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梅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得到能力的提升與發展,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自主創造性學習必須有機地結合起來。即在課堂上老師要為學生營造可以進行自主創造性學習的課堂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可以進行自主學習、創新學習的學習內容,并為他們搭建展示自主學習成果的平臺,從而不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而達到學生在課堂上的有效學習,最終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地展示。
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如何構建自主和諧課堂,彰顯學生個性發展。
一、構建和諧課堂,營造自主創造學習的氛圍
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習,不僅可以使人產生較強的記憶力,而且還能活躍人的思維,發揮人的潛在智力。對于小學生而言,和諧快樂的課堂更能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產生對新知識學習的強烈需求。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平等、輕松、活潑生動的課堂學習氛圍,激發他們學習新知的興趣。讓每一個孩子在課堂中都能夠積極地思考、認真地合作、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成為真正的課堂學習的主人,使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在教學《觀察物體》這一內容時,我首先準備了一個又大又紅的蘋果,并且把蘋果切掉了一小半,課堂上讓坐在不同位置的學生來觀察,通過不同位置學生的觀察,得到了不同的結論。有的學生看到的是整個蘋果,有的學生看到的是缺一部分的蘋果。于是學生產生了疑惑,最后老師揭開了這個謎底,把蘋果一轉,學生們才恍然大悟。從學生生活引入新課,簡單明了,能夠迅速地抓住學生的興奮點,燃起他們學習新知識的強烈欲望,并帶著這種興奮投入新的學習。
二、提供開放的學習內容,發掘學生的自主創造潛能
課堂教學是一個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在參與學習過程中自覺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探索與創新。而要達到這一學習效果,就需要教師認真研讀教材,讀懂學生,為學生提供可以自主創造學習的學習內容,使學習材料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學生的自主創造潛能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在教學《按比分配》時,我出示了這樣的例題“某學校把栽種54棵樹苗的任務交給了五年級兩個班,五一班和五二班栽種棵樹的比是5﹕4。兩個班各應栽種多少棵?”解決此題我是分三步進行的:
1.要求學生審題后,自己獨立列式解答此題。(學生經過認真思考,獨立列出算式)
2.學生同桌進行交流,互相說一說各自的解題思路。
3.學生在班內進行學習匯報,同時解釋自己的思考方法。
(1)54÷(5+4)=6(棵) ? 6×5=30(棵) ?54-30=24(棵)
想法:先求出一份數,再求幾份數。
(2)54×59 ?=30(棵) ?54-30=24(棵)或54×49 ?=24(棵)
想法:通過畫線段圖可以知道把54棵樹看做單位“1”,平均分成9份,五一班植樹棵樹占5份,五二班植樹棵樹占4份。即五一班植的棵樹占9份中的5份,相當于總棵樹的59 ,五二班植樹棵樹占9份中的4份,相當于總棵樹的49 ?。這種方法是按照分數實際問題中的知“1”求幾的方法思考的。
(3)54÷(1+45 ?)=30(棵) ? 54-30=24(棵)或30×45 ?=24(棵)
想法:把五一班植樹的棵樹看做單位“1”,五二班的植樹棵樹是五一班植樹棵樹的45 ?,已知五一班的(1+ 45 )是54棵,可以求出五一班的植樹棵樹,然后再求出五二班的植樹棵樹。這種方法是分數實際問題中的知幾求“1”的解題思路。
(4)54÷(1+54 ?)=24(棵) ? 54-24=30(棵)或24×54 ?=30(棵)
想法:把五二班植樹的棵樹看做單位“1”, 五一班的植樹棵樹是五二班植樹棵樹的54 ?,已知五二班植樹棵樹的(1+ 54 )是54棵,可以求出五二班植樹棵樹,最后求出五一班植樹棵樹。
(5)5X+4X=54
想法:用方程解,先設一份數是X棵,那么五一班植樹棵樹就是5X 棵,五二班植樹棵樹是4X 棵,一共是54棵。
經過學生的思考與交流總結出五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每一種方法都閃爍著學生思維的火花,體現出學生學習的創造性、自主性。課堂中每一個學生都在積極地思考,全身心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老師不再是課堂的權威,而是學生學習的設計者、組織者、參與者,真正把學習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在廣闊的天地自由地馳騁。
課堂上學生生生互動,在互動中解決問題。在交流多種解題方法的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空間觀念,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設計開放性的練習,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所表現出來的特點,往往是善于發現問題,揭示客觀事物的內在規律,從而產生新穎的前所未有的思維成果,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培養與提升,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個性化的數學學習。
例如在教學《按比分配》后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一個三角形三個內角度數的比是2:3:7,這是一個什么三角形?學生經過思考,得出結論。學生共匯報了三種解題策略:策略一,通過計算得出三個內角的度數分別是30°、45°、105°,因此這是一個鈍角三角形。策略二,不把三個角的度數都算出來,只是算一個最大角的度數:180°×712 =105°,因為最大角度數為鈍角,所以判斷為這是一個鈍角三角形。策略三,一個角都不算,就知道是一個鈍角三角形。因為三個角度數的份數和是12,而最大角占7份,超過了總份數一半,也就是超過了180°的一半,因此判斷這是一個鈍角三角形。
從此練習中可知,學生能正確應用所學知識,并能把新舊知識靈活的整合在一起,進而解決新的問題。學生在輕松、和諧、民主的氛圍中鍛煉了思維,很好的詮釋了“嘗試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這一教學理念。
實踐證明,創建自主創造性的和諧課堂,是生命課堂,是彰顯學生個性的有效途徑,只有這樣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才能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