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勇


2021年3月11日,國際拍賣業巨擘佳士得在一場網上拍賣會上刷新了一項世界拍賣紀錄:藝術家Beeple的一件NFT藝術品《每一天:前5000天》(“First 5000 Days”),以6900多萬美元(約合4.5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佳士得在第二天發布的公告中形容這個在世藝術家作品拍賣第三高價,也是國際拍賣行首次以非同質化代幣(NFT)形式拍賣純數碼藝術作品,刷新了數碼藝術品、網上專場拍品的最高成交總額的世界紀錄,是數碼藝術史上的分水嶺時刻。
NFT英文全稱為Non-Fungible Token,即非同質化代幣,具有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獨一無二等特點。數字加密貨幣分為兩類,一類是原生幣,擁有自己的主鏈,使用鏈上的交易來維護賬本數據,如比特幣、以太幣等;另一類是代幣,基于現有區塊鏈使用智能合約來記錄賬本,如以太坊上的token。代幣又可進一步分為同質化代幣(FT)和非同質化代幣(NFT)兩種。同質化代幣最突出的特點是可替代性和可拆分性,而非同質化代幣則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拆分性,即NFT創新提供了標記原生數字資產所有權的方法,相當于為原生數字資產提供了一張數字身份證,可以隨時對其進行驗證、確權和交易,以確保數字資產的唯一性和真實性,而且可以終生溯源。
NFT藝術品指使用區塊鏈技術作為身份驗證的數字化藝術收藏品。圖像的易復制性和易傳播性曾是數字藝術品發展過程中難以逾越的鴻溝。NFT有效地解決了數字空間里對藝術品進行身份驗證和溯源的難題,并將數字藝術品與其創作者永久性地連接到了一起。藝術品已經成為NFT最受歡迎的一種用途。Beeple表示:“過去20余年中,藝術家一直在使用硬件及軟件創作藝術品并在網絡上分享,但從沒有一種方式能夠讓人真正取得作品所有權并收藏藝術品。NFT的誕生改變了一切。我相信我們正在見證藝術史翻開全新篇章,即數碼藝術。這種作品與在實體畫布上創作的畫作在技藝、內涵、細節和意圖上沒有任何差別,能夠在這歷史性的時刻中代表數碼藝術家發聲,我感到受寵若驚、萬分榮幸。”
區塊鏈加密藝術早在2017年出現,前期以月均200萬美元的成交額呈現穩定增長態勢,建立在以太坊的數字藝術營銷平臺SuperRare,在2020年1月的交易量僅約18萬美元,至7月份交易量已累計達到約195萬美元,已在178個國家/地區售出8000多件作品,為藝術家直接帶來約133萬美元的利潤,為收藏家直接帶來超過35萬美元的利潤。進入2020年下半年,數字加密藝術市場開始迅猛發展。2020年7月,NFT藝術品《畢加索的公牛》以5.5萬美元的價格賣出;隨后,另一幅NFT作品《正確的地點和時間》以超過1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2020年10月,佳士得拍賣行第一次拍賣NFT作品——藝術家本·甄迪力描繪比特幣發明者中本聰的NFT藝術系列作品《心靈肖像》的第21幅作品,最初估價1.2-1.8萬美元,結果遠超預期拍出13.13萬美元,這是NFT數字藝術品首次在國際著名拍賣場上成交,并由此NFT開始進入主流藝術市場。2021年初始,NFT作品更加火爆,NFT頭部交易所OpenSea僅在2021年2月份,平臺交易量就達到863萬美元。
Desai認為加密貨幣與藝術品世界的結合,能夠提供較低的準入門檻,更容易獲得大部分藏品,可能會導致主要加密貨幣被所有藝術品接受,這意味著NFT可能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之一;邁阿密收藏家、加密藝術畫廊的聯合創始人Pablo Rodriguez-Fraile表示,人們對NFT作品的狂熱,是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特定背景環境下出現的,所以會對數字資產產生前所未有的興趣,加之同期的比特幣、以太坊等加密貨幣價值飆升,會直接刺激著人們的投資熱情,這兩個因素共同推動了NFT作品交易熱潮的出現。
NFT會成為藝術品交易市場的分水嶺嗎?我們可以從藝術品價值內涵的視角簡要剖析一下。藝術品因其獨一無二的特性而受到追捧,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價值內涵的豐富多元,大致表現為藝術價值、歷史文化價值、收藏價值以及市場價值的并存,所以藝術品的價值不能簡單地由價格所代表。藝術品的價格,會受到經濟文化環境、社會流行趨勢、社會價值觀等因素的影響而漲跌起伏,其中更直接的因素是藝術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一方面,優秀的藝術品因為其獨一無二的特性不可能大量的供應,往往供不應求;另一方面,需求由潛在收入水平、藝術品的價格和投資收益率等多種因素所決定。而數字科技與藝術品的結合催生的數碼藝術作品,是本世紀剛剛誕生的新生事物,盡管還處在發育成長的階段,但由于區塊鏈技術的介入,確保了藝術品來源的可追溯性與唯一性,反而成為資本追捧的標的。因此,數碼藝術作品在拍賣場上甫一亮相,便出現如此井噴式的增長,不足為奇。不過,這種爆發性的增長能否帶動整個藝術市場在疫情后的復蘇與可持續性的增長,卻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