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尚釗
生本教育顧名思義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這與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一課程改革的理念相契合。生本課堂需要教師營造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課堂環境。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成功的課堂教學離不開學生的主動參與和積極思考。生本課堂的教學模式更突出強調學生的學,更加要求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基本的知識,同時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與探究的主動性;教師也應是學生學習的伙伴,為學生的學注入內在動力。
為了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創造積極主動、富于實踐與思考的教學氛圍,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展現不同的個性,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筆者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也積極嘗試,開展生本教育,努力實踐生本課堂的教學模式。下面結合教學實例,談一談我對生本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與嘗試。
一、布置預學作業,引導學生先行學習
生本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僅是教育教學的對象,同時也是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資源。在生本教育的課堂模式下,教師除了要營造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也要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布置好學前任務,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強烈好奇心,引導學生先做,先學,先想,做到每個學生都有備而來,從而創設出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實現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和總結。
在進行“立體圖形的表面展開圖”這節課的教學時,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動手實踐,筆者在開始新課之前布置了預學作業,讓學生把書后練習與習題部分的表面展開圖重新畫出來并剪下,試一試哪些可以還原成立體圖形,其中多數是與正方體有關的展開圖。在新課教學時,首先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正方體的表面展開圖有哪些?同學們手中的紙片是否都可以還原成正方體呢?再由不同學生到前面展示自己手中的紙片是如何還原成正方體的,這期間注意說明不同學生的紙片會出現相同的情況,可以歸為一類,師生共同查缺補漏,盡量多地找出不同的正方體展開圖。學生充分展示后,教師演示正方體的11種表面展開圖,并引導學生將學生作品與教師演示再次歸類統一,得出記憶要領。
華東師大版初中數學教材中,有較多可以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先行學習的內容,如數軸,平面直角坐標系,面積與代數恒等式,函數圖像等,教師可以充分挖掘與利用多方資源,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先學先探索,從而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展現學生個性的同時,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
二、巧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一堂成功的數學課,應始終把學生作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的設置都必須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為出發點。教學中創設生動的、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的問題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更有利于學生主動思考,探究問題。
三、鼓勵實踐探究,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生本課堂的教學模式中,如何鼓勵學生動手實踐,摸索知識間的聯系與規律,亦是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思考與探尋的。對于重難點章節的教學,教師則需要傾注更多的思索,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與方法。
在對一次函數的圖像與性質這部分內容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筆者也嘗試融入生本教育的理念,并結合一些優秀案例對教學方法進行了調整。課前復習部分讓學生回憶正比例函數的圖像與性質,在探究新知部分,教師演示一到兩組函數解析式,并提出問題:在課前老師發給大家的平面直角坐標系上畫出下列函數圖像:y=2x,y=2x-1,y=2x+3;y=-12x,y=-12x+2,y=-12x-1。學生動手實踐后,教師演示結果,學生通過作圖發現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圖像之間的聯系。探究k,b對函數圖像的作用與影響,直線所過象限問題,也是延續學生作圖,教師演示的方法。演示部分盡量多由教師在黑板上畫圖。探究圖像與坐標軸的交點這一問題,教師引導學生繼續畫圖,學生畫圖過程中教師適當提示,學生通過大量作圖發現規律,由此總結求直線與x、y軸交點坐標的方法。在歸納小結部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所學知識全面小結,使其成為一個體系,幫助學生全面掌握知識。
函數圖像與性質常見的教學情景是,教師課前做好課件,將所需研究的圖像運用媒體手段完美地呈獻給學生,學生只需觀察圖像進行總結。這一過程雖然為呈現圖形間的位置關系帶來較大便利,但同時也剝奪了學生動手操作,逐步建立函數模型,探索變化規律的機會。因此在這部分內容的設計上,教師課前設計好學習方案,有層次地設計好結合圖像提問的流程,并準備好足夠的“平面直角坐標系”發放給學生,教師引導學生親自動手畫圖,在畫圖過程中探索圖像間的關系與變化規律,總結反思形成結論。
好的教學模式離不開及時的反思與鞏固,生本課堂模式下亦是如此。在新知教學后,教師需要對一節課容量的設置,課程內容的設計與安排及時作出調整;課后鞏固部分,教師需要查缺補漏,挑選或調整習題,讓作業布置與習題講解為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以及學生的后續學習打下根基。
李鎮西先生曾說過,教育應該是樸素的。教學過程亦是如此,它不應該是一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過程,更不是一個揠苗助長的過程,它需要遵循人的認知規律和發展規律,在平等的環境中幫助學生循序漸進的成長。教學模式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每一節課,每一次經驗交流中抓住每一個機會去挖掘、提煉、深入淺出的滲透,學生的思維、能力亦會在潛移默化中逐漸生發成長,教師“慢”些教,學生“慢”些學,在深刻、沉靜的教學過程中靜靜等待花開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