學生只有對整篇文章有清晰的了解,才能對其進行總結和歸納,不僅考查了學生對整本書內容的掌握,還鍛煉了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想要解決第二道題,學生除了要對該片段有所了解,還要對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第三道題能有效的培養學生檢索信息的能力。通過這種開放式的題型對學生進行閱讀過程的評價,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能夠真正的幫助學生通過名著閱讀得到成長和收獲。
第二,不局限于單一名著閱讀的本身。教學的本質是讓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并且能夠將其運用到實際問題中去。名著閱讀也是如此,讓學生閱讀名著并不是為了學生能夠準確的解答出教師或者學校考查內容,而是能夠掌握閱讀過程中使用的辦法,對更對的文章進行有效的閱讀。因此,評價體系的構建也應該從這個方面著手,不能局限于單一名著閱讀的本身,而是要對學生的閱讀方法進行考查,鞏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所形成的閱讀技能和方法,從而強化學生對閱讀技巧的掌握。
依舊以《駱駝祥子》這一本名著閱讀教學為例,教師想要對學生的閱讀方法進行評價時,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具體的語境環境中對學生進行評價,讓學生以分享者的身份講述自己的閱讀技巧和秘密。首先教師可以明確具體的情境,如:在閱讀了《駱駝祥子》這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和閱讀方式傳授給其他的學生,幫助他們更好的進行閱讀。以此為學生提供明確的分享情境,讓學生向其他學生吐露自己的閱讀訣竅,給出相應的閱讀建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考量自己的用語,能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其他學生明確自己所要表達的意識,還要將自己的閱讀方式進行內化形成具體的知識框架,這樣才能將內容進行有效的輸出,最終促使學生在其他名著閱讀時也能夠運用的上。
(2)在原有的評價方式上進行創新和突破
名著閱讀教學就是教師帶領學生在文章當中進行往返、重復的閱讀和體會,使學生在往返中深刻的了解文本的內涵和重點。但也正是由于名著閱讀的重復性太高,使學生對名著學習產生厭倦感,對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絲毫提不起興趣來。因此,既要保證閱讀的高質量,又要確保學生的閱讀激情不被磨滅,教師需要從評價的形式上進行創新和突破,采用多種不同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查,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一直保持閱讀的激情,還能使學生在科學的評價形式中收獲更多的知識,得到快速的發展與進步。針對評價方式的創新和突破,筆者有以下兩個提議:
第一,對名著進行演繹。演繹的方式有很多種,如:情境劇表演、朗誦等形式。筆者認為情景劇表演這種形式最佳,學生情景劇表演的內容要結合名著內容,可以是原本的內容,也可以是根據自身的理解進行改編,通過情景再現的形式加深學生對名著的記憶和理解,還能讓學生通過演繹了解當時人物的心理狀態和情緒,使學生能夠深刻的掌握名著的具體內容。因此,教師可以將這種形式作為評價學生掌握名著知識的一種方式,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排練、合作的形式對名著的內容進行演繹,不僅能夠活躍名著教學課堂的氣氛,使教學效率得到明顯提升,還能增進學生之間的情誼,使班級的友好班風得到提高。
例如,《水滸傳》中講述了108條好漢,每個人物的性格和品質都有所不同。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任務進行扮演。比如在扮演武松時,學生要將武松剛猛不屈的性格表現出來,同時也不能忽略其愛憎分明、有恩必報的細膩品質。這樣的評價方式,不但需要學生對名著當中的人物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還要學生能夠準確的體會人物在當時處境下的情感,有利于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深入體會和理解。在演繹結束之后,教師要及時開展投票環節,讓每個學生參與到評價的過程中來,這樣能夠避免教師個人主觀意識造成的不公平、不科學的評價,讓學生通過他人客觀的評價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之處,使學生能夠進行針對性的改正,從而得到相應知識和能力的提升。
第二,對名著進行鑒賞。名著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一定是因為它有其他作品所不及的特點。因此,教師在進行名著閱讀教學時,可以組織對名著進行鑒賞,以此來作為評價的內容,考查學生名著閱讀的情況和效果。每個學生的認知能力都是不同的,所以他們對名著的理解和名著涉及的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想法,只有在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讓學生讀懂名著,才能真正的發揮出名著在語文教學和學習上的積極作用。
例如,《儒林外史》名著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小組成員分工合作,一人負責發言內容的記錄,其他成員積極的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悟,然后組長對成員的見解進行匯總和整理,并安排一人進行發言。最后教師將每個小組之間的意見和想法進行評比,讓學生了解到鑒賞的正確方法,從而獲得鑒賞能力的提升。
名著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每位語文教師心知肚明的,然而想要發揮出名著教學的作用,教師必須要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評價方式的調整和創新是最捷徑的辦法,與此同時,對原有的評價方式進行積極創新和突破,才能確保學生始終保持閱讀的熱情,在演繹和鑒賞名著的過程中,得到語文素養能力的提升,從而發揮出名著閱讀教學的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韓國華.初中語文名著閱讀評價方法探析[J].華夏教師,2019(35):22.
[2]祝榮泉.非標之標:初中語文考試與評價思路另論[J].中學語文教學,2019(11):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