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利明,全菁,王菲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醫院,新疆 奎屯 833200)
子宮內膜息肉是婦科常見的一種疾病,是由子宮內膜局部過度增生所致,表現為宮腔內單個或多個光滑腫物突出,發病初期無明顯臨床癥狀,隨疾病進展可出現子宮不規則出血、腹痛、白帶異常等臨床癥狀,病情嚴重者甚至可導致不孕,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不良影響,因此,對子宮內膜息肉患者采取早期積極有效的治療十分重要[1]。手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的常用手段,以宮腔鏡手術為主,主要有宮腔鏡下刮宮術、宮腔鏡下電切術等,由于手術方式不同,故療效、安全性等均存在一定差異[2]。基于此,本研究分析探討了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具體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間我院婦產科收治的180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將180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90例患者年齡為25~48歲,平均(36.58±10.21)歲。研究組90例患者年齡為24~48歲,平均(36.58±10.21)歲。納入標準:①均經臨床確診為子宮內膜息肉者;②符合手術治療指征者;③無其他嚴重臟器疾病者;④同意參與此次研究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婦科疾病者;②合并子宮內膜癌、子宮肌瘤等疾病者;③合并宮腔感染者;④合并惡性腫瘤者。2組的一般資料采用統計學分析后得出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組間對比。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于月經結束第3~7 d行手術治療,術前6~8 h對患者宮頸管情況進行評估,予以米索前列醇或宮頸擴張器擴張、軟化宮頸,麻醉方式均為靜脈麻醉,膨宮液均為甘露醇溶液。對照組行宮腔鏡下刮宮術治療,協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麻醉滿意后,常規消毒鋪巾,置入陰道窺鏡,暴露宮頸后置入宮腔鏡,探查患者宮腔情況,向宮腔內注入膨宮液,將宮腔壓力控制到90~100 mmHg,宮腔鏡直視下明確患者息肉位置、大小、數量等情況,選取適宜型號刮匙刮除子宮內膜息肉,負壓吸引宮腔后使用宮腔鏡觀察息肉是否刮除干凈,確認無殘留息肉組織后,移除宮腔鏡。研究組行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協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麻醉滿意后,常規消毒鋪巾,依次置入陰道窺鏡和宮腔鏡,探查患者宮腔情況,并使用膨宮液沖洗宮腔,于宮腔鏡直視下使用環狀電極切除基底部息肉,根據患者息肉具體情況選擇是否切除息肉周圍子宮內膜,負壓吸引宮腔,使用宮腔鏡觀察息肉是否切除干凈,確認無殘留息肉組織后,移除宮腔鏡。兩組術后均補液、鎮痛和抗感染等治療,并口服炔雌醇環丙孕酮片,1片/次,1次/d,連服21 d,停藥7 d后繼續服用,共治療3個月,炔雌醇環丙孕酮片(達英-35)由Schering GmbH Und Co. Produktions KG生產,國藥準字為J20140114。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術前、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的月經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以及復發率,并對數據進行分析統計。月經量通過月經失血圖測量法進行檢測,并發癥主要包括感染、宮腔粘連和周圍臟器損傷等。囑患者定期復查,采用陰道超聲進行檢查,觀察復發率,隨訪期限為一年。
1.4 統計學分析。將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均納入SPSS 22.0統計學軟件中分析,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復發率的對比采用χ2檢驗,以率(%)表示,月經量的對比采用t檢驗,以()表示,若(P<0.05),則表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各時期月經量對比。術前兩組月經量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術后3個月、6個月兩組月經量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組改善更為明顯(P<0.05),詳細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各時期月經量對比()

表1 兩組各時期月經量對比()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對照組 90 158.47±41.23 68.25±9.84 56.52±8.45研究組 90 160.14±40.96 41.23±8.49 34.45±9.01 t - 0.273 19.724 16.950 P - 0.786 0.001 0.001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復發率對比。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22%,復發率為2.22%,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復發率為11.11%,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細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復發率對比[n(%)]
子宮內膜息肉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婦科疾病,該病的發生與內分泌、炎癥等因素密切相關,以腹痛、白帶異常、子宮不規則出血、月經周期紊亂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可誘發多種炎癥,病情嚴重者甚至不孕,若不采取早期積極有效的治療甚至可發生癌變,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因此,對子宮內膜息肉患者采取早期及時的治療十分重要[3]。
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的常見方法有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等,藥物治療雖具有一定效果,但僅能控制息肉增大,緩解患者臨床癥狀,無法根治,因此,需及時行手術治療。宮腔鏡下刮宮術和宮腔鏡下電切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常見手術方式,臨床研究發現,子宮內膜息肉通常來自不成熟的子宮內膜,以基底部內膜最為常見,故手術治療的關鍵在于切除基底部內膜組織[4]。宮腔鏡下刮宮術雖具有一定效果,但該手術對患者創傷較大,同時難以刮除患者子宮內膜息肉基底部及其鄰近內膜組織,息肉清除較為不徹底,故具有較高的復發率[5]。宮腔鏡下電切術于宮腔鏡引導下明確息肉位置、大小、數量,利用環形電切術切除息肉和鄰近組織,可完整切除息肉跟蒂部,該手術方式對患者創傷更小,且不會對患者卵巢功能造成影響,安全性更高,息肉切除后,子宮內膜可于短期內再生修復,針對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有效提升其受孕概率[6-7]。同時宮腔鏡下電切術可直接切除息肉至基底部,息肉清除徹底,可有效減少病灶殘留,降低術后復發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前兩組月經量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術后3個月、6個月兩組月經量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組改善更為明顯(P<0.05),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22%,復發率為2.22%,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復發率為11.11%,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宮腔鏡電切術相比宮腔鏡下刮宮術療效更為顯著,且安全性更高,分析原因:刮宮術息肉清除較為不徹底,息肉組織殘留,術后復發率較高,且對患者創傷較大,導致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宮腔鏡電切術切除深度可達子宮內膜肌層的2~2.5 mm,可將息肉組織連同根部血管組織共同切除,切除深度和寬度更為廣泛,息肉切除徹底,故月經量明顯減少,術后復發率更低,且該手術對患者創傷較小,因此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在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采用宮腔鏡電切術治療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減少月經量,降低復發率,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安全性較高,具有較高的臨床使用價值,值得在臨床中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