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鞏聰聰
4月24 日下午,為期4 天的第二屆世界內燃機大會在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順利閉幕。作為一次世界各國家、地區和組織共同參與的內燃機行業綜合技術交流盛會,本屆大會云集政商學界2000 多名嘉賓和代表,聚焦內燃機“綠色、高效、智能、可靠”發展,吸引了全球同行的廣泛關注,對行業“產學研”鏈合創新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
作為此次大會的參與單位之一,濰柴長期以來堅持內燃機技術的提升探索。特別是在內燃機可靠性提升領域,濰柴開展的一系列鏈合創新工作,不但使其一直走在行業發展的前沿,還推動了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
“把會做的事情做好做精,是濰柴對創新內涵的深刻領會。”中國內燃機學會常務理事、內燃機可靠性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佟德輝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介紹,“基于這種理念,濰柴很早就意識到了可靠性在內燃機性能改善中的重要性,長期堅持將可靠性作為差異化提升的重要維度,并且特別注重調動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融合創新,即‘產學研’鏈合創新。跟產業鏈上下游單位之間高度協同、科學分工、共建共享,濰柴并不是什么都做,而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精益求精。”
“如果一款內燃機具有很好的智能化操作系統,但是性能不穩定、經常壞,需要反復維修,那肯定不夠可靠。”佟德輝解釋,我國內燃機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可靠性方面。可靠性的最直觀體現是“皮實耐用”,即接地氣。這正是濰柴產品受市場認可的重要特征。相比智能化、效率值等高大上或直觀性強的內燃機品質提升方向,可靠性看似平平無奇,實則對內燃機的整體性能優化具有重要意義,是一項系統化特征明顯的工作。

中國內燃機學會常務理事、內燃機可靠性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佟德輝
可靠性的系統化特征決定了其對“產學研”鏈合創新的高度依賴。只有上下游產業鏈之間形成科學協同,才能真正有效提升內燃機的可靠性,避免行業“內卷”問題。第二屆世界內燃機大會這樣的行業綜合技術交流盛會,為內燃機行業“產學研”鏈合創新提供了溝通交流與成果展示平臺。依托濰柴落地的內燃機可靠性國家重點實驗室則為行業鏈合創新打造了重要的探索實踐平臺,是我國內燃機行業凝聚培養創新領軍人才、開展高水平創新合作、產出重大原創成果的重要科技創新基地,深度賦能行業高質量發展。
事實上,在內燃機可靠性國家重點實驗室落地之前,濰柴就已經圍繞內燃機可靠性進行了諸多探索,包括牽頭聯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奧地利AVL 公司等19 家國際內燃機行業領先的高校、研究院所和企業發起成立了內燃機可靠性國際技術創新聯盟,聯合對內燃機可靠性技術進行研究、攻關,在內燃機可靠性鏈合創新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從這點看,內燃機可靠性國家重點實驗室落地濰柴可謂水到渠成。
浙江大學教授俞小莉和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員石磊在跟本刊記者交流時,也都表達了對“產學研”鏈合創新價值的認同。俞小莉認為,內燃機可靠性提升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程,如果協同不好,就會出現此消彼長的“蹺蹺板”現象。石磊表示,內燃機可靠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為行業“產學研”鏈合創新提供了落地路徑,在企業與高校之間搭建起深入合作的橋梁,助力科技成果更好更快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