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冉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60醫院淄博院區,山東 淄博 255000)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自上個世紀80年代被醫學領域發現之后,其發展趨勢逐漸提升。根據相關調查研究顯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在成年人群眾的發病率約為10%~30%左右,其中約有10%~20%的患者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隨著肥胖以及代謝綜合癥在全球范圍內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常見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發育地區,是造成慢性肝病的主要因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廣泛流行對于醫學領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目前針對這一疾病的治療方式以藥物治療為主,常見藥物包括胰島素曾敏劑和其他護肝類藥物,個別患者還需要使用抗纖維化的藥物。我國近年來開始探究中西醫結合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方式,目前各大醫療機構均在摸索試驗的過程當中,本次研究采取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方案在臨床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選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90例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患者45例。其中,觀察組共有男28例,女17例,觀察組患者年齡為22~55歲,平均(31.35±6.23)歲,平均病程為(1.15±3.05)年。對照組共有男31例,女14例,對照組患者年齡為20~51歲,平均(35.15±8.26)歲,平均病程為(1.15±4.95)年。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診斷標準,且患者自身所患有的其他疾病并不會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造成干擾性。此外,具有合并酒精性肝病、腦血管疾病、腎臟疾病和造血系統疾病的患者不再考慮范圍之內,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需要嚴格按照醫囑用藥,如患者未按照醫囑要求用藥或者擅自調整藥物則視為無效患者,其最終所取得的治療效果將不在本次研究統計范疇之內[1]。本次研究是在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并簽訂書面協議基礎下開展,且患者入院后由患者根據個人意愿自行選擇治療方案。通過對兩組患者基礎資料的比對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的治療方式,給予水飛薊賓膠囊治療,每次用藥105 mg,每日三次,療程為48 d。同時,對照組患者需要按照醫囑要求對自身的生活習慣進行調整,適當增加運動、控制飲食、改善生活作息、主動控制體重[2]。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添加中藥治療藥方,藥方為疏肝消脂方,其具體成分包括柴胡10 g、白芍20 g、炒枳實20 g、山楂12 g、甘草6 g、茯苓20 g、海浮石20 g,澤瀉、決明子、荷葉、桃仁各15 g,中藥每日用藥一劑,分兩次煎服,療程為48 d。為保證患者的用藥安全,用藥前需要向患者詳細解讀水飛薊賓膠囊的不良反應,其主要包括腸胃道癥狀(惡心、嘔吐),胸悶等。一般情況下,水飛薊賓膠囊所造成的患者不良反應屬于輕微級別,用藥一段時間之后可自行恢復,鑒于部分患者的體質較為特殊,故出現中度以上不良反應的患者和過敏者,均停止用藥,并退出本次研究,重新由臨床醫師給予藥物。此外,由于水飛薊賓膠囊對于孕婦和哺乳期婦女的用藥安全性有待探究,故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中沒有孕婦和哺乳期婦女。
1.3 觀察標準。在48 d治療周期結束之后對患者的臨床表現和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其主要包括臨床癥狀、肝功能指標、血脂指標、體重質量指標幾個方面[3]。臨床癥狀:治愈標準為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且經過臨床醫學檢驗發現患者的身體各項功能指標恢復正常。顯效標準為患者的臨床癥狀比治療前有著明顯好轉跡象,患者的肝功能或血脂指標出現明顯下降,且血清甘油三酯指標下降趨勢>30%,膽固醇指標下降趨勢>20%,經臨床影像學檢查發現,患者的肝臟狀態好轉,并取得了實質性的改變。有效指標為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減輕,肝功能和血脂指標明顯下降,且血清甘油三酯指標下降趨勢>20%,膽固醇指標下降趨勢>10%,肝臟經影像學檢查發現有一定改善。無效標準為患者的臨床癥狀和身體各項指標并無改善,甚至有加重的發展趨勢[4]。
1.4 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使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經過48 d的治療之后,觀察組患者中共有“有效”及以上患者40例,有效率達到,對照組中共有“有效”及以上患者32例,有效率達到了。通過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對發現,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的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在治愈、顯效和有效三項指標上均優于對照組,而對照組中的無效患者達到了13例,遠遠高于觀察組的5例,具體研究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臨床療效對比表
2.2 肝功能指標。48 d治療周期結束之后,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進行檢驗,發現觀察組患者在三項肝功能指標上(ALT、AST、GGT)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這充分說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的“養肝護肝”效果明顯,具體研究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肝功能指標對比表()

表2 肝功能指標對比表()
組別 例數 時間 ALT AST GGT觀察組 45 治療前 88.15±7.53 70.21±5.12 50.12±5.65治療后 36.52±5.23 26.58±7.41 25.63±4.25對照組 45 治療前 89.23±5.21 72.12±6.23 49.56±5.68治療后 46.25±6.89 35.69±4.56 32.56±6.53
2.3 血脂和BMI指數。考慮到這兩項指標可能與患者的日常生活習慣、運動方式以及飲食習慣密切相關,故在患者參與研究階段,需要嚴格按照我院提供的運動方法鍛煉,并按照我院提供的飲食食譜飲食[5-6]。本次研究表明,觀察組在治療完成之后其血脂指數和BMI指數明顯優于對照組,具體研究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血脂和BMI指數對比表()

表3 血脂和BMI指數對比表()
組別 例數 時間 TG TC BMI觀察組 45 治療前 3.15±0.53 5.21±0.12 26.12±2.65治療后 2.52±0.23 4.58±0.41 24.63±1.25對照組 45 治療前 3.23±0.85 5.12±0.23 25.56±2.68治療后 3.10±0.96 5.03±0.56 24.86±2.53
2.4 不良反應。本次研究過程中,對照組和觀察組各有兩名患者出現了不良反應情況,均為惡心癥狀。鑒于所出現的不良反應程度較低,且患者用藥一段時間后自行恢復,故本次研究無患者中途退出。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由于多種因素相互影響所造成的肝臟脂肪性病變,其病理形態與酒精性脂肪肝相似,目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發病率較高,并處于逐年上升的發展趨勢,已經成為了世界范圍內共同的醫學問題[7]。筆者認為,此病病機主要在于肝氣郁結,脾失健運,氣滯濕濁積于肝,絡脈不通,故中醫在面對該病時強調調節肝氣,本次研究所使用的中醫藥方以清熱祛濕、疏肝理氣、活血消脂為主。中西醫結合治療強調西醫治病、中醫養身,且二者之間的相互融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發藥物的活性成分,促使治療效果達到較高水平。研究表明,中西醫結合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可以明顯降低血脂指數和體重質量,并能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謝[8]。因此,中西醫結合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單一化的西醫治療,該方案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