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5月11日,銀保監會官網公告顯示,已同意興業銀行在上海籌建私人銀行部,為該行所屬分行級專營機構,批籌有效期為6個月。雖然國內私人銀行眾多,但截至目前,持牌經營的中資私行只有三家:工行、農行和交行,獲得私行“牌照”的時間分別為:2008年、2010年和2012年。2021年,興業銀行有望加入私行持牌經營隊伍,是近十年來監管部門下發的唯一一張私人銀行專營機構批籌。時隔近十年后,商業銀行的私人銀行專營機構再次成為監管部門的關注點,鼓勵商業銀行大力開 展財富管理和私人銀行業務可能是近期監管部門的政策傾斜點。
我國私人銀行業務空間潛力巨大
從零售綜合金融生態鏈 ——“零售貸款—零售存款—資產管理—財富管理(針對高凈值客戶)—私人銀行(含家族信托,針對私人銀行客戶)”可以看出,私人銀行位于整個零售綜合金融生態鏈的最頂端,私人銀行業務已成為增加零售客戶粘性、挖掘零售客戶潛力、增加零售客戶質量、加深零售品牌嵌入力度、拓寬零售業務服務廣度、開辟零售業務發展新生態、聯動客戶端與投行端的重要支點,在當前已成為各家銀行的角力點。雖然目前各類銀行在傳統零售業務上呈現出明顯的同質化,但在財富管理和私人銀行等業務方面卻分化明顯。目前來看,只有寥寥幾家銀行在財富管理業務方面有一定建樹,而財富管理業務與私人銀行業務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真正體現出一家銀行的零售綜合服務能力。
2021年5月17日,招行聯合貝恩公司在北京發布的《2021中國私人財富報告》,報告顯示,預計2021年底,中國高凈值人群將接近300萬人,擁有可投資資產規模將達到96萬億元(2020年為84萬億)。其中,2020年可投資資產在1000萬元以上的高凈值人群達262萬人,2020年全國有17個省份高凈值人群突破5萬(其中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山東、四川、湖北和福建等9省市均超過10萬),可見三大經濟圈高凈值人群集中度加強。40歲以下高凈值人群的比例由2019年的29%大幅提升至2021年的42%(即高凈值人群的年輕化趨勢明顯),這些數據都表明我國私人銀行業務空間仍然非常大。
2021年4月27日,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理財市場2021年一季度報告》,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國理財市場規模達到25.03萬億元,全市場理財投資者達到4979.63萬(今年一季度新增817.15萬)。而2019年理財市場投資者才僅為2227.71萬人。根據報告《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手冊(2021年版)》搜集的55家銀行(含有公布數據的上市銀行以及其它主流非上市銀行)中,非保本理財規模合計達到24.23萬億(截至2020年底),其中,非保本理財規模在500億以上的銀行有38家、1000億以上的銀行有9家。也就是說目前國內一些主流銀行已經具備開展財富管理或私人銀行業務的實力。
國內商業銀行私行業務開展情況剖析
國內私人銀行業務真正始于2007-2008年金融危機之際。2007年3月跨境業務基礎較好的中行與蘇格蘭皇家銀行合作率先成立私人銀行部門、2007年8月招行私人銀行部成立,2008年工行正式推出私人銀行業務并成立私人銀行部,隨后建行、中信銀行、交行、民生銀行等也開始相繼涉足私人銀行業務。
目前開展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銀行數量較多,但就私人銀行業務來說,則呈現出明顯分化的特征,且主要由頭部優質銀行主導。以2020年數據為例,管理私人銀行資產規模超過2萬億的銀行有2家(即招行與工行),其它管理私人銀行資產規模超過1萬億的銀行合計有4家(即中行、建行、農行與平安銀行),這六家萬億級私行規模的銀行合計管理了11.43萬億的私人銀行規模。管理私人銀行資產規模在5000-10000億元之間的銀行主要有3家(即交行、興業銀行和中信銀行),緊隨其后的是民生銀行、浦發銀行和光大銀行。
和管理規模相比,客戶數的分化同樣比較明顯。目前16家上市銀行服務的私人銀行客戶數量雖然已經達110萬級別,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截至2020年,私人銀行客戶數量在10萬戶級以上的銀行分別有工行(18.20萬戶)、建行(16.03萬戶)、農行(14.10萬戶)、中行(13.29萬戶)、招行(10萬戶)。另有3家銀行的私行客戶數量超過5萬戶,從高到低分別為交行(6.11萬戶)、平安銀行(5.73萬戶)、中信銀行(5.11萬戶)。此外,另有6家銀行的私行客戶數量在1萬戶至5萬戶之間,從高到低依次為興業銀行(4.86萬戶)、光大銀行(4.01萬戶)、民生銀行(3.49萬戶)、浦發銀行(2.40萬戶)、浙商銀行(1.15萬戶)、華夏銀行(1.14萬戶)。其余銀行的私行客戶數量均在萬戶以內,如寧波銀行為0.76萬戶、中原銀行為0.54萬戶、上海銀行為0.44萬戶。另有一些銀行沒有單獨披露私行客戶數量,如南京銀行2020年的私行及鉆石客戶數合計達到30264戶(同比增長17.24%),、北京銀行2020年私人銀行客戶(含潛力)接近6萬戶、江蘇銀行2020年的財富和私行客戶數突破5.50萬戶(其中私行客戶數同比增長25%)。
