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喜坤 丁振干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蒼南醫院皮膚科,蒼南,325800
臨床資料患者,男,57歲。患者軀干、股部、手掌紅色皮疹,伴癢痛3個月。3個月前,患者股部內側出現紅斑,輕度瘙癢。當地診所診斷為“股癬”給予派瑞松軟膏外用治療,病情可見減輕。2周后軀干部出現紅斑,伴瘙癢,股部皮疹出現癢痛。當地按照“過敏性皮炎” 治療多次,皮疹均短期緩解后加重。病程中患者無發熱。既往體健,1年前有不潔性接觸史。皮膚科檢查:軀干、股部、雙手掌見泛發性環狀紅斑,無脫屑,中央可見色素沉著,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股部部分皮疹輕度肥厚無浸潤感,足底未見皮疹(圖1~4)。實驗室檢查:抗心磷脂抗體59(0~44.99)RU/mL,梅毒非特異性抗體(TRUST)陽性1∶128,梅毒特異性抗體(ELISA法)陽性。患者拒絕皮膚病理檢查。臨床初步診斷:二期梅毒。治療:給予芐星青霉素240萬U分兩側臀部肌注,每周1次,共3次。1周后紅斑較前減輕無癢痛,軀干股部可見環狀淡紅斑無脫屑,股部紅斑無肥厚及浸潤感(圖5、6);2周后紅斑消退,軀干股部僅見環狀淡褐色斑無脫屑(圖7、8);3個月后梅毒非特異性抗體(TRUST)陽性1∶4,梅毒特異性抗體(ELISA法)陽性,皮膚局部僅見散在淡褐色斑。現隨訪中。

圖1~4 軀干、股部、雙手掌見泛發性環狀紅斑無脫屑,中央可見色素沉著,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股部部分皮疹輕度肥厚無浸潤感

圖5、6 軀干、股部環狀淡紅斑無脫屑,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股部紅斑片無肥厚及浸潤感 圖7、8 軀干、股部環狀淡褐色斑無脫屑,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
討論二期梅毒皮疹可累及皮膚和黏膜,臨床表現多樣,類型復雜,容易誤診,導致治療延誤。臨床上比較常見的臨床癥狀(80%)為泛發性非瘙癢性鱗屑性丘疹,在其他表現中可包括環狀或多邊形的斑疹,表面中央色素沉著[1]。臨床報道中環狀皮疹多局限在局部[2];對于表現為環狀皮疹并泛發性病例臨床報道較少,有報道病例中皮疹多表現為多型紅斑樣,皮疹邊緣可隆起,手足心有典型的梅毒性皮疹[3]。本例患者表現為泛發性環狀紅斑樣皮疹,中央可見色素沉著斑,形狀不規則,邊緣不隆起,特征性的手足心皮疹未見;皮疹自我感覺癢痛。患者皮疹形態、癢痛感覺與常見的二期梅毒皮疹不同,在臨床中可能造成一定的迷惑而導致誤診。所以在臨床中對于特殊形態的皮損,治療效果不理想,要注意病史、性接觸史的詢問,必要時行梅毒血清排除性檢測。本例患者皮疹持續時間久并泛發,是不是與其按照過敏治療使用的藥物比如糖皮質激素等有關,有待于積累更多的病例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