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雨,周娜,王承祺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中醫醫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在人體的膝關節中,前交叉韌帶起著連接股骨與脛骨的重要作用,可限制脛骨發生過度前移,穩定膝關節與其他韌帶之間的關系,是人體完成各項行動不可或缺的主要結構。當人體膝關節前交叉韌帶發生損傷時,就會導致患者膝關節功能受損,運動能力受限,且隨著病情的發展還會誘發患者發生創傷性關節炎、半月板退變等疾病,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與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目前,臨床常以關節鏡下三隧道重建術對患者予以治療,與傳統開放性手術相比,關節鏡手術具備創口小、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較快的優勢,臨床療效可靠[1]。基于此,本文對比和分析了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治療中關節鏡下三隧道重建術的應用及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本院診治的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診療時間為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根據住院順序分為兩組,每組30例,對比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中,實驗組男19例,女11例,平均(37.25±3.74)歲;對照組男22例,女8例,平均(38.22±2.33)歲。一般資料P>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2]:①符合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臨床診斷標準。②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研究。③均接受手術治療。排除標準[3]:①精神疾病患者;②溝通障礙患者;③凝血功能障礙患者;④手術禁忌癥患者。
1.2 方法。對照組行Endobutton懸吊固定術治療:予以患者硬膜外麻醉,取仰臥位,對患者的損傷情況進行仔細的觀察,選取患者的同側半腱肌,根據情況為患者制定前交叉韌帶移植物,建立股骨隧道,2根5號愛惜邦線穿入髓袢Endobutton鋼板,鋼板引入后拉緊線,翻轉鋼板,移植肌腱,固定螺釘后引流,關閉切口。實驗組行關節鏡下三隧道重建術:予以患者硬膜外麻醉,取仰臥位,在關節鏡下對患者的損傷情況進行仔細的觀察:制備三隧道,模擬前內與后外側束。將半腱肌和股薄肌腱切除后變成雙股備用,預張力20磅(15 min;編制成雙股的半腱肌、股薄肌肌腱分別置入脛骨、股骨隧道,再一并拉入股骨隧道,用帶鞘擠壓釘固定股骨側,脛骨側在膝關節屈曲15°時后壓脛骨結節,屈膝60°時后壓脛骨,用擠壓釘固定后外束,并檢查重建張力是否合適,確保完全無誤后關閉切口。
1.3 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等。②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評分,采取AKSS膝關節功能評分系統[2]對患者進行評價,評價內容為:膝關節穩定性、運動功能、日常活動能力。③采用VSS疼痛評分對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進行評價,分數越低,代表患者的痛感越低。
1.4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20.0軟件將納入數據,t值檢驗通過()表示;χ2值檢驗通過率(%)表示,判定統計學差異的標準為P<0.05。
2.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對比。對比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實驗組各項指標所用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對比()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術后下床活動時間(d) 住院時間(d)實驗組 25 73.04±2.37 6.51±2.42 8.15±6.39對照組 25 76.65±1.61 11.13±1.69 14.32±8.35 t - 5.4712 12.3312 6.3215 P - 0.0000 0.0000 0.0000
2.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實驗組各項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
組別 例數 膝關節穩定性 運動功能評分 日常活動能力評分實驗組 25 8.28±0.02 8.58±0.23 8.74±0.23對照組 25 7.11±0.58 7.36±0.45 7.21±0.13 t - 8.4134 5.2013 3.4675 P - 0.0000 0.0011 0.0241
2.3 兩組VAS疼痛評分對比。對比兩組患者的VAS疼痛評分,治療前兩組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兩組VAS疼痛評分對比()

表3 兩組兩組VAS疼痛評分對比()
組別 例數 VAS疼痛評分治療前(分) 治療后(分)實驗組 25 6.25±1.36 2.94±0.11對照組 25 6.47±1.03 4.36±01.02 t-0.1472 3.1245 P-0.7458 0.0014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常見于青壯年,若未及時的予以治療,不僅會導致患者關節疼痛難忍,嚴重甚至會導致患者致殘,因此對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案對手術治療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4]。Endobutton懸吊固定術治療雖然能做到病癥緩解,但其也具備開放性類手術的缺點,不僅切口長度長、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且易在隧道內發生輕微移動,使患者的隧道擴發,對移植韌帶造成破壞,臨床使用效果并不理想,因此,Endobutton懸吊固定術運用于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臨床治療方面的限制較大,不是最佳的首選治療手段。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關節鏡下三隧道重建術被廣泛的應用到了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的治療當中,關節鏡下三隧道重建術不僅能夠重建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與結構,予以患者股骨骨道準確定位,提高膝關節穩定性,還能夠改善傳統手術治療的缺點,具備微創、操作精細的優勢,且術后恢復速度較快,不僅滿足了患者對于創口美觀的需求,還降低了患者的治療壓力與經濟負擔,具備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5]。此外,使用關節鏡下三隧道重建術還具備視野上的優勢,與Endobutton懸吊固定術相比,手術視野更為清晰廣闊,能夠充分的觀察到患者的關節炎部位,提高了手術操作的精準度與準確性,降低了對關節周圍組織的損傷,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手術成功率。因此,與傳統手術治療相比,關節鏡下三隧道重建術更適用于治療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且療效顯著[6]。本文通過研究關節鏡下三隧道重建術治療應用于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臨床治療中的效果得出結果,實驗組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實驗組膝關節穩定性、運動功能、日常活動能力均高于對照組;實驗組治療后VAS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應用關節鏡下三隧道重建術治療效果優于Endobutton懸吊固定術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膝關節穩定性,降低術后痛感,促進患者快速康復。因此,值得臨床推廣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