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嘉文
生活當中,常常會有一種“沒心沒肺”“傻吃傻睡”的人,遇到再多的不良刺激,負面情緒也不容易停留,即使偶爾出現,也會很快消失,我們常把這樣一類人稱為“傻人”。但正是這樣的“傻人”,不會因糾結、矛盾、憤懣、挑剔等不良情緒而損耗,因此更加健康與積極,這就是所謂的“傻人有傻福”。我們不妨從“傻人”身上挖掘心理健康的秘訣,從而收獲心理調適的方法,做到為我所用。
太“聰明”就容易多想,心就會很累。其實,讓我們心里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認知和圍繞這個事情“編造”出的故事。就像心理學家說的:“我們強迫癥、恐怖癥患者擔心的‘萬一是永遠不會發生的。”不少人在問題面前杞人憂天,總想把事情考慮周全,想的多而做的少,導致錯失良機原地踏步。很多時候,我們就像在霧中前行,你感覺前面好像沒有路了,很絕望:前面會不會是懸崖?會不會把我摔死?也許你只能看見眼前的路,但當你堅定前行時,霧霾就會相應退后了。天無絕人之路,不要做沒有根據的悲觀推測。
想而不做永遠沒有結果,做了再想反而會越來越好,焦慮嚴重的時候更要少想多做。當你覺得特別無助,瀕臨絕境甚至想放棄的時候,怎么辦?行動起來,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當你真的開始動起來,往往良性循環也就開始了。
一般看起來有點“傻”的人,他們大多心胸開闊,能夠寬恕他人,身體也更為健康。現代心理學研究顯示,寬恕能有效降低遭遇人際傷害和暴力的青少年及成人的抑郁、憤怒等消極情緒,提升積極情緒,改善心理健康,提升主觀幸福感。此外,寬恕還有助于促進身體健康,并被廣泛應用到心血管疾病、癌癥、纖維肌痛等疾病治療中。
學會寬恕,就是要懂得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體諒對方的難處,想象自己在類似的處境時,也可能會有相似的行為。另外,提高寬恕水平,可以尋找刺激事件對自己有利的方面,而不是只看不利的一面。如果只看不利的一面,難免放大缺憾,造成困擾,而多看有利的一面,可以放大喜悅,增加人際感情。生活中,寬恕他人也是成全自己,寬恕不僅有益于你的心靈,也有益于你的事業。
“傻”的人不執著于某件事的成敗。然而,生活中卻有不少人因一時的得失而耿耿于懷,難以自拔。一次失敗就全盤否定自己,遇到一件事沒做好,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這就是執拗。
調查發現,這樣的人往往存在固化的非理性信念,
1絕對化要求,是指人們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點,對某一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它通常與“必須”“應該”這類字眼連在一起。比如:“我必須獲得成功”“別人必須很好地對待我”“生活應該是很容易的”,等等。
2過分概括化,這是一種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例如,當面對某一次的失敗,往往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一錢不值”、是“廢物”等。
3糟糕至極,這是一種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發生了,將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場災難的想法。這將導致個體陷入極端不良的情緒體驗,如恥辱、自責自罪、焦慮、悲觀、抑郁的惡性循環之中,而難以自拔。
這些非理性信念正是造成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們不可能做到事事都完滿,改變不合理信念,能夠收獲更多的正面情緒,如:將“我無法接受被人輕視”換成“我希望被人喜歡”,將“我必須考個好成績”換成“我希望能考個好成績”,將“我應該比別人做得好”換成“我力爭比別人做得好”……
“傻”的人懂得滿足,能夠合理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追求過高的物質條件。美國著名心理學家Daniel?Kahneman?等學者在《科學》雜志發表《假如更富有了你就更幸福嗎—焦點錯覺》一文指出:較高的收入就能有一個好的情緒體驗的觀念在人群中廣泛存在,但通常這是個錯覺。人們往往夸大了收入對于快樂的貢獻,實際上,收入高于平均水平的人在即時情緒體驗方面幾乎不比他人更快樂,有些甚至傾向于更緊張。因此,高收入不等同于好的情緒,更不等同于較高的幸福感。
Deci?和?Ryan?的自我決定理論指出,與幸福感相關的是人的三種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程度:自主(autonomy)、能力(competence)和關系(relatedness)。自主需要是指個體需要自己對行為做決定,做選擇。能力需要是指個體需要感知到對環境的控制感,對事件的勝任感。關系需要則是指個體需要感知到他人的關愛、理解和支持。由此可見,物質財富的多寡并不是幸福與否的決定性因素。那些時常有抑郁、焦慮等消極情感體驗的個人,往往一心忙于事業,能力需要得到了滿足,但卻忽視了自主需要和關系需要,造成心理發展的不平衡。因此,滿足能力需要的同時,兼顧好自主及關系需要,才能收獲真正的幸福。
“傻人有傻福”,正是因為他們用自己的“傻”過濾了多余的想法,能夠寬恕他人的過錯,不執著于某件事的成敗,懂得知足,自然而然他們就有更多的“福氣”,擁有更加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