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威 王 超
(1.昆明理工大學,云南昆明 650093;2.云南大學,云南昆明 650091)
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十分重視國人的禮儀修養。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外來文化的沖擊,中國傳統的禮儀文化面臨著重大的挑戰。特別是近年來,中國走向國際行列,外國文化傳播到中國境內,中國的傳統文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忽視最起碼的禮儀常識和禮儀行為,這些現象的出現引起了很多人的深思。提升在校大學生的文明禮儀素養,是當代社會發展的需求,是提高學生個人修養的途徑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當代大學生肩負時代重任,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應培養自己的行為修養,做好文明禮儀的傳承者和發揚者。
當代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肩負民族的希望和祖國的重托,承擔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其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關乎整個國民的道德狀況。目前,國內很多高校也在加強在校大學生文明禮儀教育,讓大學生能夠在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建立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素養。同時,文明禮儀教育可以養成優良的習慣、得體的舉止、提高個人的禮儀素養、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彌補道德教育的不足,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升自己的就業競爭力、促進社會的文明水平、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使社會更加的文明和諧。
大學生的禮儀行為從小受家庭、學校、身邊周圍環境影響,環境的不同,導致了每個人表現出來的禮儀行為也不同,養成一個好的禮儀行為習慣,是父母、社會對每一個大學生共同的期望。通過對大學生文明禮儀水平的調查和日常行為的觀察,發現當代大學生文明禮儀情況不容樂觀。雖然沒有什么出格的表現,但是普遍滿意度不高。
1.校園里的待人接物
課堂上,出現了不聽課、打游戲、不聽從老師的安排的現象,完全忽視了老師的存在。校園里,有時候看見老師和學生迎面走來,學生會故意繞道或者低頭看手機,假裝沒看見。同學間,有時惡語相向,不懂得交往需要真誠,互相尊重生活習慣、尊重個性。學生進辦公室有時穿拖鞋和過于暴露的衣服,不敲門或未經允許直接進入辦公室等現象。
2.校內公共場所行為失范
作為當代大學生不注重自身行為、亂丟垃圾隨地吐痰,在教室里或圖書館者大聲喧嘩,上課遲到早退,食堂里打飯插隊、不收拾自己的餐盤,課桌上和校內建筑上亂涂亂畫等現象時有發生。各別還有公交車、地鐵上,遇見步履蹣跚的老人不會主動讓座,假裝低頭玩手機,視而不見,這些行為都不符合當代大學生身份。
3.求職基本禮儀的缺失
大學生畢業后面臨求職,但有的學生認為只要專業知識過硬、學歷夠高,找工作就沒問題。面臨就業的激烈競爭,文明禮儀在求職就業中不容忽視。求職面試過程中,女士服裝色彩過于鮮艷,款式過于夸張和暴露,香水味道過于濃等。男士服裝過于隨意,運動褲、運動鞋等。簡歷幾個人版本雷同,不注重突出重點,或者直接抄襲。各別同學不會提前準備自我介紹,面試過程中,表達不流暢等,導致面試的失敗,這些禮儀問題值得同學們深思。
1.家庭教育的不重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成長的標桿,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個環境,很多家長卻因為工作忙或者是有的家長自身的文化不高,忽視了對孩子的文明教育。同時,家長的不明文行為也會影響孩子,孩子身上帶著各自家長的影子。另外因為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生育,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幾乎是“王者”的地位,這又造成了對孩子的溺愛,犯點小錯也不會嚴肅處理,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一種更加肆無忌憚的心理,對很多事都忘乎所以,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種不良的風氣,進入大學后,也就把這些不良的壞習慣帶入了大學生活。
2.學校教育的忽視
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各別高校為了求生存,求發展,把教育的重心轉移到了升學率和就業率上面,忽視了學生的文明禮儀的培養,這也導致了學生只專注學習,而忽略了文明禮儀的學習。各別高校將禮儀課設置為選修課,但學生選擇選修課更多的考慮是容不容易通過,能不能掛科,真正想要提高禮儀修養的很少。一個國家的文明昌盛,需要的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只有一方面優秀都不能算是優秀的人,只有全面發展,才能滿足現在社會的需求,才能在這個百舸爭流的年代乘風破浪,直濟滄海。
