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云英
摘要:幼兒攻擊行為是一種常見的問題行為,影響著幼兒身心健康與社會性發展,嚴重可致青少年及成年期的人格障礙,乃至犯罪。親子關系、師幼關系作為兒童早期階段經歷的兩種重要人際關系,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本文給予幼兒的發展特點以及其攻擊行為的影響因素,從家庭與幼師兩個方面提出了幼兒攻擊行為的矯正方法。
關鍵詞:幼兒;攻擊行為;校正
一、緒論
(一)幼兒攻擊行為對幼兒發展的影響
跨文化研究發現,在許多文化中,有社交能力的孩子感覺更好。他們自己在學術上表現優異。相反,缺乏技能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從事有社會能力的行為時往往會遇到困難。同伴拒絕和反社會的同伴關系不同,同伴拒絕的經驗與成年期更多的外化問題行為相關。父母會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有什么樣的發展預期,究竟會認為影響孩子同伴關系、學業成績、社會交往這三方面的哪一個方面呢,這將在后面的研究中進行討論和研究。
(二)幼兒攻擊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綜述
1.個體因素
個體因素主要包括遺傳、氣質、情緒調節、社會認知發展等。Rushton等人(1986)研究表明,同卵雙生子與攻擊行為的相關系數較異卵雙生子更高,說明了遺傳因素對個體的攻擊性傾向發展有著重要影響。iDodge等人(1982)研究發現,困難型氣質的兒童在接觸外界環境時會表現更多的問題行為,他們在社會化發展過程中也是充滿著更多不確定的因素和挑戰。查抒佚(2006)研究表明,氣質對兒童的關系攻擊行為具有一定的影響,內向的兒童更多地采用關系攻擊。
2.環境因素
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提出,引發了各國研究者們的重視,開始普遍把攻擊行為看作是觀察學習后的結果。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行為主要通過是后天形成的,觀察學習、榜樣示范是主要形式,影響最大的榜樣示范包括成人行為、同伴、大眾傳媒等其他因素。家庭因素。家庭中的親子關系一直被認為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特別是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兒童的社會表現。大量的研究已經證實,嬰兒期的不安全感與隨后的攻擊行為相關,有抑郁癥的母親對嬰兒反應的拒絕性與幼兒的攻擊性呈正相關。有研究證明,幼兒的攻擊性與家庭教養方式有關。
二、親子關系、師幼關系與幼兒攻擊行為之間的關系
(一)親子關系與幼兒攻擊行為
1.外部攻擊方面
相關分析發現,母子沖突、父子沖突與幼兒外部攻擊行為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本研究與以往研究結論一致,相關學者發現,兒童與父母之間的沖突越多,他們的問題行為也越多。消極、冷漠和敵對的親子關系為孩子提供了適應不良的范例,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導致兒童的攻擊性等問題行為的出現,而具有積極親子關系的兒童將會有更少的侵略性和破壞性。上述相關作用機制在社會學習理論的假設中也可以發現。父母是兒童行為模仿的榜樣,兒童接受和內化父母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不良親子關系是造成兒童攻擊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要想徹底減少幼兒攻擊行為,可以從改善其親子關系入手。
2.關系攻擊方面
考察兒童攻擊行為的家庭因素通常聚焦于親子關系和父母教養方式。本研究發現,親子關系與關系攻擊相關不顯著。參考國外有關文獻發現,雙親不安全依戀的兒童對自己缺乏自信心,面臨著同伴交往中問題行為出現的風險。大量文獻證明,攻擊行為包括關系攻擊,與父母在兒童童年期積極或消極的教養方式有關。并且雙親間的沖突、親子依戀模式等會對兒童關系攻擊產生一定影響。分析出現該結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文化差異、家庭環境等因素所導致的。
(二)師幼關系與幼兒攻擊行為
由于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幼兒園中的師幼沖突是幼兒園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在師幼互動過程中,由于教師和幼兒的年齡、地位、價值觀存在明顯差異,當差異激化時,師幼沖突就發生了。
三、幼兒攻擊型行為的糾正措施
(一)家長方面的糾正措施
發揮家庭教育功能,增強親子關系意識0-6歲是兒童個性、人格、社會發展的重要階段,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的起點也是關鍵,親子關系在幼兒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幼兒主要是通過觀察、模仿父母來習得早期生活經驗、獲得成長。本研究發現,不良親子關系是造成兒童攻擊行為的影響因素之一,由于幼兒心智發展尚未成熟,對父母有強烈的依賴性,親子關系對其影響較大。作為家長,要深知親子關系的重要性,多閱讀有關幼兒家庭教育的書籍,了解其中的知識。當遇到難以解決的教育問題時,可以及時請教幼兒園老師或其他有經驗的人,平日里多跟其他家長溝通、交流育兒經驗,學會并掌握親子相處的正確方法,從而培養出更優秀、行為問題更少的孩子。
(二)對教師的建議
1.構建和諧的師幼關系,推動幼兒社會性發展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離不開真實、接受與移情性理解。這就要求教師須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樹立現代的兒童觀。研究發現,教師的權威心理也會導致師幼沖突的發生。
2.加強家園溝通,勿忽略幼兒的關系攻擊行為
攻擊行為作為問題行為的表現之一,幼兒攻擊行為會通過早期的生活經驗而形成穩定的行為模式,對幼兒的身體、心理發展有著嚴重的負面影響。首先,教師要落實良好的家園溝通渠道,通過各種形式傳達教育理念,教師可以將指導家長如何與孩子建立積極的親子關系作為家園協同工作的重點,通過家庭和幼兒園的共同努力,營造適合兒童行為適應的人際關系網絡,讓幼兒感覺到心理上的滿足和情感上的支持,從而減少攻擊性行為發生的頻率。
結語:
總而言之,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對其日后的成長與發展均有著很大的不利影響,對于這些孩子,應通過教師與家長雙方面共同努力,盡可能的為幼兒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使其更好的與社會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