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艷峰,孟林,馮會穎,劉詠梅
(承德市中心醫院 兒科,河北 承德 067000)
新生兒疾病篩查內容有先天性甲狀腺功能、苯丙酮尿癥等疾病,傳統采血方法是采集新生兒的足跟血,但是,采血時并不能保證一次采血成功[1]。而且采血時消耗的時間過長,會使血液樣本采集的質量受到影響。改良采血法可以克服傳統采血中的不足,為疾病篩查提供重要的數據參考。通過新生兒疾病篩查,可以有效預防殘障兒童[2]??梢?,新生兒采血作為疾病篩查重要環節,只有保證血液樣本采集合格,才能避免重新采血,加劇新生兒的痛苦,延長新生兒的哭鬧時間,避免引起護患糾紛[3]。所以,提高采血質量,實施有效的采血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院對改良后采血法與傳統采血法的采血效果進行對比,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對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我院接受疾病篩查的新生兒20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作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新生兒100例,男58例,女42例;胎齡36~42周,平均(39.1±1.2)周;體重2.0~4.3 kg,平均(3.1±0.3)kg;觀察組新生兒100例,男56例,女44例;胎齡36~42周,平均(38.8±1.4)周;體重2.0~4.3 kg,平均(3.0±0.5)kg;兩組新生兒性別、胎齡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可比性。
納排標準:入選新生兒家長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兒,具備完整的資料。排除合并嚴重肝腎疾病,影響血液檢查質量的新生兒。
1.2 方法。所有新生兒在出生72 h-1周內接受采血進行疾病篩查,所有采血人員經專業培訓,采血操作前填寫采血表格和準備工作。對照組100名新生兒接受傳統足跟采血法,采血人員將雙手清洗干凈后,戴好手套,對新生兒足跟進行按摩,按到發熱后,以酒精對新生兒足跟皮膚進行消毒。取一次性采血針對新生兒足跟內或外側針刺,針刺深度在3 mm以下,以棉球將第一滴血擦拭后,采集第二滴血。以濾紙片與血滴接觸,遠離新生兒足跟皮膚。血斑采集直徑要在8 mm以上,血片放在清潔的空氣內,要注意不能使陽光直接照射到血片,保持自然晾干的狀態,直到血斑呈深褐色,再進行登記。濾紙檢查合格后,將干血片放在塑料袋中保存在冰箱內,溫度控制在2~8℃,保存3日內完成篩查和實驗檢測工作。
觀察組采用改良后采血法,選擇新生兒靜脈充盈的手背靜脈,扎壓脈帶后,以酒精對新生兒穿刺處皮膚進行消毒,同時安排新生兒吸吮乳汁。取5號頭皮針在新生兒皮膚穿刺,以左手握手式繃緊新生兒的采血部位,穿刺成功后,將血滴到濾紙上,操作與傳統采血法相同。如果新生兒手背靜脈存在不充盈的情況,可以選擇新生兒的足跟進行定位斜刺采血法,選擇新生兒足外踝0.3 cm、足外緣腳上緣0.5 cm交點進行穿刺。操作者左手繃緊新生兒的采血部位,保持針40~45°的穿刺角度進針,進針深度維持在1~1.5 mm,將左手松開后,等5~8 s時間,對針刺處擠壓,當血液流出后,將第一滴血去除,取濾紙片取第二滴血,操作與傳統方法相同。發現血滴較大時,可以收集血斑,采集血滴后,及時送檢。同時對新生兒家長講解護理注意事項,避免采集穿刺處發生感染[4]。
1.3 觀察指標。統計兩組新生兒疾病篩查在采血過程中的一次采血成功率、采血標本合格率;記錄兩組新生兒的哭鬧時間和總采血時間;采血后發生的腫脹、瘀斑等不良癥狀[5]。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20.0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示,χ2檢驗,t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采血效果。觀察組一次采血成功率、采血標本合格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采血效果[n(%)]
