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建
(大同市第五人民醫院 骨科,山西 大同 037006)
骨科創傷是臨床中常見的一類疾病,常見骨科創傷類型有骨骼、神經、肌肉或血管等損傷,創傷導致患者血液循環不暢,局部組織抵抗力下降,傷口部位易出現感染,感染導致傷口經久不愈,病情嚴重者甚至可誘發骨髓炎,不僅可增加患者痛苦,同時對患者及其家屬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對其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十分重要[1]。以往在該類患者的治療中以常規換藥為主,但臨床療效欠佳,且反復換藥易增加患者疼痛,故選擇一種更為有效的治療方式十分重要。近年來,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VSD)在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的治療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VSD是一種處理各種復雜創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新型治療方式,有研究表明,VSD可有效促進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患者的創面愈合[2]。基于此,本研究即探討分析了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VSD)治療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與常規換藥的臨床療效,現具體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月至2020年6期間我院骨科收治的56例創傷及創面感染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將56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齡23~59歲,平均(41.56±8.63)歲,研究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齡23~58歲,平均(41.47±8.38)歲。納入標準:①均經臨床診斷確診為骨科創傷及創面感染者;②無其他系統嚴重臟器疾病者;③無其他感染性疾病者;④對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者。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者;②精神障礙者;③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④凝血異常者。2組的一般資料采用統計學分析后得出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組間對比。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根據病情選擇合適治療方式,如手術或保守治療,均采取抗感染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予以常規換藥,對創面常規清理后,根據患者傷口大小和感染情況選擇合適的敷料和消毒用品,將敷料敷于患者創口,并予以固定,定期對敷料進行更換,每間隔1~2 d更換一次敷料,感染嚴重者可每天更換1~2次,對創面大、創口深的患者放置引流條,密切觀察患者肉芽組織生長情況,對成熟肉芽組織進行縫合。研究組采用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VSD)治療,根據患具體創面大小和創面性狀修剪合適的VSD敷料,敷于患者創口處,采用半透明薄膜行創面縫補,形成封閉環境,避免存留死腔,行持續負壓吸引,負壓125~450 mmHg,負壓治療過程中避免漏氣情況的發生,VSD敷料出現明顯癟陷則說明負壓有效,持續負壓引流5~7 d,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合適的抗生素對創面進行沖洗,負壓吸引結束后取出VSD敷料,并對創面做病原學檢查,觀察患者肉芽組織生長情況,對成熟肉芽組織進行縫合,對創面較大、缺損組織較多、肉芽組織生長不良的患者,再次行VSD負壓吸引,直至肉芽組織生長良好,創面愈合。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臨床效果和創面恢復時間,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臨床效果判定標準[3]:治療完成后,患者缺損部位肉芽組織生長良好,分泌物消失為顯效;創面分泌物明顯減少,肉芽組織生長情況較好為有效;創面分泌物未見變化,肉芽組織生長情況較差為無效。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臨床效果的對比采用χ2檢驗,以率(%)表示,創面恢復時間的對比采用t檢驗,以()表示,若(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效果對比。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6.43%,對照組為75.00%,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詳細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n(%)]
2.2 兩組創面恢復時間對比。研究組創面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詳細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創面恢復時間對比()

表2 兩組創面恢復時間對比()
組別 例數 創面恢復時間(d)對照組 28 15.23±2.39研究組 28 21.36±3.68 t-7.392 P-0.001
骨科創傷是臨床中常見病、多發病,患者發生骨科創傷后由于創口暴露、局部組織抵抗力下降、接觸病原菌、局部供血不足等因素極易出現感染,感染可導致患者創傷愈合緩慢,病情嚴重者可出現骨髓炎,甚至可誘發全身感染,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因此,對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采取早期積極有效的治療十分重要。目前臨床上治療骨科創傷及創面感染以常規清創、換藥和抗感染等治療為主,常規換藥可有效清除創面內壞死組織和分泌物,雖可控制創口感染進一步加重,但對促進肉芽組織生長方面療效欠佳,且換藥需多次反復進行,明顯增加了患者痛苦程度,對患者身心造成了一定不良影響,因此,選擇一種更為有效的治療方式十分重要[4]。
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VSD)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治療創面感染和用于深部引流的技術,現已在臨床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VSD可有效促進肉芽組織生長,縮短創面愈合恢復時間[5]。VSD將多側孔的引流管和海綿多孔材料敷貼于患者創面,對創面采用特殊的半透膜材料封閉,并外加持續的負壓吸引力,形成封閉的持續負壓引流系統,可全方位地與患者創面接觸,避免引流過程中與組織接觸不全面的情況,且VSD材料可塑性較高,負壓吸引過程中可有效防止創面和引流管的接觸,形成徹底引流,避免引流管堵塞的發生,同時在負壓作用下可有效減輕組織水腫、改善組織微循環,促進毛細血管再生,減少病菌積聚,從而促進肉芽組織和上皮組織的生長[6]。VSD負壓環境下的創面相比常規治療下的創面更為干燥、清潔,對于促進肉芽組織和毛細血管的再生有極大幫助[7]。VSD敷料具有良好的彈性和韌性,抗拉力強,與創面組織和皮膚組織相容性高,VSD技術具有封閉、高效、全方位、零積聚的引流優點,可有效減少抗生素使用量,防止院內交叉感染的發生,極大減少了機體對壞死組織和毒性產物的吸收,操作簡便易行,日常護理方便,可避免常規換藥對患者造成的疼痛,患者舒適度更高,且該治療方法可有效減少醫務人員工作量[8]。
本研究選取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期間我院骨科收治的56例創傷及創面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隨機分組,分別予以常規換藥治療和VSD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6.43%,對照組為75.00%,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創面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行VSD治療的研究組臨床療效更佳,表明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VSD)在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的治療中是切實有效的,可有效促進患者創面愈合,并縮短患者創面恢復時間,分析原因:將VSD應用于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的治療中可起到良好的封閉作用,從而有效隔離創面和外界細菌,進而避免死腔形成,預防殘余組織感染,加快局部感染消退,促進肉芽組織的生長,進而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縮短創面恢復時間。
綜上所述,在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的臨床治療中,采用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VSD)治療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促進患者感染創面愈合,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