各家私人銀行客戶質量差異較大,最高者戶均資產接近3000萬元,最低者則1000萬元附近。招行的私行客戶戶均資產高達2775.27萬元,為各銀行最高。緊隨其后的是平安銀行(私行客戶戶均資產達1970.15萬元)、浦發銀行(私行客戶戶均資產達1958.33萬元)、上海銀行(1711.92萬元)、華夏銀行(戶均資產達1677.08萬元)。最低的是中信銀行,戶均資產為988.69萬元。很顯然,對于零售業務基礎較高的銀行來說,財富管理與私人銀行正在成為其提升客戶質量與客戶共成長的翹板,而零售客群也正在成為其發展財富管理與私人銀行業務的有力支撐,比如招商銀行。
同時,各銀行私人銀行客戶標準與信息披露口徑也不統一,雖然2011年8月銀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辦法》中明確對私人銀行客戶設置一定標準(即金融資產達到600萬元(含)人民幣以上的商業銀行客戶),但是這個標準在銀行具體執行中并不統一。例如,工行、農行、交行、平安銀行、中信銀行以及浙商銀行的私人銀行客戶標準是日均金融資產在600萬元(含)以上。建行、招行和光大銀行的私人銀行客戶標準為日均總資產在1000萬元及以上,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與上海銀行的私人銀行客戶標準為日均資產800萬元以上。工行還公布了日均資產在800萬元以上的私人銀行情況。因此,各銀行在私人銀行客戶標準的界定上呈現出明顯個性化特征,這也使得各銀行之間的私人銀行業務數據實際上并不完全可比,整體來看招行、建行、光大銀行的私人銀行規模與客戶數一定程度上被低估。(圖1)
與此同時,一些銀行甚至未單獨披露私行信息,而是將財富管理與私人銀行放在一起進行披露,如南京銀行等。
私人銀行業務的未來
現階段來看,私人銀行中心的建設似有重新抬頭之勢。更多的銀行正寄希望于通過私人銀行業務模式將傳統的零售業務客群和資產管理業務客群遷徙成為中高端客戶,因此,私人銀行業務的發展不僅能夠起到穩定和增加客戶粘性的目的,還可以通過不斷地遷徙進一步提高存量客戶的質量。
私人銀行應重點挖掘以下三類業務,第一,家族信托與保險金信托,基于中國的文化傳統認知與現實情況,越來越多的高凈值人群開始重視家族財富的傳承。目前國內很多上市銀行開始重視將信托制度引入資產管理業務的廣闊前景,如中行、工行、交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北京銀行等都不同程度地開始積極嘗試將信托與私人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相結合,開展諸如家族信托、保險金信托以及慈善信托業務。
第二,全權委托資產管理業務,全權委托資產管理業務模式具體包括向私人銀行客戶提供諸如資產配置、保值增值、稅務籌劃、法律咨詢、保險服務、財產傳承等在內的一體化服務。應該說全權委托資產管理模式適用私人銀行金字塔尖客戶的需求,其理念是尊貴、專享、個性、長期、共贏,其定位則是為客戶及其家族在事業發展、資產管理、財產傳承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務,尤其考驗各家私人銀行機構的資產管理能力、投資研究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及業務創新能力。
第三,針對企業主等特定客戶的投行型產品,目前來看,企業家客群又是私人銀行客戶的主流人群,這一客群本身在投融資方面有特定的需求,特別是在資本市場方面,基于此針對私人銀行客戶既可以推出從資產配置、財富規劃到投資交易全過程的“專屬投資賬戶服務”,亦需要提供各類投行型產品(如定增與員工持股計劃等再融資、并購融資、股權投資、創業融資、Pre-IPO)等等。
商業銀行開展私人銀行業務既有優勢,亦有明顯短板,目前我國開展私人銀行業務的市場主體除商業銀行外還包括信托公司、保險公司、券商及三方財富管理機構,且非銀機構近年亦普遍加大了私行類業務的投入力度,不過相較而言銀行與非銀金融機構在開展私行業務方面的優劣勢卻有明顯差異。銀行主要在客戶資源、產品資源與渠道等方面具有優勢,但在資產供給、產品創設、投顧服務、研究咨詢等方面相較于券商與信托等非銀機構有明顯劣勢。而非銀金融機構則在資產與產品創設、投研服務等方面優勢明顯。
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強化內部有效聯動投行與資產管理部(創設更多資產與產品)、零售金融部(遷徙零售客戶與提升客戶零售質量)、公司金融部(針對企業主與高級管理人員等)的同時,進一步強化與外部非銀機構、境外機構之間的聯動,提供諸如信用卡、出國旅游、教育、美容、酒店定制、醫療健康、投融資撮合等方面的高端增值服務,這實際上也是打造零售金融生活鏈與公司金融生態鏈的本來要旨,意味著商業銀行開展私人銀行業務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法律、稅務、醫療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等第三方機構的合作。
當然私人銀行業務“輕資本、高成本”的特征需要商業銀行做好較長、較高投入的心理準備,其在聯動零售金融、公司金融以及投行與資產管理部門的潛力與空間也需要并值得深入挖掘,在外部聯動方面也需要持續深入布局,這需要整個戰略上的長遠考慮,更需要在零售端生活鏈、公司端生態鏈以及投行端投融資鏈條的真正有效打通。從這個角度看,私人銀行業務看似競爭在當前,實際上則是在為未來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