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紅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浙江 杭州 311122)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主要標志的慢性疾病,一旦發病則伴隨終身。有研究報道[1],糖尿病患者中大部份為老年人,患病后大多無法正確認識疾病和面對疾病對自身帶來的影響,容易引起焦慮、抑郁等各種消極情緒,并不利于疾病的自我管理及病情控制,對患者的預后帶來了極大影響。因此,在患者住院過程中積極引導患者并盡最大可能幫助其降低糖尿病對其心理造成的不良影響[2]。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浙江省立同德醫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46例。納入標準:①符合WHO發布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3];②居住在本市,來院交通便利;③經過積極治療后病情穩定;④生活能夠自理者;⑤意識清楚,無語言及認知功能障礙;⑥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病或既往有精神病史;②合并身體其他嚴重疾病者;③因腦器質性疾病、家庭重大變故等其他原因導致情緒異?;蛩哒系K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⑤對本研究參與積極性偏低者。按照入院時間不同分為對照組(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與觀察組(2019年3月至2019年10月),每組各73例。其中,對照組男33例,女40例;年齡4074歲,平均(59.82±7.19)歲。觀察組男30例,女43例;年齡38~72歲,平均(59.67±7.54)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 05)。
1.2 方法。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均給予常規治療及護理,與患者多溝通、保持好關系,積極做好心理護理及情緒引導,教會患者基本的情緒管理方法;如果患者負性情緒及睡眠障礙程度比較嚴重,應囑咐其及時來精神科就診,并遵醫囑給予精神類藥物治療。觀察組以對照組為基礎,在評估患者的心理及睡眠狀況后,再采取層級心理干預模式,具體如下:
1.2.1 組建干預小組:小組成員由護士長、1名內分泌科醫生、1名心理科醫生及5名精神科專職護士組成,研究前1個月所有小組成員均參與了心理學知識及本研究方案實施方法的培訓并考核通過。由護士長安排每名專職護士所負責的患者范圍,患者入院后在基礎護理過程中邀請其填寫心理及睡眠狀況相關調查問卷,專職護士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采取相應級別的心理干預措施。
1.2.2 I級低危心理干預:①實施標準:患者心理及睡眠狀況無異常,即:焦慮自評量表(SAS)<50分,抑郁自評量表(SDS)<53分,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V7分。②干預方案:每周進行一次個體化心理干預,患者出院后專職護士繼續采用微信語音或電話等形式進行隨訪(1次/周),在做好共性化心理護理的同時,根據患者的心理及睡眠狀況變化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干預;隨訪過程中鼓勵患者積極進行運動鍛煉及參加社會活動,加強自我情緒管理,避免對疾病過度關注,盡可能降低疾病對身心造成的影響。
1.2.3 II級中危心理干預:①實施標準:患者存在輕度焦慮或抑郁,且對睡眠造成了一定影響,即:SAS量表在50~60分或SDS量表在53~62分,PSQI量表在7~15分。②干預方案:以I級心理干預為基礎,由心理科醫生結合量表評價結果,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動態評估,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心理及睡眠出現異常的原因,并采取專業的心理干預措施(如正念療法、情緒ABC理論等),必要時引導患者回院診治及給予相應的藥物治療;專職護士每周進行2次隨訪,主要為患者解答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引導患者堅持每天將有意義的事情記錄下來,找到自身在家庭及社會中的價值;鼓勵患者適當接觸新事物并培養一些自身興趣愛好,與患者共同制定改善心理狀態及睡眠質量的具體措施[4]。
1.2.4 III級高危心理干預:①實施標準:患者存在中度及以上焦慮或抑郁,且嚴重影響到了睡眠,即:SAS量表>60分或SDS量表>62分,PSQI量表315分。②干預方案:以II級心理干預為基礎,安排專職護士一對一進行心理護理,并安排患者定期于精神科門診復診;做好患者突發情況的緊急處理準備,若患者出現自殺傾向,為了最大程度避免意外,護士需密切與小組的心理科醫生進行溝通,并協同家屬一起實施干預。專職護士每周及時對危機心理干預效果進行評估,并給予持續跟蹤隨訪服務,直到心理干預標準降低至II級。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的血糖指標、負性情緒及睡眠質量變化。①血糖指標。包括靜脈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②負性情緒。采用SAS及SDS量表進行評價,得分越高則焦慮或抑郁情緒越嚴重[5]。③睡眠質量。采用PSQI量表進行評價,分數越高則患者睡眠質量越差[6]。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3. 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文中計數、計量資料分別采用n(%)()表示,并行χ2女檢驗,若PV0.05代表數據對比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2型糖尿病患者干預前后的血糖指標比較。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2型糖尿病患者干預前后的血糖指標比較()

表1 兩組2型糖尿病患者干預前后的血糖指標比較()
組別 例數 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 h血糖(mmol/L) 糖化血紅蛋白(%)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73 8. 39±1.25 6. 72±0. 98 13. 64±2. 62 9. 24±1.93 9. 32±0. 85 7. 07±0. 79觀察組 73 8. 27 + 1. 31 6. 18±0. 74 13. 29 ±3. 13 8. 12±1.76 9. 53±0. 90 6.41±0. 62 t - 0.567 3.755 0.733 3.664 -1.446 5.615 P - 0.570 0.000 0.460 0.000 0.151 0.000
2.2 兩組2型糖尿病患者干預前后的負性情緒及睡眠質量比較 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焦慮、抑郁及睡眠質量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2型糖尿病患者干預前后的負性情緒及睡眠質量比較()

表2 兩組2型糖尿病患者干預前后的負性情緒及睡眠質量比較()
組別 例數 SAS SDS PSQI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73 52. 13±6. 08 48. 98±7. 10 53. 39 ±6. 14 48. 31±6. 73 12. 59±2. 07 9. 87±1.83觀察組 73 52. 26 + 6. 72 43. 74±6. 15 53. 25 ±6. 48 42. 56±7. 09 12. 66 + 2. 24 8. 32 + 1. 70 t - -0.123 4.766 0.137 5.026 -0.194 5.302 P-0.905 0.000 0.895 0.000 0.845 0.000
本研究將層級心理干預模式應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中,結果發現: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的血糖控制情況、負性情緒及睡眠質量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可能在于:①本研究將層級心理干預模式分為I-III級,能夠全范圍覆蓋不同程度焦慮、抑郁情緒及睡眠障礙的2型糖尿病患者,級別越高則干預頻率和強度也越高,使得心理護理干預更加具有針對性;②II級中危心理干預在I心理干預的基礎上,加入了心理科醫生的干預,患者一出現心理或睡眠異常,即可獲得專業性的指導,有效避免了情況的進一步惡化;③III級高危心理干預則在II級心理干預的基礎上,為患者安排了專職護士一對一隨訪及精神科門診復診計劃,采取了最強的心理干預策略,使得極少部分焦慮抑郁及睡眠障礙更加嚴重的者也能夠及時發現,及時干預,體現了心理干預措施的人性化;④觀察組患者的整體血糖控制水平更佳,也可能是心理狀態及睡眠質量相比對照組更好,進而提高了血糖自我管理能力。
綜上所述,層級心理干預模式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及睡眠質量,更有助于血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