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強
小樂最近很郁悶,因為他手上的刀割傷被媽媽發現了。好在媽媽之前學習過一些關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知識,并沒有因為看到疤痕而驚慌,而是悄悄地丟掉了小樂藏在抽屜內側的刀片。這讓小樂很不爽,總覺得媽媽看自己的眼神變了。小樂匿名將自己的境遇發在了網上,不少跟帖者表以同情,也有人建議小樂割大腿,因為這樣沒那么容易被發現。對著電腦屏幕,小樂陷入了矛盾的沉思。
本案中小樂割傷自己的行為,臨床上稱為非自殺性自傷行為(Non-suicidal?self-injury,NSSI;以下簡稱自傷)。顧名思義,就是不以自殺為目的,但以傷害自己身體為目的的行為。常見的有刀割、燙傷、咬、在身上劃刻、猛烈撞頭或身體其他部位、拳打自己以致瘀傷等。
行為不被社會所認可,而文身、刮痧、鼻環、肚臍環或宗教性自傷等均不屬于自傷范疇。
直接對身體造成傷害,像進食障礙、抽煙、酗酒等間接傷害身體的行為不被包含在內。
實施者是故意的,強調個體在自傷時意識清醒。
沒有自殺動機。
對身體造成的損害程度是輕度或中度的,那些重度(如挖眼、自宮等)或甚至危及生命的傷害應予以排除。
自傷在青少年群體中
常見嗎?
自傷常見于青少年群體。在普通青少年群體中,自傷的發生率在10%~15%之間,而在一些出現心理病理問題(如抑郁癥)的青少年群體中,自傷的發生率可達80%左右。而自傷經常是“隱秘發生的”,所以已有的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可能偏高或偏低。
自傷很容易在青少年群體中傳播,從而出現模仿自傷的現象。甚至,有些青少年會組建一些自傷小組,相約自傷。還有一些青少年選擇將自己自傷的圖片公布到互聯網上,共同探討原因、過程和感受。他們中一些人可能覺得這很酷,亦或者是在尋找“懂自己”的人。開篇案例中的小樂可能是在利用網絡的匿名性和隱蔽性將自己的境遇呈現在網上,作為一種情緒或想法的釋放窗口。殊不知,其他的人可能正在從互聯網媒介中學會自傷。
不以自殺為目的的自傷并不是說就沒有自殺風險。事實上,很多有自傷史的個體也會有自殺的想法、甚至有過自殺嘗試。換句話說,自傷是自殺的重要預測因子。根據自殺的人際心理理論,當個體經歷著歸屬感的缺失,覺得自己是累贅時,可能會產生自殺的念頭。例如,有些青少年錯誤地覺得自己活在世上對身邊親近的人而言,反而是負擔或累贅,自殺能幫助其解脫,但這僅僅停留在想法層面,真正實施自殺是需要自殺能力的。研究發現多次自傷可能會增加個體的自殺能力—“不怕疼、不怕死”,從而增加自殺的風險。當有自殺想法的人同時具備自殺能力,那自殺真正發生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這是你我都不愿意看到的。
通過自傷獲得一些“積極”的體驗
有些青少年自傷是因為覺得這很酷,很新奇,他們將自傷看成是“尋求刺激”或“獲得滿足感”的方式。
通過自傷消除或減少某些消極情緒
有些青少年在自傷前可能正處在極度的痛苦和自責中,不知如何自我調適,從而運用自傷來幫助他們排解自己的負面情緒或懲罰自己。
通過自傷在人際交往中獲得一些積極反饋
有些青少年可能通過自傷來引起喜歡的人的關注,以此“挽救”自己的戀情。抑或是吸引父母的注意,從而減少被嚴格管教或者被忽視的感覺。
通過自傷逃避一些在人際交往中的負面經歷和感受,如“逃避責任”和“避免懲罰”
當然,自傷的個體差異很大,不同的人可能是出于不同的動機,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情景下也可能出于不同的動機而自傷。然而,相似的是很多自傷的青少年報告稱自傷能幫助平復、釋放、控制、轉移、緩和自己的痛苦情緒。也正是因為自傷能滿足個體的各種內在需要,研究發現有接近四分之三的青少年曾有過不止一次的自傷經歷。
1正確地認識自傷。自傷其實并不可怕,我們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去了解它。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自傷研究團隊曾梳理過人們對自傷的5種常見誤解:
自傷是未完成的自殺;
自傷是可怕的,是病態的;
自傷的人都有精神問題;
自傷的人都有受虐傾向;
自傷停不下來是因為自傷的人不想停下來。
這5種誤解在我國同樣存在,甚至更深。或許我們暫時無法讓周圍的人停止誤解,但至少我們可以先做到停止自己的誤解。在建議停止自傷前,有必要提醒自傷始終是傷害身體的行為,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衛生幫助,也是一種選擇。
2找尋他人的支持。人始終是社會性動物。來自家人和朋友(甚至是網友)的社會支持是很重要的能量來源。當遇到困難或心情不暢的時候,請及時向能夠幫助自己渡過難關的重要他人尋找支持和幫助。當然,如果有些情況不便向熟人開口時,也可以從心理咨詢師或其他可能幫助你的人那里尋找支持。不得不承認,傾訴總是能幫助我們解決很大一部分問題。
3尋求專業的幫助。不得不承認的是,有較大一部分自傷的青少年可能存在著一些心理適應不良的問題,甚至是已經達到臨床診斷標準。對于這些青少年,首要建議是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衛生幫助。心理方面的就診和軀體疾病的就診本質相同,請勇敢地就醫或尋找專業的心理咨詢與治療。
4學會更多的方法。一些青少年錯誤地將自傷當成了自我調節的手段。然而,你我需要了解的是,自傷僅僅是青少年面對世界的眾多方式中的一種而已。如果你愿意探索或嘗試,也許可以有更有效的自我調節方式。首先,請丟掉自傷的工具。然后,找一些其他同樣能滿足自己需要的手段,可以是聽音樂、可以是看影視劇、可以是跑步、可以是書寫、可以是繪畫、可以是舞蹈,也可以是其他的發泄途徑。
愿,自傷不再是你面對世界的唯一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