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志
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在心理、學習、安全等教育方面都存在很多頭痛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下面談談我從教以來幾點粗淺的看法及對策:
一、“留守兒童”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農村家庭“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父母缺乏關愛,一旦有了煩惱與問題,沒有辦法向父母傾訴,而監護人又不能解決問題,導致心理健康失去平衡?!傲羰貎和苯逃?,以隔代教育和寄養教育為主,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引導,遇到不正當行為的表現得不到有效制止,極大地影響了他們身心健康發展,致使不少“留守兒童”軟弱無助,留守兒童在心理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內向、孤僻、自卑自閉、不善與人交流、自律能力差;情緒低落、難于溝通,逆反心理嚴重。對老師同學產生隔閡,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低谷趨勢。如:我教五年級的向賀威同學,人很聰明,性格內向孤僻,逆反心理強,老師多次找他談話無濟于事。經與他奶奶談話交流,才知道原來他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已經離婚三年了;才知道他的家是一個不完整的家。三年來,父親很少回來過,給孩子心理上產生了極大的陰影;平時,一旦自律能力差、情緒低落時就控制不住自己,在學校不聽老師的話、在家不聽他奶奶的話,經常和他的奶奶打嘴巴仗;針對這種情況,我與他父親聯系,他父親特意請假回家與他團聚,這樣通過老師與父親的共同努力教育,他的性格開朗了,學習積極性也高了。
家庭對留守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品德的形成,個性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二、學習方面缺乏“引導”
由于多數留守兒童與他們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這些長輩或其他監護人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指導方法,平時對他們重養輕教,在精神和道德上關注、引導的少,學習上也無法給予有效的督促、幫助和輔導,導致這一群體學習觀念淡薄,學習目的不明確,成績較差。
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況下,學校成為留守兒童社會化過程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場所,教師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與幫助。(1)建立留守兒童的教育檔案。教師要及時了解班級里學生的家庭情況變化,尤其應該明確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源所在,針對他們所缺少的家庭教育“對癥下藥”,比如:對行為不端正的留守兒童嚴加管束,對缺少家庭溫暖的留守兒童多加關愛,對學習成績差的留守兒童加強輔導。(2)加強與家長或監護人的聯系。教師要主動電話聯系留守學生父母,讓家長盡量了解學生在校情況。(3)重視教育的理論創新。在為所有兒童提供良好的知識教育的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對生活在特殊狀態下的留守兒童,更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他們及時疏導心理壓力,引導他們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幫助他們健康、和諧發展。
三、安全、生活缺乏“保護”與“扶助”
留守兒童在安全方面存在兩大隱患:一方面是由于留守兒童家庭父母外出,代管家長監護不到位,非正常死亡時有發生,其受到燒傷、燙傷、交通事故、電力事故、溺水等意外傷害的幾率明顯高于父母在家的家庭兒童;另一方面是留守兒童因缺少家庭的有效監護而容易遭受各種人身侵害留守兒童,特別是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兒童,他們的生活狀況是不容樂觀的。生活困難,是留守兒童家庭的普遍特征。兒童時期正是長身體的時期,合理的飲食結構和營養搭配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而農村留守兒童只能在極度節儉的狀態下過著維持溫飽的生活。
家庭依然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最關鍵,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成長的基礎。家長要充分認識到當前留守兒童各方面存在問題的嚴重性,并做到家長雙方盡量不要同時外出務工,即使雙方外出,也要通過打電話等方式,經常與子女進行情感交流;教師也要經常與留守兒童的父母和監護人保持聯系,時刻了解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學習情況,為兒童創造有利的學習氛圍,讓留守兒童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和家庭的溫暖。
留守兒童問題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加大力度采取多種多樣的方式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學校在日常教育活動中,做好留守兒童德育、各項安全教育工作。首先,學校要明確職責,建立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機制,其次,教師在各項教育活動中要轉變對留守兒童的看法,多與之交流,在教學活動中多滲透親情、情感教育,開展多項活動來彌補親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問題。與此同時,學校必須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設立心理咨詢室,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總之,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一時難以解決,需要各級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協同努力,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只有這樣,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有未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