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河
(東莞市大朗醫院 骨科一區,廣東 東莞 523770)
作為臨床上常見的骨折類型,股骨頸骨折在各個年齡階段均有發生的可能性。文獻報道,股骨頸骨折多伴隨供血血管損傷,不僅影響血運,而且容易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創傷性關節炎等[1]。傳統臨床治療股骨頸骨折多選擇3枚空心加壓螺釘實施內固定手術,盡管能夠有效控制患者病情,但容易發生螺釘松動、髖內翻等并發癥[2],手術效果不理想。此次研究引入股骨近端空心釘鎖定鋼板內固定手術,為探究其臨床效果,收集股骨頸骨折病例60例,旨在分析不同內固定治療的效果及差異,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對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60例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分析,電腦隨機數字法分組,每組30例。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21~76歲,平均(46.63±4.72)歲,骨折位置:左髖18例,右髖12例;骨折類型:III型20例,IV型10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0~78歲,平均(46.53±4.59)歲,骨折位置:左髖20例,右髖10例;骨折類型:III型19例,IV型11例。患者基線資料經過統計學處理差異較小,具有可比性(P>0.05)。納入標準:①CT診斷、C線檢查均確診為股骨頸骨折[3];②患者家屬已明確研究目標及流程,加入研究均為自愿。排除標準:①心臟受損或肝腎異常者;②合并精神異常、心理障礙或意識喪失患者;③患者存在惡性腫瘤疾;④合并其他類型骨折患者;⑤聽力喪失、語言溝通不順暢,對研究無法做到順利配合患者;⑥對手術不耐受或合并禁忌癥患者;⑦處于妊娠及哺乳階段女性。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空心釘治療,麻醉方式為硬膜外麻醉,指導患者保持仰臥位于牽引床,依次對患肢實施牽引、外展、內旋等復位治療。在C臂透視作用下觀察骨折對位線情況,確保滿意后消毒鋪巾,在距離股骨大轉子3 cm左右位置行一倒三角形小切口,將3枚空心加壓螺釘擰入。觀察組:給予股骨近端空心釘鎖定鋼板治療,麻醉方式及患肢牽引操作同對照組,檢查骨折對位線是否合理,確定后常規消毒、鋪巾,在股骨大轉子下方行手術切口,以5 cm為宜,將闊筋膜張肌、股外側肌切開,使得大粗隆與股骨移行位置充分暴露,針對復位情況不佳者可以通過擴大切口提高復位效果。在大轉子骨面下放置將股骨近端空心釘鎖定鋼板妥善安置在大轉子骨面下,小轉子下橫指位置釘股骨干鎖定釘,應使得股骨干前緣與鋼板前緣呈平行狀態。完成鋼板近端遠側空心釘導向器安裝后,將導針打入,C臂指引下確保與股骨頸下緣緊貼,按照操作流程安裝空心釘,遵循由上到前再到、下、后的原則,將導針打入,確保在頸內,空心釘安裝方法同對照組。骨折復位良好后,生理鹽水沖洗,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評估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3個月髖關節功能評分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隨訪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Harris評分范圍為0~100分,分值與髖關節功能恢復呈現正相關[4]。ADL評分分值范圍為0~100分,分值越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所有數據處理均在SPSS 21.0系統軟件上進行,并發癥發生率表示方法為率(%),組間差異卡方χ2進行檢驗;采用平均值±標準差()的形式對手術指標及Harris評分、ADL評分表示,P值0.05作為判定界限,>0.05、<0.05分別表示無統計學意義、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多于對照組,手術切口長度大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手術切口長度(cm)觀察組 30 92.29±12.35 97.21±10.02 5.12±0.13對照組 30 73.12±10.41 74.29±13.21 1.48±0.67 t - 9.813 21.267 10.391 P -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rris評分、ADL評分比較。治療前Harris評分、ADL評分比較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經過治療兩組均提升,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rris評分、ADL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rris評分、ADL評分比較()
組別 例數 Harris評分 ADL評分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觀察組 30 58.73±4.31 83.22±5.35 50.32±3.15 80.28±5.24對照組 30 58.79±4.33 72.41±4.34 50.35±3.04 62.08±5.41 t - 0.054 8.515 0.037 13.221 P -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在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方面觀察組明顯少于對照組(6.7% VS 2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股骨頸骨折多由車禍、高空墜落等所致,大多數為粉碎性骨折,會破壞患者股骨頭血運。隨著現代內固定技術的進步以及C臂的應用,股骨頸骨折愈合率明顯提升[5]。研究發現無論高齡患者還是青壯年群體,只要患者股骨頭頸完整,實施內固定治療及骨瓣輔助治療后均能夠獲得較好的療效。以往臨床內固定手術多采用的3枚空心釘固定方式,該內固定方式創傷小、操作簡單,螺釘為空心結構,關節腔內壓力小,且能夠發揮動力加壓作用,促進骨折愈合。對比兩組術中出血量觀察組更少,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且切口更短,說明空心釘內固定創傷小、失血量少。然而該內固定方式牢靠性、穩定性不佳,術后容易發生松釘、退釘,無法承受軸向負荷,效果不佳。此次研究觀察組患者采用的是股骨近端空心螺釘鎖定鋼板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Harris評分、ADL評分均提高,優于對照組,體現了該治療方式對患者髖關節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改善作用。空心螺釘鎖定鋼板集中了空心螺釘與鎖定鋼板兩者的優勢,前者能夠對骨折部位予以立體固定、鎖定,后者體積小,有利于對骨折端加壓處理,防止空心釘退出,且鋼板不易斷裂,對患者股骨頭血運無明顯影響,能夠降低髓內壓力,對患者疼痛有明顯的緩解作用,能夠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隨訪患者預后,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6.7%,低于對照組的26.7%,體現了其治療安全性。綜上所述,股骨近端空心釘鎖定鋼板治療股骨頸骨折,創傷大于空心釘,但在改善患者髖關節功能方面作用顯著,并發癥少,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