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梅
(晉煤集團總醫院 感染性疾病科,山西 晉城 048000)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種臨床危害性極大的疾病,其具有病情復雜、難治愈、易傳染、復發率高等特點。現今,臨床上并未找到一個理想的治愈方案,再加上其治療周期長,大部分患者都存在抑郁、焦慮等心理,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及負性情緒,諸如擔心病情進展快、治療成本高等[1]。這些會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帶來不利的影響,甚至也會帶來一系列應激反應。所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一定要通過有效、科學的方式消除其負面清晰、緩解其心理壓力,引導患者更積極、樂觀地面對疾病。那么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此為課題探討其應用價值,具體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篩選出我院于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期間接收的慢性乙肝患者140例,根據其護理模式的不同將其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各70例。其中,實驗組:男42例,女28例;年齡23~69歲,平均42歲;病程1~10年,平均5.3年;學歷層次:大專及以上18例,高中26例,初中及以下26例。對照組:男46例,女24例;年齡21~72歲,平均48歲;病程2~13年,平均6.2年;學歷層次:大專及以上15例,高中21例,初中及以下34例。對比兩組在年齡方面的差異,不存在對比性,P>0.05。納入指標:①患者經病理診斷確診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②各項病例資料信息完整;③未有肝臟移植史;④研究獲得醫學委員會的審核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參與并簽字同意。排除指標:①合并嚴重惡性腫瘤、肝腎功能不全、免疫系統功能缺陷等患者;②存在精神障礙或意識不清者;③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產婦:④護理依從性差者。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其中,常規護理的內容包括: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對其病情進行動態監測,并認真做好護理文書記錄嗎,假若患者出現一些異常表現,那么一定要第一時間告知醫生對其實施救治;加強患者的日常飲食指導,保證患者的飲食營養及科學;對患者實施健康宣教,使其能夠掌握臨床治療的基本原則及方法;為患者接受一些成功治療的真實案例,為增強患者的治療自信心提供幫助[2]。心理護理的內容包括:①支持性心理干預:護理人員需要積極地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互動,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特點,了解其生理及生理等需求,以便于對其心理動態進行全面掌握,同時探討負性情緒等形成的根源,并由此制定科學、有效的支持性心理干預措施,諸如認真了解患者的內心想法、通過樂觀向上的語言及態度對其進行引導和寬慰,使其緩解焦慮、抑郁等情緒。②認知干預:護理人員需要和患者進行深入交流,以便于患者能夠對自身的病情有一個全面地認識和把握,并且對其存在的思想錯誤及認知錯誤等給予及時地糾正,在面對患者的疑問及需求時,一定要正面給予應答和回應,以便于患者能夠更積極地看待自身的病情,糾正一些錯誤想法及認知,增強患者的臨床依從性,使其自信心不斷提升。③獲得家庭及社會的支持:對于護理人員來說,一定要與患者的家屬進行認真交流及對象,使其認真做好思想工作,建議家屬多關注、留意患者的情緒變化及內心需求,當患者情緒郁悶、焦躁時需要家屬的積極寬慰和引導,使其能夠真正地感受到家人的關懷和理解,由此能夠獲得戰勝病魔的自信心[3]。并且,也可以與患者的朋友、同事等給患者加油和鼓氣,讓患者感受到自己并未被身邊的人拋棄或遺忘,進而能夠增強戰勝病魔的信心。并且也需要多鼓勵患者參加一些集體活動,例如下棋、打太極等,通過積極參與能夠增強患者的存在感,使其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關注,由此能夠使患者獲得良好的認知,為其更積極地接受治療提供幫助。④環境護理干預:為患者創設一個溫馨、自由、積極的病房環境,確保室內整潔衛生,且放置一些花草植物,定期更換床單和被罩等居家用品,以便于患者擁有一個輕松、愉悅的治療心情,大大提高其治療配合度。
