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姍姍
每年的九月,很多新入園的小朋友因為分離焦慮而痛苦,家長也因此情緒上也帶來很大的影響。作為一名幼兒園小班的班主任,經過一段時間實踐工作,我對于小班分離焦慮的緩解進行了以下的研究。
一、何為分離焦慮及產生的原因
所謂分離焦慮,是指幼兒與他所依戀的對象或其照顧的對象分離時,表現出來的焦慮情緒。即幼兒離開父母或其他依附對象后對與陌生環境和陌生的人產生的不安全感和恐懼感的反應。往往的反應為哭鬧、痛苦、沉默。拒絕進食、拒絕參加任何活動等。一般情況下哭鬧占據了很大的比例,這也是最常見的分離焦慮現象。那么分離焦慮的情緒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
(一)家庭因素
1.家長的教養方式
現如今,家庭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一部分家長又不太懂得科學的教養方法,慢慢的在平時不經意間嬌慣孩子;也有些家庭因為父母太過忙碌,大部分時間是老人幫助看護孩子,經常會出現包辦代替、嬌寵溺愛而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差、適應能力差、情緒控制能力弱等問題。
2.自身經驗和個性
入園前,家長與幼兒獨處過多,很少外出,幼兒過于依賴家庭中的安全氛圍,無社交,從而導致幼兒性格靦腆、內向甚至會有些孤僻。
(二)環境因素
1.生活環境的變化
在家時通常是兩個家長甚至更多來照顧一個到兩個寶寶,而幼兒園老師要面對的是二到三十個孩子,不能像在家那樣照顧的面面俱到,所以幼兒面臨的是完全不一樣的環境和生活狀態。
2.生活形式的變化
幼兒在家中生活規律一般不會像幼兒園那樣固定,什么時候起床,什么時候吃飯,什么時候游戲都是較隨意,大多數都會以幼兒的意愿或家長的習慣為中心,以至幼兒會養成一些不良的生活規律和習慣。
二、在實踐中如何緩解幼兒的分離焦慮
綜合以上造成分離焦慮的原因,那么該如何幫助幼兒緩解分離焦慮的情緒呢?經過實踐和研究總結出以下幾點策略:
(一)幼兒入園前
1.幫助家長初步了解分離焦慮,提升家長的育兒能力
為家長分享一些科學的育兒文章,幫助家長了解什么是分離焦慮、如何幫助幼兒緩解分離焦慮。引導家長在家初步改變幼兒的生活方式,培養幼兒較科學的作息和習慣,如學習自己用勺子吃飯、自己上廁所或有需要告訴成人、學習初步的自理能力等,這樣能夠使幼兒更快的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從而減少幼兒的焦慮情緒。
2.通過多種活動形式,幫助幼兒和家長了解幼兒園的環境
如在入園前邀請幼兒和家長參觀幼兒園的環境和設施,初步為幼兒建立想來幼兒園的愿望。
3.進行家訪,初步增進家園溝通
入園前老師進行新生家訪,以訪談、調查表等形式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生活方式、體質情況、家庭環境等等一系列的情況,以便幼兒入園后教師能夠根據這些了解,有針對性的幫助幼兒緩解分離焦慮。
4.幼兒入園體驗活動,幫助幼兒熟悉幼兒園的環境
在幼兒正式入園前的1—2周組織家長和幼兒體驗半日開放活動,幫助幼兒和家長初步了解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大概流程,在這個過程中讓幼兒逐漸熟悉了解幼兒園的老師、同伴、環境等。
(二)幼兒入園后
1.創設溫馨、和諧的幼兒園環境,幫助幼兒盡快建立依戀關系
幼兒園的環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新入園的幼兒。溫馨適合的環境創設能夠相對的減少幼兒對新環境的陌生感,能夠吸引幼兒。如幼兒感興趣的動畫人物,可愛卡通的小動物,溫馨的區域環境等等,都能夠讓幼兒暫時忘卻在陌生環境的不安。其次是溫暖輕松的心理環境,教師溫柔、可親,充分關愛每一名幼兒,在語言和行動上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自己被關心、愛護,這樣很快可以和幼兒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幼兒的焦慮情緒也會逐漸緩解。
2.根據幼兒的性格特點與個體差異采取適當的教育策略
暴躁型主要表現在一入園就大哭大鬧,更甚有的在地上打滾。這樣類型的幼兒光靠安撫或者注意力轉移是不夠的,需要老師更多的耐心和關注,讓幼兒逐漸喜歡老師、喜歡幼兒園。
波動型的幼兒主要表現在情緒化,容易被環境吸引,但看到其他幼兒有情緒不穩定時自己也會開始焦慮、哭泣。這樣的小朋友首先要先轉移他的注意力,先做他比較感興趣的事情,給予他充分的鼓勵和肯定,待其他幼兒情緒好轉后,他也會很好的融入集體生活。
依戀型的幼兒主要表現在自理能力較弱,特別依戀家人和老師。面對這樣的小朋友,老師要在生活中幫助幼兒提高自理能力,以及交往能力,多以鼓勵的語言引導幼兒,在發現進步時及時的表揚和鼓勵,讓幼兒樹立自信心,同時與家長溝通,進行家園共育,從而讓幼兒逐漸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憂郁型的幼兒性格內向、害羞,表現出一種極不安全感,對陌生人難以親近,老師與其交談時會眼神閃躲。面對這樣的小朋友時,我們多是以他感興趣的事物入手,如和他一起玩他感興趣的玩具、和他談論他感興趣的話題,幫助他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等,慢慢的幼兒的戒備心理逐漸放下,焦慮情緒也逐漸緩解。
3.開展生動有趣并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各項教學活動
在開學初期,幼兒焦慮情緒嚴重很難開展較完整的教育教學活動,但是有趣的教學活動也是吸引幼兒注意力的有效手段,如大部分幼兒在家喜歡看動畫片,我們可以將教學活動課件做成有意思的卡通動畫,這樣不僅能吸引幼兒的興趣,也可以讓幼兒暫時緩解焦慮情緒。充分利用過渡環節,要讓幼兒做到任何時間都有事可做。如為幼兒準備充足的適合其年齡特點的手頭玩具或帶領幼兒玩有意思的手指游戲等等。
4.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反饋幼兒在園表現,爭取家長的理解和配合。
教師要積極做好家長工作,在實踐過程中有家長也會出現分離焦慮的情緒,如總會擔心孩子是否適應幼兒園生活?會不會自己吃飯?吃的好不好?能不能自己穿脫衣服上廁所等等問題。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及時向家長反饋幼兒在幼兒園的各項表現,讓家長放心。利用來園和離園的接送時間,做好面對面的溝通交流,教師要注意每個孩子的細節,幼兒的點滴進步,生活中的用餐、大小便、喝水等情況都是剛入園幼兒家長比較關心的內容。
以上是我對小班分離焦慮問題的實踐與研究策略,總之新生入園哭鬧、情緒不穩定是普遍現象,這種焦慮情緒的產生是可以理解并且包容的,所以教師和家長都要調整好心態正視幼兒的情緒問題,利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幼兒緩解分離焦慮情緒。
而緩解幼兒分離焦慮情緒的方法也不是固定不變的,需要我們根據多項因素進行考慮,從實際出發,繼續研究更有針對性的科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