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偉,黃錫軒,謝捷
(東莞市橫瀝人民醫院,廣東 東莞 523460)
腦血管疾病是一種會對人類身體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的疾病,通常以突然暈倒、半身不遂、口斜眼歪等為主要癥狀,其在臨床中是非常常見并且多發的,經常會因為錯失最佳時機而導致殘疾,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了不利影響。最近幾年,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其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其中,中風是最為常見的疾病,其預后效果相對較差,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大腦功能帶來損傷,偏癱是中風的嚴重并發癥,其會對患者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會增加患者的經濟壓力和負擔[1]。本文的主要目標就是觀察針灸、康復訓練聯合對中風偏癱患者疾病癥狀轉歸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9年01月至2020年2月的50例中風偏癱患者進行研究,本次研究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隨機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參照組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齡(64.28±3.16)歲。觀察組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齡(64.55±3.1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納入標準[2]:所有患者經檢查后均確診為中風偏癱;所有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標準:排除存在重癥感染以及腫瘤患者;排除存在精神疾病以及意識障礙患者;排除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以及合并心肌梗死患者;排除由外周神經損傷所引發的足下垂患者;排除存在先天性關節痙攣以及足下垂畸形患者;排除臨床資料不全以及耐受性差患者。
1.3 方法
1.3.1 參照組:該組實行康復訓練。強化對患者的護理,使其患肢保持在正確位置,取床上抗痙體位,對其實行抑制肢體痙攣訓練,引導患者使用健肢進行主動活動、下肢橋式活動以及雙手交叉上舉訓練,同時要對骨盆的平衡性進行重視,直到患者產生自主運動為主。鼓勵患者實行生活能力練習,并對其實行康復按摩,引導患者實行選擇性較強的速度運動以及主動運動,并且對肌肉痙攣進行有效控制。
1.3.2 觀察組:該組在參照組康復訓練的基礎上實行針灸治療。以陽陵泉、照海、足三里、申脈、太溪、解溪、承山、太沖穴為主。每天選四個穴位,并對其進行常規消毒,使用毫針對穴位進行深刺,實行提插捻轉手法,留針時間為15-20分鐘,每天一次,每周六次,一個療程為4周。
1.4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運動功能評分以及生活能力評分,并詳細記錄;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顯著好轉,運動功能明顯恢復;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及運動功能均獲得了顯著改善;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及運動功能并沒有產生變化甚至更加嚴重。
1.5 統計學分析。通過SPSS 21.0軟件統計分析數據,使用()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表示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如果P<0.05,則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的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觀察組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高于參照組且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的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

表1 對比兩組的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
組別 例數 運動功能評分 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參照組 25 8.55±0.98 38.67±4.74 11.68±2.66 61.35±5.04觀察組 25 8.47±0.98 64.44±4.25 11.46±3.18 78.44±5.52 t - 0.288 20.396 0.265 11.421 P - 0.774 0.000 0.791 0.000
2.2 兩組臨床治療有效率比較。參照組的臨床治療有效率顯著低于觀察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治療有效率比較[n(%)]
腦血管病是對人類身體健康以及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的疾病,其中,中風是最為常見的,其預后較差,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大腦功能帶來不利影響,偏癱是是一種嚴重的并發癥,其也會對患者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會進一步增加患者的經濟以及精神壓力。最近幾年,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越來越高,所以臨床要對并發癥的預防和治療進行關注。對于中風后偏癱患者來說,其心理以及生理都會受到嚴重影響。有研究表示,中樞神經系統有著很高的可塑性,一般情況下,一些腦細胞處在休眠狀態,如果通路或者是高級中樞受到損傷,則可以使這些細胞進入到功能狀態[3]。中醫理論表示,中風的產生主要是由于臟腑陰陽失調、氣血虧虛等造成的,過度勞累或者憂思惱怒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火亢盛、肝陽上亢以及上蒙清竅等癥狀。中風偏癱這種疾病的病位主要在于陽經,臨床在對其所進行的治療中應該以抑陰扶陽為主。在疾病的急性發展階段,要以陰經為主,等到手足三陰逐漸開始恢復時,其可以取陽經穴;等到陰陽經絡均獲得顯著好轉時,則可以對癥取穴,進而實現陰陽平衡的治療目標。
康復訓練主要是圍繞促通技術為中心,其主要是對反射對運動的影響進行調節,進而使痙攣模式獲得有效改變,是一種以神經生理學為基本前提并且在此基礎上進行發展的一種治療方式,其主要是對患者實行抗痙攣訓練、良肢體位擺放和靜態牽引肌肉痙攣等[4]。利用感覺的輸入來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進行抑制或者調節。在對患者實行全身的關節運動之后,能夠提高其協調性,同時還可以使患者的痙攣現象得到有效改善,并且易化訓練的實行,能夠引發分離運動模式,進而創建出正常的運動模式。有研究顯示,康復訓練能夠對中樞神經系統進行刺激,進而創建出全新的運動投射區,能夠使患肢獲得盡快恢復。針灸能夠調整臟腑、舒經通絡,能夠實現對局部和整體進行聯合治療的目標[5]。針刺能夠擴張腦血管,對于創建側支循環是非常有利的,能夠有效提高腦血流灌注,使患者的腦組織血氧供應得到有效緩解,同時還可以降低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以及血黏度。在中風患者中實行針刺治療,對于促進其腦電活動的盡快恢復是非常有利的,并且還可以有效激活處在休眠或者是休克狀態的腦細胞,能夠降低肌肉張力,進而實現治療目標。當代醫學表示,針灸能夠使患者的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獲得有效改善,同時還可以提高患者病灶部位的腦血流圖波幅,對陽陵泉、齲齒都能夠穴位進行針刺,能夠促進患者的血管擴張,提高血流速度,使其腦供血情況獲得顯著改善,進而促進其病灶區域部位大腦細胞的盡快恢復。另外,針刺還可以對血清脂質代謝情況進行有效調節,降低膽固醇、脂蛋白以及甘油三酯含量,促進微循環功能的改善。康復訓練以及針灸治療都是對患者肢體所進行的刺激,兩者的聯合應用能夠獲得非常顯著的治療效果[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參照組患者的運動功能評分以及日常生活評分均低于觀察組,且和觀察組相比,參照組治療有效率相對較低,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在對中風偏癱患者所進行的治療中,針灸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能夠使患者的運動功能評分以及日常生活評分獲得有效改善,治療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在對中風偏癱患者所進行的治療中,實行針灸和康復訓練聯合治療,能夠取得非常顯著的治療成效,對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運動能力都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