1.3 指標觀察。護理服務結束后,通過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對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況進行評價。其均以百分制進行計算,且分值愈大,代表著焦慮、抑郁程度愈大。并且,焦慮、抑郁分值和患者的臨床護理療效具有反相關性[4]。護理依從性(MMAS-8)對患者服藥的依從性情況評定,內容包含自覺服藥、自行減藥或是停藥、外出有無攜帶藥物以及病情得到控制后有無停藥等行為,以百分制計算,總分10分,>8分表示依從性高;分值在6-8分表示依從性一般;分值<6分表示依從性差。
1.4 數據統計。此次實驗數據通過SPSS 25.0軟件展開研究,計量資料通過()進行闡釋,并給予t檢驗。計數資料通過“n(%)”進行闡釋,并予以χ2檢驗,若P<0.05,則說明差異顯著,存在統計學價值。
2.1 觀測指標(HAMA、HAMD評分)。實驗組護理后的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的評分各是(6.43±1.30)分、(4.40±0.60)分;對照組的評分各是(9.15±1.23)分、(7.31±0.85)分。說明實驗組的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如表1。

表1 兩組護理后的HAMA、HAMD的評分對比
2.2 觀測指標(護理依從性)。實驗組的護理依從性為95.71%(67/70),同對照組的82.86%(58/70)相比評分高,差異顯著(P<0.05),如表2。

表2 兩組護理依從性對比
護理工作者需要全面掌握患者的心理變化,有計劃地實施科學、有效的心理疏導計劃,為其獲得顯著的療效發揮積極作用。大部分患者及家屬由于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了解不全面,且出現了一些認知方面的偏差及錯誤,那么在沒有對其實施早期治療、及時干預的情況下,則會導致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發展成為肝硬化或肝癌,那么這就代表著死亡。這是由于肝硬化、肝癌是病毒性肝炎盡管長期、反復地發作而對患者肝臟器官造成實質性損害的疾病。由于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并未真正地認識到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改善的重要性,對此,其心理狀態和發病時間、治愈效果等存在直接的相關性。如果在治療的過程中,患者認為必須要通過服用大量的護肝藥方可改善身體狀況、只要肝炎癥狀消失不見,方可擁有健康、實現康復等,則會由于其錯誤的理解和認識而對疾病的正確治療造成延誤,甚至會出現一些負性情緒,進而導致一些錯誤的行為現象發生。當患者生病之后,一些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了解不全面的親朋好友,或許會因為擔心被傳染而選擇遠離、孤立患者,甚至會遭受到歧視等其它異樣的眼神[5]。所以,護理人員一定要與患者及親友進行積極溝通,使其真正地了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相關知識,這對消除其恐懼心理帶來很大的幫助。并且也要鼓勵親友多多鼓勵患者,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以便于讓患者更積極地配合治療,使患者真正地感受到身邊親友的關心和重視,且逐漸認識到自己并未被家人或朋友拋棄或遺忘,這是構建其戰勝病魔自信心、提高其治療配合度的一個重要方法,使其能夠更主動、更積極地接受臨床護理服務,為其最終能夠獲得理想的療效做鋪墊。并且,當患者的負性情緒有所緩解或消失時,其生理功能也會逐漸優化,例如,機體功能紊亂得到遏制和緩解,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有利于疾病的有效治療及控制。
通過本文的研究結果能夠看出:給予心理護理的實驗組患者,在護理后的心理情況得到了大大地好轉,其HAMA、HAMD的評分都小于對照組(P<0.05)。同時,護理依從性比較,實驗組患者依從性與對照組百分比組間差異明顯(95.71%>82.86%),P<0.05。由此表明采取心理護理有助于減少患者負性情緒發生,緩解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同時舒緩心理負擔的同時,增強患者用藥的依從性,從而加快其康復。
對此,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運用常規護理+心理護理的方式進行臨床干預,有利于減輕患者的負性情緒,緩解其焦慮及抑郁表現,值得在臨床上全面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