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明,陳紅華,鐘桂花
(中山市陳星海醫院,廣東 中山 528415)
股骨頸骨折是骨科臨床中常見類型,患者以老年人為主,骨折發生與患者骨質疏松有關,一旦遭受外界重擊,就易發生股骨頸骨折,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針對該病臨床中主要以手術治療方式為主,并輔助使用適合麻醉方式,以此減輕患者疼痛程度,提升手術順利性。但現階段臨床中采用的麻醉方式有多種,其中全身麻醉和腰硬聯合麻醉,屬于股骨頸骨折患者手術治療中常用方式[1]。而本次研究以收治的130例股骨頸骨老年患者為觀察對象,比較腰硬聯合麻醉與全身麻醉的臨床應用效果,具體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從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手術患者中,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收治300例作為觀察對象,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全部患者分別納入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150例,對照組:年齡60~81歲,平均(69.1±2.4)歲,骨折位置:左側骨折131例,右側骨折169例。觀察組:年齡60~82歲,平均(69.3±2.2)歲,骨折位置:左側骨折129例,右側骨折171例;統計分析骨折兩組患者一般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CT診斷,確診為股骨頸骨折老年患者,并行股骨頸骨折手術治療;②年齡>60歲;③無手術相關禁忌癥;④無麻醉相關禁忌癥;⑤無血液循環系統疾病;⑥本次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⑦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缺失;②合并嚴重腰椎疾病;③合并嚴重心肝肺腎等臟器功能礙患;④合并嚴重認知功能、精神功能障礙。
1.2 方法。觀察組:給予腰硬聯合麻醉。具體操作:使用穿刺針,經L3-4腰椎間隙穿刺,達到硬膜外腔,換用25G筆針腰穿針進行穿刺處理,直至蛛網膜下腔,流出腦脊液后,取0.75%耐樂品1.5~2 mL與10.0%葡萄糖溶液配比后注射。退針后置入硬膜外導管,對麻醉阻滯平面進行調節,要求低于第10胸椎。術中,經硬膜外追加耐樂品。術后,使用止痛泵鎮痛。對照組:給予患者全身麻醉,具體操作方式:取0.12~0.20 mg/kg咪唑安定(生產廠家:江蘇恩華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6703),5~10 ug/kg舒芬太尼(生產企業: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4172)和0.15 mg/kg阿曲庫銨(生產企業: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869),給予患者麻醉誘導處理,再進行插管、機械通氣,使用七氟醚維持麻醉,間斷追加芬太尼和阿曲庫銨,術后使用泵鎮痛止痛處理。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術后清醒時間、麻醉生效時間、意識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幾項臨床指標,各項指標中時間越短麻醉方式實施效果越理想。觀察兩組不同時間段疼痛程度評分,術后疼痛程度評分采用國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以0分最低分,代表無任何疼痛,1~3分表示有輕微的疼痛,4~6分表示疼痛較明顯且尚可忍受,7~9分,疼痛非常嚴重,10分為最高分,表示疼痛劇烈且難以忍受[2]。統計兩組患者麻醉后惡心嘔吐、頭暈嗜睡、肺部感染和心動過緩幾項并發癥發生率,發生率低麻醉方式使用效果越理想。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1.0統計分析,平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利用t檢驗,數(n)和率(%)表示計數資料,利用χ2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指標比較。觀察組術后清醒時間、麻醉生效時間、意識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麻醉生效時間(min) 意識恢復時間(h) 術后清醒時間(h) 住院時間(d)觀察組 150 6.27±0.87* 8.21±0.73* 10.76±0.35* 8.55±1.41*對照組 150 12.65±1.12 11.58±1.26 18.20±0.37 14.37±1.35
2.2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段疼痛程度比較。術后3hVAS評分差異不明顯(P>0.05),術后6 h觀察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VAS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VAS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術后3 h 術后6 h 術后12 h觀察組 150 4.01±1.02 2.30±0.32* 1.06±0.54*對照組 150 4.08±1.01 3.29±0.53 2.39±0.65
2.3 術后并發癥比較。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發生率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股骨頸骨折是老年群體臨床中常見骨折類型,近些年,由于老年群體人口總量上升,股骨頸骨折發病率逐年升高,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3]。在股骨頸骨折發生后,若及時采用有效手段進行治療,利于幫助患者快速康復。而在具體進行治療中,麻醉是影響治療效果的直接因素,適合的麻醉方式,利于降低對患者負面作用[4]。常用麻醉方式中,全身麻醉主要通過呼吸道、靜脈注射或肌肉注射方式發揮作用,可起到暫時性抑制中樞神經系統效果,但實際使用中存在一定缺陷[5]。并且老年人群體身體各項生命系統功能退化,精神狀態不同于其他群體,對麻醉耐受能力差,在多種反映刺激下,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會在段時間內發生加大變化,血液流速變緩,血管壁會遭受一定損傷,進而影響凝血功能,甚至引發凝血功能障礙,導致麻醉效果降低,甚至會增加術后血栓風險,影響患者術后恢復。與之相比,采用硬膜外麻醉與腰麻,可通過對麻醉深度、時間和步奏的準確控制,減輕對患者血流動力學造成,利于降低感染率,對患者負面作用小,臨床使用安全性更高。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清醒時間和麻醉生效時間等臨床指標,以及惡心嘔吐等并發癥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術后不同天時間段患者疼痛情況比較,術后3 h內疼痛程度無明顯差異(P>0.05),而術后6 h后觀察組患者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腰硬聯合麻醉在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麻醉中,相比于全身麻醉方式,應用價值和使用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臨床治療中,與全身麻醉方式相比,采用腰硬聯合麻醉,利于減輕術后患者疼痛程度,縮短恢復時間,同時可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具有更高使用安全性和推廣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