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熊曉杰
(張家港市中醫醫院 肛腸科,江蘇 蘇州 215600)
痔瘺是臨床上常見疾病之一,免疫力低下、肛管直腸損傷、肛周感染等都可能引發痔瘺。疼痛、脫出、便血、排便困難、局部分泌物增多是痔瘺主要癥狀,手術治療是痔瘺主要治療方式[1-2]。手術治療痔瘺易使得肛門直腸及其鄰近組織受損,另外,由于創面開放,創口位置的特殊性,都易使的術后創面感染,創面愈合緩慢,疼痛、水腫持續時間較長,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3-4]。提高術后創面愈合效果有利于提高手術治療效果,減輕患者痛苦,具有重要的意義[5]。本研究中筆者選取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在筆者醫院接受治療的50例痔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分析自制銀黃紫草膏術后常規換藥對于促進痔瘺術后創面愈合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在筆者醫院接受治療的50例痔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后納入研究。納入標準:①納入研究前6個月未進行其他相關治療者;②年齡18~65歲;③符合痔瘺診斷標準者[6];④臨床資料完整且具有良好治療依從性者。排除標準:①有嚴重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者;②合并嚴重肝腎功能、心腦血管疾病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④有本次治療用藥相關禁忌癥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27例患者,對照組23例患者。觀察組中,男15例,女12例;年齡19~60歲,平均(29.95±8.17)歲;平均病程(239.86±20.26)周;肛瘺術后4例,肛裂術后2例,混合痔術后21例。對照組中,男13例,女10例;年齡21~63歲,平均(30.23±8.03)歲;平均病程(240.13±21.18)周;肛瘺術后4例,肛裂術后1例,混合痔術后18例。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P>0.05)。
1.2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進行手術治療,具體手術類型包括混合痔外剝內扎術、肛瘺切除術、肛裂內括約肌部分側切術;術后對患者實施常規消炎、鎮痛對癥治療處理;術后1 d后開始換藥,換藥前,先給予生肌止痛熏洗劑坐浴,10 min/次。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采用自制銀黃紫草膏換藥。具體如下:取蜜蠟80 g、紫草50 g、地膚15 g、黃芩15 g、橄欖油500 g、當歸50 g、白芷15 g、金銀花50 g、黃芪15 g、地榆15 g置于容器中,加水,用大火煮沸,然后使用文火熬煮30 min,過濾草藥,加入蜂蠟,待蜂蠟溶解裝瓶;坐浴后,清潔創面,取適量銀黃紫草膏,將其局部外涂于創面;使用消毒紗布進行包扎處理完成換藥,換藥頻率為2次/d。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換藥處理,即坐浴后,直接將凡士林紗條貼敷于創面上,后進行常規包扎處理即可,換藥頻率為2次/d。
1.3 觀察指標。術后疼痛評價法:無痛0分,輕微疼痛可忍受計1分,疼痛較重、口服止痛藥物可緩解者計2分,疼痛劇烈、口服常規劑量止痛藥物無法緩解者計3分。創面水腫評價方法:無水腫計0分,輕微水腫肉芽組織平整者計1分,輕度水腫者計2分,水腫明顯、創面不平整者計3分,水腫嚴重伴有血栓形成者計4分。創口出血評價標準:無出血者計0分,便紙染血者計1分,排便滴血者計2分,排便時出血呈噴射狀者計3分。療效包括:①顯效:創面上皮完全覆蓋,創面未再次發生潰爛;②有效:肉芽組織新鮮,疼痛、水腫等癥狀明顯緩解;③無效:創面肉芽生長很少,病癥無明顯變化。
1.4 統計學分析。運用SPSS 17.0行t或χ2檢驗分析,統計學意義以P<0.05確定。
2.1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水腫、出血比較。觀察組疼痛評分、水腫評分、創面出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水腫、出血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水腫、出血比較()
組別 例數 疼痛 水腫 出血觀察組 27 0.31±0.08 0.13±0.03 0.16±0.05對照組 23 0.43±0.15 0.34±0.17 0.33±0.18 t - 3.603 6.315 4.706 P - 0.001 0.000 0.000
2.2 兩組患者術后創面恢復時間比較。觀察組腐肉脫落時間、新生上皮顯露時間、創面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創面恢復時間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創面恢復時間比較()
組別 例數 腐肉脫落時間 新生上皮顯露時間 創面愈合時間觀察組 27 5.13±0.94 5.06±1.36 18.04±3.13對照組 23 6.02±0.91 6.26±1.57 21.56±4.45 t - 3.386 2.897 3.271 P - 0.001 0.006 0.002
2.3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中醫學認為,創口濕留、氣血瘀滯是術后疼痛的主要原因,經絡阻滯、濕熱下注是創面水腫的主要原因,氣血凝聚、大便秘結是創口出血的主要原因,故而術后術后治療關鍵在于收澀止血、清熱利濕、通竅止痛[7]。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疼痛評分、水腫評分、創面出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疼痛、水腫、創面出血是手術治療常見并發癥,以上癥狀會對痔瘺手術治療效果及預后產生嚴重影響,以上癥狀越嚴重,則手術并發癥越嚴重,手術治療效果越差,預后越差;術后換藥處理后,疼痛評分、水腫評分、創面出血評分越高,則患者疼痛感越強、水腫及出血越嚴重,治療效果越差[8-9]。本次研究結果說明,和凡士林紗條換藥方法相比,銀黃紫草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術后并發癥,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腐肉脫落時間、新生上皮顯露時間、創面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以上指標反映了患者術后康復時間及術后康復速度,以上指標時間越短,則說明患者術后康復速度越快,預后越好;縮短術后康復時間有利于縮短治療療程,在減輕患者身心壓力的同時,可以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幫助患者節省醫療開支,同時有利于減輕疾病對患者生活造成的影響,對個人和社會均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術后康復時間更短的治療方案的臨床應用價值更高。本次研究結果說明,和凡士林紗條換藥方法相比,銀黃紫草膏可以加快患者術后創面愈合速度。另外,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本研究所用藥方中的紫草具有解毒透疹、涼血活血的作用,地膚具有祛風止癢、清熱利濕的作用,黃芩具有瀉火解毒、清熱利濕、止痛化瘀的作用,當歸具有補血生肌、消腫止痛、活血的作用,白芷具有消腫排膿、祛風散寒、通竅止痛的作用,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黃芪具有補氣健脾、生肌收口的作用,地榆具有涼血上血、清熱解毒的作用;諸藥調和使用具有消腫排膿、止痛化瘀、斂創生肌的功效。本次研究結果說明,和凡士林紗條換藥方法相比,銀黃紫草膏可以提高術后創面恢復有效率。
綜上所述,和對痔瘺患者術后采用常規換藥方法相比,銀黃紫草膏換藥方法可以提高手術治療安全性,減輕術后疼痛感,可以縮短術后創面愈合時間,加快創面愈合速度,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具有更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