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青,黃成
(柳州市人民醫院,廣西 柳州 545000)
胃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在常見惡性腫瘤中排名第4,是第2位常見癌癥死因[1]。在我國,每年胃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位于男性惡性腫瘤的第2位和第3位[1-2]。手術切除是胃癌根治的基石,也是實現根治的唯一方式,但仍有40%~80%的患者發生術后復發,術后輔助化療是提高可切除胃癌遠期生存率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回顧性分析廣西柳州市人民醫院77例可手術胃癌患者資料,以探討本地區胃癌治療現狀。
1.1 一般資料。收集我院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接受胃癌根治術的需行術后輔助化療患者77例,按AJCC第七版TNM分期分為I~III期,其中1期15例,II期11例,III期51例,男52例,女2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R0切除術。
1.2 排除標準。①年齡<18歲;②腫瘤出現遠處轉移的IV期患者;③合并心臟、肝臟、腎臟等重要臟器功能嚴重障礙者;④中途失訪、隨訪失敗者。
1.3 方法。將77例患者按照pTNM分期分為I、II、III期后將患者分為輔助化療組和未輔助化療組,按計劃完成輔助化療組和未按計劃完成輔助化療組,化療完成后2年內進行隨訪,記錄不同組患者的生存率,并根據CTC3.0毒性標準評價輔助化療組化療相關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軟件包處理所得數據,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差異比較用χ2檢驗,或Fisher’s,精確概率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輔助化療組與未輔助化療組患者2年生存率比較。輔助化療組共36例,未輔助化療組41例,術后2年時兩組的總生存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分期的生存具體見表1。

表1 輔助化療組與未輔助化療組患者2年生存率比較[n(%)]
2.2 輔助化療組不良反應。接受術后輔助化療的患者發生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白細胞減少(8/36)及血小板減少(10/36)、惡心(4/36)、嘔吐(5/36)、低鉀血癥(6/36)、肝功能損傷(5/36)、手足麻木(2/36)等。
2.3 輔助化療方案及完成情況。接受輔助化療患者共36例,其中21例患者接受SOX方案化療;3例患者接受XELOX方案化療;7例患者接受mFOLFOX 6方案化療;5例患者接受含紫杉醇類藥物或卡培他濱單藥等方案化療。
胃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危害社會和家庭。手術是唯一根治胃癌的方式,但因解剖結構及分子生物學的復雜性,胃癌術后易出現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預后仍然較差。國內外學者希望通過胃癌的綜合治療改善胃癌的預后。多項隨機對照研究及薈萃分析逐步肯定了胃癌術后輔助化療的價值[3-4]。通過術后輔助化療鞏固胃癌根治術的療效,消滅胃癌根治術后可能存在的肉眼不可見的微小轉移灶,降低局部復發率,減少遠處轉移的機會。
本文研究了我院2016 年 7月至2018年 7月收治的需行輔助化療的胃癌患者 77例,從結果可以看出,接受輔助化療的II、III期患者術后2年時的生存率明顯高于未接受輔助化療患者,但是對I期患者不能看出效果。化療方案的選擇以氟尿嘧啶為基礎的方案為主,但全部完成足量的化療周期的患者有限(6/36),原因可能在于輔助化療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同時也帶來一定的不良反應降低患者依從性或醫師對輔助化療的重要性重視程度不夠。本文只觀察了患者術后2年的生存率,而且病例較少,雖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臨床關于輔助化療的療效還需要進一步進行觀察。
綜上所述,胃癌一旦發展至晚期,雖經化療、靶向治療等綜合治療中位生存期不足2年,故有術后輔助化療指征的患者應及時完成術后輔助化療,降低復發轉移率,改善預后。同時加強化療不良反應處理提高患者化療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