佃乾乾

個案工作作為社會工作三大專業方法中排在首位的工作方式,也是最早被認可的方法。它主要指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在遵循專業的工作程序的基礎上,運用專業的知識、技巧和方法,幫助有困難的個人或家庭挖掘自身的潛能,運用自身或其身邊有效的資源,不斷提高個人和社會的福利水平,達到適應社會環境的過程。那么,在個案工作中,實務社會工作者最為關注的就是面談輔導技術,本文將從聆聽、回應、發問、記錄四個方面進行闡述,希望能為即將和正在開展個案工作的社會工作者帶來啟發和參考。
有品質的聆聽,會讓案主感受到接納和尊重。有品質的聆聽至少包括以下幾點。
1在你說話之前,先讓案主把話說完。
2如果案主猶豫不決,鼓勵他把話說完,而不是急于回應他的話。
3在案主把話說完之前,保持中立客觀的態度。
4認真聆聽,使案主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5適當地反饋案主的觀點,向其確認是否理解到對方的意思。
以上五點提供了“怎么去聽”的方向,那么我們又該“聽什么”?有時候案主的敘述比較混亂,社工需要運用框架去歸納和理解。可以從事情、行為、想法、感覺四個方面去聆聽。
事情:什么事情是已經發生了的?這個事情的過程是怎么樣的?
行為:他做了什么、沒有做什么。別人做了什么、沒做什么。
想法:他在關注什么,他的觀點是什么。
感覺:事情發生之后他內心的感受是什么。
這里有一個例子。案主說:“我媽媽80多歲,有輕度的失智,現在一個人在家,又是在外地,我真的很擔心,但是我現在又去不了外地照顧她。”如果運用聆聽的框架來分析:
事情是:案主的媽媽80多歲,有輕度失智,人在外地,而他現在去不了外地。
行為是:案主沒有去外地。
想法是:在這段話里,案主沒有提到他的觀點。
感受是:案主表達他感到擔心。
通過上述的框架分析,可以更好地去理解案主的情況,而案主沒有表達的那些信息,就是社工可以繼續發問探詢的。
面談中的回應技術有很多,這里重點分享兩個最基礎的回應技巧,同理心回應和澄清。
同理心又稱為共情,反應式傾聽,它是所有回應技巧的基礎。
下面是一組同理心回應的例子。
案主:我在疫情之前辭了工作,當時不知道疫情會持續這么長時間,沒想到現在找工作這么困難,特別后悔。
社工:我想你選擇在當時辭職,一定有你的原因,但是誰也沒想到會遇到今年這么特殊的疫情,這令你感到后悔。
同理心的回應這么重要,那么社工可以從哪些方面增強同理心?第一,在生活中多練習上面提到的同理心回應技巧。可以把生活中聽到的好的同理心回應記錄下來揣摩。第二,增加自己的見聞,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別人的感受。第三,提升自我覺察能力。社工要學會覺察和識別自我的感受,這些感受包括難過的、悲傷的、快樂的、憤怒的,它們是怎樣影響你的,你是否能接納和體驗這些感受。
澄清指的是社工引導案主重新整理模糊不清的經驗和感受。當社工遇到案主的表達語意不清時,不要加以猜測或表現出自己聽懂了,這樣反而會弄巧成拙,破壞關系的建立。
這里可以通過以下的例子,對比社工的兩種不同回答。
案主:我的兒子太活躍,無法控制自己,總是動個不停,沒辦法令他安靜下來,我很擔心,懷疑他心理不正常。
回應一
社工:從他的表現看,他很可能需要接受心理治療。你是否需要我們的心理咨詢師或社工介入?
回應二
社工:許多父母見到子女表現得非常活躍,而又無法讓他們安靜下來時,都會有你同樣的擔心。可否讓我多了解一些你兒子的日常表現?
以上兩個回應,回應一中的社工沒有經過評估就直接給出了自己的判斷;回應二中的社工使用了澄清的技巧,沒有急于講出自己的理解。因為社工還沒有完全了解情況,所以,需要先進行澄清,邀請案主提供更多的資訊。
善于發問,不僅有助于社工收集信息,也有利于社工與案主關系的建立。發問時需要留意以下幾點:多用開放式問題,一次問一個問題,忌以問答的方式,多使用正面語言,聆聽多于發問。
發問的框架可以使用5W1H的框架,這里提供了發問的范例供參考。
1你認為是什么原因導致這個問題?(why為什么)
2你對這個問題有什么看法?(what什么)
3你認為問題是怎樣開始的?你認為這個問題會持續多久?(when何時)
4這個問題有什么地方讓你感到擔心?有哪些方面影響到你的生活?(where哪里)
5這個問題會影響到誰?(who誰)
6你認為這個問題有多嚴重?(how怎樣)
7你認為這個問題給你帶來什么影響?(how怎樣)
個案面談結束后,社工需要撰寫個案記錄,建議在當次面談結束后及時進行記錄,這樣做的好處是避免時間隔得太久遺忘信息。
記錄的原則是“案主為本,精要為主”。“案主為本”指的是記錄中以案主為主角,并盡量用案主的原話,如“案主提到什么,案主做了什么”等。在一些國家,案主可以申請查閱社工撰寫的關于自己的相關記錄。撰寫時,文字應保持中立,不要寫帶有判斷的字眼,如“案主歇斯底里”這類不恰當的話。
“精要為主”指社工每次的面談都是帶有目標的,在撰寫時,重點記錄面談中重要的內容,無關的寒暄可以省略。
值得注意的是,社工在整個個案工作中都應該有記錄,包括打電話無人接聽、上門家訪未找到案主等。或許有人會說太煩瑣了,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嗎?首先,它如實反映了社工的工作,是社工對工作的行政交待。其次,當案主出現一些特殊情況時,社工有可能被相關部門問責,那么記錄就是體現社工是否盡責的最好說明。從這個角度來講,它不僅僅是保護案主的權利,更是保護了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