面對當代社會的激烈競爭,對高校大學生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當代大學生不但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得體的言行舉止也是必需的。同時,大學生文明禮儀不僅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一個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體現,更是代表這一代人的整體禮儀素養,這是一項重大的工程。要提升大學生文明禮儀素養,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文明禮儀素養養成中,正確的認知是前提。認識到文明禮儀知識的提升不僅對改善個人自身形象,提高自身素質有利,而且在促進生活學習和日后個人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大學生在禮儀知識學習內容的選取上,待人接物禮儀、孝敬長輩禮儀、求職禮儀等需要學習,私德規范、社會公德準則更要掌握。在相互交往中,運用自身學習文明禮儀技巧,會得到對方的認可,使雙方情感上舒適,增強對文明禮儀的認同感,進而將禮儀認知轉化為積極的行動,還會影響身邊人。
通過營造文明禮儀學習的氛圍,讓高校大學生認識到文明禮儀在學生時代及以后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每年大學都會迎來一批新生,學生對大學校園文明禮儀沒有一個準確的認知,學校應該通過廣播、網站、公眾號、懸掛橫幅等形式來宣傳學生應該注意的文明禮儀行為,同時輔導員和班主任應及時通過主題班會、集中宣講等形式對班級新生講解大學生文明禮儀的知識,形成點面結合,為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營造一個濃厚的氛圍。
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場所,高素質人才不僅需要專業素質過硬,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優秀品質。學校應該開設一些關于文明禮儀的課程,課程設計上,應該堅持根植中華禮儀沃土,堅持人格教育導向。內容上,要精心選擇和切入中華傳統禮儀的內容。實踐之前,要給學生講解禮儀背后的思想內涵,讓學生不光“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通過禮儀課程的系統學習,不但要觸動學生的心靈,還要讓現當代大學生學習到禮儀的內在精神和外在要求,感知中華文明禮儀之美。禮儀課程的開設,既保證高校課程的多樣性,也提高了大學生的文明禮儀素養。讓學生深刻的感受文明禮儀的重要性和文明禮儀的魅力所在,時刻讓文明禮儀風采展現在大學校園。
通過前期的培訓與學習,大學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文明禮儀常識,但是只有理論不去應用也無法做到真正掌握。在校園的課程學習過程中需增加實踐環節,強化文明禮儀的養成。比如待人接物、儀態禮儀、社交禮儀等訓練。演練后,學生之間自評,任課老師的最后點評。也可采用情景劇的形式,由學生自己設計劇情,設定人物關系,將課上學到的禮儀知識融入其中,也可將這些實踐活動計入學生的最終課程成績。同時,學校也可以組織開展班級內部、班級之間、院與院之間的交流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同學們自己總結經驗并分享給身邊的同學,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文明禮儀的好奇心,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踐行文明禮儀,展現學生文明禮儀風采。
學校應該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理念,在大學教育方面,注重學業教育的同時也要注意大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讓大學生在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當中,不負韶華,學有所成。通過對文明禮儀的實踐,真正感受文明禮儀的內在本質,做到真正的喜歡文明禮儀,把文明禮儀傳給身邊的人,帶動身邊的人學習文明禮儀,以點帶面,讓文明禮儀傳遍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做到舉手投足之間傳遞出生命的感恩和對他人的尊重,展現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養。
總之,大學里應該注重文明禮儀的教育,應該多開展文明禮儀的教學,多組織文明禮儀的活動,營造人人講文明,個個懂禮儀的大學氛圍,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感受到文明禮儀的魅力,讓文明禮儀之風傳遍各個高校,讓從高校畢業的大學生具備良好的綜合素養。在培養的同時,要注重靈活性,從各個方面進行培養。為培養一批又一批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