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裕健
隨著各種學習和培訓的不斷深入,大多數幼兒教師對幼兒教育總算有了基本的認知,明確了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幼兒園之所以是“園”,而不是“學”或者“校”,恰好詮釋了幼兒園的真諦:幼兒園就是幼兒玩的樂園,讓幼兒自然釋放個性,讓幼兒快樂健康成長!幼兒園的教師不是要教幼兒學多少文化知識,而是組織幼兒在幼兒園玩得高興,玩得健康,讓幼兒在玩中激發出探索的智慧和求知的欲望。不能把幼兒當做小學生來教,使得幼兒厭倦學習。雖然大多數幼兒教師明確了這一點,也都在工作中積極改進不再將幼兒園“小學化”,但是“小學化”的傾向卻依然存在。他們認為只要不教拼音、不教漢字就做到了不是小學化教學了。針對這一問題,我研究了幾個處方,旨在治療幼兒園中“小學化”的傾向。
一、語言教育去靜取動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學說普通話,能清楚的表達自己想說的事,是幼兒園對幼兒語言培養的基本要求。我們的老師往往就是在教室里照著書本訓練幼兒說話,向小學的語文老師一樣教課文,幼兒的思維只能禁錮在書中的情節中,膽大的可以說一說,對于膽小的,沒有理解能力的,書中的內容他無法說。所以我們在語言教學活動時要祛靜取動,祛掉在教室里安安靜靜的坐著說,取“動”起來,走出去到操場,到街頭,到田間,看見什么說什么,這樣每個孩子都有說話的材料,才會大膽的說。語言教育活動還可以通過孩子把走出去,看到的、聽到的內容帶回教室,在每天早飯前開展一個“我要說”活動,讓孩子自我表達。表達內容大到可以是在電視上看到的國家大事,也可以小到爸爸媽媽給自己買了一件什么玩具,或者家里買了幾頭小豬,還可以表達離園回家后發生的一件有趣的事,或者認識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等等,只要是孩子們自己的所見所聞都可以表達。這樣,每個孩子都有可說的話,甚至是有說不完的話。我們的教師就是要想盡一切辦法,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
二、數學教學去虛取實
數學教育活動要求教師引導幼兒關注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空間關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幫助幼兒理解基本的數學概念,發展思維能力。我們的老師往往只注重幼兒學習數學的數、量、形,而不注意聯系生活實際,這樣幼兒就不知道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問題。所以我們就要祛掉抽象的、空虛的數學教學,取實際的生活例子。充分調動幼兒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俯仰皆是,譬如說,小明小朋友先吃了一碗飯,后來又添了一碗,他一共吃了幾碗飯?還有,給幼兒發水果時,給每個幼兒發了一個蘋果,一個梨子,那么每個幼兒手里一共有幾個水果?吃了一個后,還剩下幾個?可見只要做個有心人,生活中這樣的事例是舉不勝舉的。讓幼兒知道,吃的、喝的、用的等生活各個方面都蘊含著數學問題,從而激發幼兒對數學的熱愛。
三、音樂教育去長取短
《指南》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幼兒園的孩子年齡小,發音氣力不足,只能唱簡短的歌曲,然而我們有的老師沒有根據幼兒的發育特點,把自己會唱的流行歌曲,或在小學、中學教唱的一些少兒歌曲,拿來教幼兒園的孩子學唱,幼兒唱的時候由于歌詞太長,往往連氣就換不過來,孩子既不愿意學,也難于學會,教師也累得滿頭大汗,徒勞。所以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在教唱歌曲時要祛長取短,祛掉冗長的歌曲,取短小的、易記的、有趣的、能為幼兒所理解的歌曲。不要讓孩子跟著老師扯起嗓子喊,唱的時間不要過長,也要是短時間的,要讓孩子聽節奏,敲打節奏,來幫助孩子理解歌曲,并達到學會歌曲的目的。音樂教育并不只是用嘴“唱”,還要用耳“聽”,還要用手“打”。聽歌曲的旋律,聽自然界的各種奇妙的聲響,同時我們還可以讓幼兒用手“打”,敲打簡單的樂器,哪怕是鍋碗瓢盆,邊敲打邊唱歌,來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的濃厚興趣,通過唱、聽、打,提高孩子們的濃厚興趣,激發孩子們對音樂探究的欲望。
四、體育教育去硬取軟
體育活動要尊重幼兒身體生長發育的規律和年齡特征,在走、跑、跳、鉆、爬、攀等各種體育活動中,發展幼兒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這是幼兒教育大綱的要求,我們的教師每天在落實大綱的這些要求時,訓練幼兒走、跑、跳等,都是“硬”性要求,走就是按口令一、二、一走,跑就是老師帶領孩子跑,幼兒在教師的強制下,不得不跟著老師走、跑、跳,心不甘情不愿的完成這些基本動作,這種做法對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是一個扼殺。所以我們就要祛硬取軟,祛掉強硬的、高標準的規范性動作。用“軟“辦法,哄幼兒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所謂“軟”就是把體育項目變換一下活動的名稱,誘導幼兒產生一種假想,在假想的基礎上完成基本的動作。用這些幼兒感興趣的方式,生動有趣的“假想”活動,吸引幼兒主動參與發展基本動作,才是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提高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的最好方法。
五、美術教育去同取異
幼兒的美術教育并不在于幼兒能準確形象的畫出事物的形狀來,不要求幼兒畫得惟妙惟肖,重點在于幼兒的情感體驗,通過美術教育活動,讓幼兒感受美、欣賞美,逐步學會創造美。我們的老師往往會畫好一副作品,讓幼兒照著老師的樣兒臨摹,要么就是用電腦打印一些圖片,讓孩子涂色,這樣的作品看上去好看,一個樣,整齊劃一,但孩子沒有創造的機會,所以我們要祛同取異,不要千篇一律,要鼓勵幼兒自己動手去畫,給幼兒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通過自己的想象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理解。比如,畫杯子,孩子可以畫圓形的,也可以畫方形的,可以畫細長的,也可以畫短粗的,又比如畫太陽,可以畫圓的,也可以畫半圓的,可以是黑的,也可以是紅的,只要孩子說出這樣畫的理由,就應該肯定。對于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即使在我們成人眼里覺得很可笑的,我們也一定要給予鼓勵,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從而激發創造美的欲望,提高展現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