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姍
眾所周知,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是人們交流情感、溝通思想的直接工具。幼兒期語言能力的發展不僅影響了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他們的理解能力、判斷能力以及他們的思想組織能力也會隨著得到發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要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集體活動作為幼兒園主要的教育活動形式之一,活動中教師與幼兒的語言交流行為直接影響到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本文所討論的內容主要是在大班幼兒語言交流能力的培養。
一、集體活動中幼兒語言交流存在的問題
(一)幼兒處于被動地位
有一些幼兒身處于新的環境中,會感到不自在、不輕松,所以不愿意主動開口交流。自己的一些意愿也僅用點頭、搖頭表示。特別是在集體活動中,教師的談話內容缺乏一定的主題,教學環節的設計上缺乏目的性、計劃性,沒有以幼兒為主體,對幼兒的指導與評價沒有目的、沒有標準,不能調動幼兒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很難激發幼兒的談話熱情。
(二)幼兒回答經常跑題
教師在集體活動中沒有關注幼兒的個性差異。幼兒由于生活經驗不同,語言的發展程度也不同,詞匯量、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也不盡相同。在交流的時候,往往會出現表達不清晰、用詞不準確、跑題、越扯越遠等現象。
(三)交流內容單調貧乏
在集體活動中,我們常常會覺得幼兒的語言交流內容顯得單調貧乏,不夠全面。這與幼兒的生活經驗有著直接的關系。其一,我們通常會發現,生活體驗豐富的幼兒,更愿意主動交流,他們生活中發生的事情、看到的一草一木,都能引發談話主題。其二,幼兒往往對“六一慶祝”、“運動會”等活動結束之后的談話參與度很高,主要是因為幼兒親自感受了,幼兒只有具備了豐富的生活體驗,才有語言表達的基礎與資源。
二、集體活動中影響幼兒語言交流的因素
(一)忽略幼兒性格特點,讓幼兒有話不敢說
那些活潑大膽、外向型的幼兒總是愛表現自己,而內向的幼兒則不愛表現自己,在集體活動中往往顯得很被動。他們害怕自己說錯了,害怕被別人取笑,可這些幼兒又特別的敏感,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就把自己往后靠。比如:我班張紫涵小朋友就是非常內向的幼兒,平時都不愛講話,集體活動時發言的機會就更少,說話時需要教師貼在耳朵旁才能聽清楚。要是旁邊小朋友笑一下,或者說“不是”,她就再也不敢說了。
(二)設計提問目的不明,讓幼兒有話不會說
集體活動時,教師會借助較多的提溫進行活動。教師善于提問,問題指向性強、有效,不但能較好地組織集體活動,對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著直接影響。如果問題太小,它的答案往往是唯一的,一個幼兒回答正確了,其他幼兒就沒有什么可爭辯了;有時往往針對活動的內容進行提問,多以回憶的形式進行,較少融入幼兒個人的情感。如:故事中的小兔去了哪里?大灰狼的做法對不對?我們是不是要向小兔學習?局限了幼兒的思維,也阻礙了幼兒語言交流。
(三)注重完成教案內容,讓幼兒有話不想說
集體活動都有一定的目標,教師為了讓活動順利進行,總喜歡讓一些優秀的幼兒來回答。這樣能夠讓活動一個環節緊接著一個環節,中間盡量少出現偏離活動正常軌道的現象。幼兒回答時遲疑、停頓,教師就容易失去等待幼兒繼續說完的耐心。幼兒回答時聲音很輕,吸引不了其他幼兒的注意,造成紀律上不必要的管理等等。這樣就極大地限制了幼兒的語言交流。
三、集體活動中幼兒語言交流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創建輕松、互動的集體活動,鼓勵幼兒說話
1.及時肯定,給予信心
2.活動結合幼兒的經驗,讓他們大膽說
(二)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提高語言交流的質量
要想說,就得先聽,聽懂了才能說得出來。會聽的幼兒就會積累說的經驗和能力,有利于提高幼兒的語言交流能力。
1.激發幼兒傾聽的興趣
2.創造傾聽的條件與環境
3.提高幼兒的傾聽能力
(三)掌握提問的技巧,讓提問與回答彰顯精彩
1.分析目標,提問更明確
集體活動的進行總是圍繞一定的活動目標,教師確定分析目標并根據其來設計活動主要問題。有效的提問能讓幼兒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
2.分析教材,讓問題更適當
分析、理解教材,讓客觀的教材成為幼兒的主觀材料。讓教材切實幼兒的當前需要、原有的生活經驗和共有經驗,促進幼兒主動建構知識,更能喚起幼兒內心,進行積極思考。
3.使用豐富的語言,讓提問更有吸引力
集體活動中的語言首先是一種有聲的語言,尤其是幼兒園的幼兒們,教學互動的主要媒介就是對話,語言的交流。在活動中,教師根據活動內容、活動情景和幼兒的原有經驗,用自然的、跌宕起伏、多變的語音、語調、語言句式吸引幼兒,在集體活動中大問題一定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四)尊重、平等對待幼兒,讓他們都擁有語言交流的機會
1.關注個別兒童,搭設共同交流的平臺
教師先對全班幼兒做一個排摸調查記錄,了解幼兒上課發言的大致情況。哪一部分幼兒發表意見沒問題的,每次舉手都很積極的,語言表述比較完整的,即定為優秀者,在集體活動中回答的位置稍往后排。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把機會留給更多的幼兒,另一方面,他們的講述總是比較完整的,在其他小朋友之后反而起到小結的作用,兩全其美。
2.保障幼兒充足的語言交流時間
在集體教育活動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入園、游戲等活動輔助幼兒進行語言表達交流。有意識地為幼兒提供交流的機會。這些時間段里,可以師生之間交談,也可以是生生之間交談;可是集體交談,也可以是個別交談。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促進幼兒語言發展的途徑。幼兒在平等、輕松的氛圍中很容易克服壓抑、羞澀等心理,促進幼兒自由的暢所欲言,自由地講述心中的感受,不僅培養了幼兒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較大程度地提高了師幼互動的有效性。與此同時,教師在與幼兒活動中,我們習慣放眼望去,處在我們視野中間的小朋友最易被我們發現,角落的小朋友不易被發現。如果教師一次次不改變這種現狀,不給以不舉手的幼兒機會,最后很多的幼兒會習慣成為旁觀者。全班幼兒有40多人,不可能每個幼兒都是重點,所以我們通常分兩步驟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