2.2 比較兩組新生兒哭鬧時間、總采血時間。觀察組新生兒疼哭鬧時間短于對照組,觀察組采血總時間短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哭鬧時間、總采血時間()

表2 兩組新生兒哭鬧時間、總采血時間()
組別 例數 哭鬧時間 采血時間觀察組 100 62±28 178±22對照組 100 235±22 355±68 t - 11.8345 8.4200 P - 0.0005 0.0037
2.3 比較兩組采血腫不良癥狀。觀察組采血后腫脹、瘀斑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采血腫不良癥狀[n(%)]
新生兒疾病篩查是對先天疾病檢測的篩查方式。我國母嬰保健法提出,在新生兒出生72 h后,經過8次以上哺乳后,就要接受足跟血液標本采集,進行疾病的篩查,才能及早發現疾病,確診并實施有效的治療方案,能有效控制新生兒心、腦、腎等損傷引起的疾病。因新生兒未發育完全,疼痛敏感度高,所以,在接受足跟采血時易哭鬧,影響正常的采血。足跟采血是疾病篩查第一步驟,采血時選擇不同的方法對于血液樣本的采集會產生不同影響。為保證血液樣本采集效果,要確定新生兒足底血液的運行保持在良好狀態。新生兒血液大多集中在軀干、內臟等處,四肢末梢血液較少。傳統血液采集方法,由于直針在90°角,刺入過深,針頭穿過皮膚血管,會直達皮下的脂肪層。此處血管較少,而且血液循環流動少,所以,很難實現一次采血成功。傳統采血后還容易發生腫脹和瘀斑,加劇患兒的疼痛和哭鬧。
對照組傳統采血法在采血時,針刺足跟因出血量較少,很難采集標本,即便采集到血液標本也容易出現不合格的情況。有時要對新生兒足跟反復擠壓,甚至穿刺第二次、第三次,才能取得足夠的標本血量。這種情況不僅會加劇新生兒痛苦,也會導致皮膚受損,引發腫脹和瘀斑。這種結果會加重操作人員心理壓力,導致家長產生嚴重的不滿意情緒,引發護患糾紛,影響家長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改進采血法以握手式手背靜脈穿刺法,這種采血方法可以減少新生兒的疼痛。將新生兒頭部墊高,保持足跟的自然下垂,能促進足部的靜脈壓升高,可以幫助順利采集血液樣本,保證一次穿刺采血成功。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一次采血成功率、采血標本合格率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新生兒疼痛哭鬧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觀察組采血總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采血后腫脹、瘀斑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與他人研究結果一致??梢?,安排新生兒吸吮乳汁可以減輕患兒的疼痛感,減少新生兒的哭鬧情緒,保持平穩情緒,可以起到鎮痛的效果。新生兒吸吮時進行靜脈穿刺,可以減輕并消除疼痛。如果新生兒手背靜脈存在不充盈的情況,可以選擇足跟定位斜刺法進行血液樣本的采集,可以保證采血處血供充足。保持新生兒頭肩部偏高,與傳統平臥位相比,可以減少對新生兒中跟的擠壓次數,從而減少足后跟發生瘀血或腫脹。由于傳統取血會影響篩查結果,產生護患糾紛。所以,對新生兒選擇科學體位和采血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血液樣本采集一次成功。新生兒頭高足低的體位,也能保持新生兒重力向下,促進下肢血流量,利于血液循環的順暢,保持末梢血容量的充足,使血液可以順利流出。減少心血流量同時,也能促進毛細血管擴張,增加局部血容理,從而減少血液采集總時間。減少對新生兒的刺激,減輕新生兒的疼痛感。有大量研究證明了,新生兒頭肩部抬高45°,可以保持頭高腳低位,使心臟水平明顯高于下肢位,使下肢靜脈短時間充盈,保持局部血容量的充足,提高采血成功率。從而減少穿刺次數,減輕新生兒受到的損傷,降低感染率。提高采血效果,不僅能降低醫療成本,還能節省耗材,減輕新生兒痛苦。
綜上所述,新生兒疾病篩查中應用改良后采血法操作簡單,而且一次采血成功率更高,可以縮短新生兒哭鬧時間,縮短總采血時間,有效降低采血后的腫脹或瘀斑發生率,可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