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亮
(重慶萬州區第一人民醫院 神經外科,重慶 404000)
高血壓腦出血發病急、病勢險、病情進展快,屬于高血壓患者疾病發展至一定階段最常見的并發癥,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出現腦出血后患者顱內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血腫和水腫;該病病情危急且預后較差,因此需在短時間內開展有效治療,旨在消除顱內血腫和水腫,提升臨床療效并改善患者愈后[1]。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和完善,外科手術成為臨床治療該病的重要措施的,但就手術時機而言,不同時機對患者愈后均會產生不同影響[2]。為進一步研究手術時機對重癥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治療效果產生的影響,此研究特擇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內的50例患者展開,具體見下文。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內的50例重癥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遵從手術時機差異分組,分為對照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齡59~83歲,平均(71.23±8.25)歲。觀察組(24例):男12例,女12例,年齡58~83歲,平均(71.85±8.15)歲。兩組患者資料用統計學分析,P>0.05。
1.2 方法。對照組實施延期治療,觀察組開展早期治療。操作步驟:借助CT立體定向行穿刺引流術,局部麻醉后安裝立體定向頭架,CT掃描頭顱,最大血腫面積中心作為中點,借助坐標測量器對血腫點三維坐標準確測量后核實,無誤后安裝排空儀和導向。以血腫長軸為基礎從額部入路,在眉弓上方穿刺,根據血腫狀態、長軸穿刺方向進行,注意避開側裂血管,顱內鉆孔后借助引流管(大口徑)導入針芯,完成血腫穿刺后拔出針芯,緩慢抽出三分之二的血腫,固定引流管,復查CT并根據血腫引流情況注入液體,2 h后釋放引流,2次/天,直至血腫完全被吸收。
1.3 觀察指標
1.3.1 觀察臨床療效:借助格拉斯哥結局量表(GOS)開展評價,優(經手術治療后患者機能恢復正常,無神經功能障礙,生活自理);良(機能恢復正常,生活可以自理,但伴有輕度神經功能障礙);中(機能恢復,意識清醒,但生活不能自理,伴有中重度病殘);差(機能和意識無恢復,呈植物生存狀態)[3]。
1.3.2 觀察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預后情況:評價神經功能缺損采用卒中量表(NIHSS,0~42分)進行,0~10分記錄“受損輕”,11~20分記錄“中度受損”,21~42分記錄“重度受損”。預后情況借助格拉斯哥(GCS)量表評價,分值0~15分,分值越高、預后情況越好[4]。
1.3.3 觀察治療后兩組生活質量情況:借助SF-36健康狀況問卷對生活質量展開評價,共8維度,單項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好[5]。
1.4 統計學分析。此次研究全程借助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所有數據遵從方差相同的正態分布原則,以“P<0.05”視為研究存在統計學顯著。
2.1 臨床療效。就臨床療效而言,觀察組治療優良率顯著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臨床療效[n(%)]
2.2 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預后情況。治療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預后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經治療后觀察組NIHSS評分低,GCS評分高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預后情況()

表2 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預后情況()
組別 例數 NIHSS(分) GCS(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4 26.15±5.43 10.31±1.43 7.22±1.21 13.22±1.20對照組 26 26.20±5.52 19.32±3.25 7.14±1.13 10.25±1.34 t - 0.0322 12.5027 0.2417 8.2301 P - >0.05 <0.05 >0.05 <0.05
2.3 治療后兩組生活質量情況。經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各指標評分較高P<0.05,見表3。
表3 治療后兩組生活質量情況()

表3 治療后兩組生活質量情況()
組別 例數 軀體功能 活力 心理衛生 軀體角色 社會功能 肌體疼痛 情緒角色 總體健康觀察組 24 85.24±2.33 88.36±5.27 90.25±1.34 88.12±5.33 87.45±5.42 70.40±6.55 85.41±5.16 91.13±2.22對照組 26 82.35±1.05 80.35±3.40 88.33±0.50 80.44±4.22 82.34±3.20 83.51±6.25 75.23±1.25 88.13±2.30 t - 5.7292 6.4363 6.8148 5.6710 4.0975 7.2416 9.7619 4.6852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調查發現,在年齡、身體機能、合并基礎疾病等多因素的聯合作用下,致使中老年人成為重癥高血壓腦出血主要發生人群,且年齡與發病率之間呈現正相關關系[6]。絕大多數患者發病時多表現為一次性出血,持續時間約在20~30 min內,但發病后6 h,患者會出現血腫并逐漸擴大;隨著血腫壓迫時間的進一步延展,患者周圍腦組織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從而導致致殘率、死亡率明顯增加。但研究證實,在患者發病6 h內并不能進行手術治療,會對治療效果產生嚴重影響,并且術后患者腦功能正常恢復情況較差,導致愈后效果并不理想;更有甚至者,在內外源因素的作用下,極易出現多種并發癥。由此可見,對重癥高血壓腦出血手術患者,把握手術時機至關重要,早期開展手術可有效提升臨床療效并改善患者預后。而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選擇并實施針對性的手術方式,可有效清除血腫并降低出血量。臨床報道稱,對重癥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在其發病后6 h內實施手術治療,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減少死亡風險并改善預后效果[10]。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和完善,外科手術成為目前臨床治療重癥高血壓腦出血的重要措施,而該病發病急且病勢變化快,因此對符合手術指征的患者,需盡早開展手術治療;且在圍術期給予呼吸、循環支持,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并降低患者圍術期并發癥發生風險。近年來,CT檢查技術逐漸完善并被臨床不斷普及和應用,借助CT技術可有效吸除血腫,減少創傷的同時具備操作便捷等優勢,因此臨床使用范圍較廣。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CT技術穿刺可有效吸除血腫,但并不能有效止血,所以在實施CT穿刺前需先確定患者無活動出血;而對于出血量較大的患者,需進行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但該術式會對患者腦組織造成較大的創傷,并且患者術后并發癥較高,因此僅能提高患者短期生存率,不建議臨床推廣。
經臨床研究證實,出血急驟誘發腦疝是重癥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且絕大多數患者在疾病后期會并發多臟器功能衰竭,因此血腫壓迫時間越長,患者周圍組織缺血、缺氧癥狀越嚴重;而早期手術治療會在短時間內清除血腫、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的同時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此研究結果示:觀察組治療優良率顯著較對照組高,P<0.05。經治療后觀察組NIHSS評分低,GCS評分、生活質量評分高,P<0.05。證實了對重癥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在發病早期開展手術治療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