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煜
(福建省順昌縣第二中學,福建順昌 353200)
學生拿到卷子,首先要做的就是審題。審題不是讀題,而是要求學生必須厘清題目考查的知識點,對知識點進行精準定位[1]。一些學生認為,只要多次復習、記憶教輔資料中的知識點即可,但實際答題中效果卻不理想。這是因為,教輔資料雖然條理清晰地歸納了知識點,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但并未經過學生親自整理,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每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也不盡相同,因此,知識體系需要學生自己歸納、總結[2]。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高考生物中的常見考查題目及歸納知識點的方法,以期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解答題目。
聯想回憶法能使學生更好地構建知識網絡,消除不同教材之間的隔閡,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3]。細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涵蓋了元素、化合物、結構、功能、代謝、生命歷程、遺傳、進化、穩態,乃至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胚胎工程等知識。可以說,生物科學的整個知識體系就是圍繞細胞構建的。美國細胞生物學家威爾遜曾說:“每一個生物科學問題的答案都必須在細胞中尋找。”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畫出一個細胞,先畫它的亞顯微結構圖,然后把細胞膜的結構放大,顯示流動鑲嵌模型,標注出結構特點、功能特點,比較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聯系分泌蛋白的形成,涉及基因的轉錄和翻譯。再如,教師可以將葉綠體進行放大,把雙層生物膜結構、光合作用各階段的場所、物質變化、能量變化、光合作用的發現史、半自主遺傳物質的復制、轉錄、翻譯等知識全部在圖形中體現出來。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整理相關知識,并不斷地進行借鑒、修正、補充。這樣,學生就可以牢牢地記住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學生自己動手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識,與自身知識網絡融為一體,從而深刻記憶知識。這樣一來,在面對考試時,學生就能快速、有效、準確地審題,對題目考查的知識點進行精準定位,從而迅速得出正確答案。
生物卷非選擇題4道題的考點通常是這樣分布的:第29題考查細胞的代謝,其中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出現頻率最高;第30題考查生態平衡;第31題考查生命活動的調節,考查高等動物的調節的概率高于考查植物的調節;第32題考查遺傳,以孟德爾的自由組合定律、摩爾根的伴性遺傳為主。在審題、解題時,學生應遵循以下原則。
無圖不成題指四道非選擇題一定有配圖(或表格,或曲線)。2020年高考卷選擇題第2、5題配圖,2021年省質檢選擇題第2、4題配圖,全卷有6幅圖;市質檢選擇題第2、3、4、5題配圖,全卷有8幅圖。學生具備良好的識圖能力,深入理解圖表的含義,對解題至關重要。審題時,學生必須結合題干信息,將圖看清楚,才能充分領會圖表中蘊含的信息。學生應避免在解答題目遇到困難時再去看圖,此時容易陷入思維定式。高考題是非常嚴謹的,圖表中往往隱含著十分重要的解題信息。
探究性實驗模式以目的為中心,具有固定的步驟,需要學生遵循對照原則。一項實驗最重要的便是實驗目的,實驗中所有材料、過程、注意事項、現象及結論都是圍繞著這一目的設置的。然而,有時學生在審題時會對實驗目的視而不見,直接被具體的步驟所吸引,舍本逐末。因此,筆者在教學時會告訴學生:“當你在解題過程中感到茫然時,回頭看看實驗目的是什么。”探究實驗的步驟一般比較固定:分組—處理—現象及結論:(1)分組,真實的實驗一般分四組,一組對照組,三組實驗組,應為其標上序號1、2、3、4或甲、乙、丙、丁;(2)處理,指如何設置自變量,控制無關變量;(3)現象及結論,實驗現象或檢測的因變量能得出什么結論,是否實現了實驗目的。
理科綜合卷主要考查學生的理科思維能力,高中生物學科主要涉及兩種科學思維方法——控制變量法和假說—演繹法。控制變量的提出最早在必修一第5章第一節“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中出現,后來在所有探究實驗中都有所體現,物理、化學的探究實驗也反復強調了控制變量的原則。這就要求學生在審題時充分體會題目是如何設置自變量、控制無關變量、檢測因變量的。

高考中第28題遺傳題一般是利用假說—演繹來設置的。孟德爾分離定律、對自由組合定律的提出、摩爾根伴性遺傳的提出都是依據這一科學方法。首先,學生要對孟德爾分離定律的模板3∶1提出假說,用1∶1來驗證;對自由組合定律的模板9∶3∶3∶1及1∶1∶1∶1,摩爾根果蠅紅眼、白眼的模板做到胸有成竹。其次,孟德爾假說的提出是劃時代的,不能為當世人所理解,因此要求學生提出假說十分困難,題目也多在題干中提出假說,由學生來演繹。這就要求學生根據題干假說進行思考,并設想會出現何種后果。這就是出卷人常說的思維的深刻性。
學生應注意題干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若能在解題時用上題干中的信息就再好不過。當前生物卷的參考答案、評分標準較為嚴謹,學生若能在答題填空時用上原信息(題干中的字、詞、句)便能確保用詞的準確性。例如,題干中提及“大鼠”,學生便不能寫成“小鼠”;題干中提到“紫色”,學生就要盡量避免寫成“紫”;題干信息為“4”,學生就不要寫成“四”;題干中提到“重復訓練”,學生就應避免寫成“反復實驗”;等等。
初中兩年、高中三年的生物教學,用高考畫了一個句號。高考題目很多都是“理在書中,題在課外”,出卷人希望用一份卷子來考查學生的理科思維能力、綜合科學素養,這其實十分不易。面對考題,學生審題十分關鍵。學生若能透徹掌握無圖不成題、探究性模式、控制變量法、假說—演繹法、用上原信息這五項原則,便能在審題過程中保持冷靜,深入分析題目,以目的為中心,用控制變量法處理問題,遵循對照原則,用假說—演繹法論證事實,從題目的大量信息中獲取關鍵點,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嚴謹用上原信息,從而正確、高效地解答題目,取得理想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