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玉
摘 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生為本設計教學環節,以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以拓展閱讀范圍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以多樣化閱讀手段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文章探究提高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的意義、策略,以此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興趣;知識面;意義;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0-0130-02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而在傳統閱讀教學中,教師按部就班地根據課文講解相關知識點,引導學生死記硬背相關內容。很顯然,這種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形成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因此,教師需積極更新教學理念,不斷優化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相應的閱讀氛圍,調動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愿意閱讀并愛上閱讀。同時,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豐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初步掌握閱讀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不斷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究提高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的意義、策略。
一、提高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的意義
1.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在具體教學中,很多狀況都會影響到語文閱讀教學效率,尤其是當教學時間與教學內容沖突時,語文閱讀教學就容易出現低效化或無效化的情況。例如,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教師將其中的一部分時間用于課文內容的分析、講解后,留給學生的閱讀時間就相應減少,而缺乏時間保證的閱讀效率就不高。因此,教師要注重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合理運用課堂40分鐘時間,不斷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閱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教學是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的重要手段。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加強學生的體驗感,讓學生對文本形成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激發學習動力,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高效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可將情感因素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以情育人、以情感人,使語文課堂更具活力,不斷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
二、提高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的策略
1.以生為本,設計教學環節
青少年學生的認知處于發展階段,會表現出多種學習狀態以及興趣傾向。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以生為本選擇閱讀素材、閱讀教學方法,設計教學環節,以此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例如,《海濱小城》條理十分清楚,先寫海濱,再寫小城。寫海濱由遠到近,先寫大海,然后寫海上的船艦、漁民和戰士,再寫海灘。寫小城,先寫家家庭院都栽了很多樹,再寫公園里的大榕樹,然后寫干凈的街道。每介紹一處地方的景色,都能抓住景物的特點,生動形象地把它們的靜態、動態、顏色、大小、數量、形狀等具體地描述出來,突出海濱小城的美麗、整潔。基于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可以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本內涵:海濱指的是哪里?課文寫的是什么地方?課文的寫作順序是什么?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海濱的?哪幾個自然段是寫小城的?課文又是怎樣連段成篇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一邊閱讀課文,一邊進行討論、研究。基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教師應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或力所能及的問題進行回答。問題是自己挑選的,所以,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較強,在小組內積極發言,課堂教學實效性不斷提高。
2.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青少年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化、形象化為主,對于較為抽象的閱讀內容,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閱讀興趣也不濃。因此,教師可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有效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例如,在教學《窮人》時,如何讓學生理解“物質貧窮”以及“精神富足”是教學的重難點內容。為此,教師創設情境表演活動。在活動之前,首先為學生介紹作者生平、寫作背景,然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以此讓學生從整體把握文章內涵。在接下來的表演中,學生通過語言、動作,體會桑娜和漁夫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又如,《月光曲》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文章短小精悍,無論是樂曲本身,還是語言文字、人物情感都優美生動、感人至深。在教學中,教師在學生朗讀課文時,以多媒體教學工具播放樂曲《月光曲》,營造和課文內容相似的教學情境。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感受文章的意境美、語言美、人性美,可有效提高閱讀效率。
3.拓展閱讀范圍,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課內閱讀為基礎,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教師可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書籍內容、閱讀量進行合理規劃,以確保課外閱讀能夠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符合教學要求。例如,《揠苗助長》故事情節簡單有趣,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短小的故事之中,傳遞這樣一個道理,即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急于求成,反而會事與愿違。在課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小故事,如《鷸蚌相爭》《朝三暮四》等。又如,在完成《魯濱遜漂流記》的教學后,可引導學生在課后閱讀《湯姆·索亞歷險記》,讓學生通過閱讀找一找文中寫了湯姆的幾次歷險,主要寫的是哪一次歷險,并做好筆記,以此培養學生把握主要內容的能力,感知人物形象和精神的能力,并激發學生閱讀全書的興趣。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拓展閱讀范圍,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激發學生的閱讀自主性,從而實現高效閱讀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