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燕楠,張軍鵬
鄭州市中醫院,河南鄭州 450000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為心內科常見疾病,發病率逐年升高[1]。國內相關研究顯示,國內綜合醫院心內科門診就診的患者中,約有7.77%冠心病患者伴焦慮狀態[2]。焦慮作為冠心病的一項重要危險因素,不僅增加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3],還可影響冠心病患者的預后及生活質量[4]。體質可決定個體對疾病的傾向性、易感性。本研究通過觀察冠心病伴焦慮狀態患者的體質分布規律及其與焦慮狀態的相關性,為疾病預防、轉歸、預后提供體質學參考。
1.1 一般資料病例來源為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鄭州市中醫院心臟康復科門診及病房治療的冠心病患者,共296例,男195例,女101例;年齡52~79歲;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208例,穩定性心絞痛患者6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2例。
1.2 診斷標準
1.2.1 冠心病診斷標準 參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5]《不穩定性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6]《慢性穩定性心絞痛診斷與治療指南》[7]制定。
1.2.2 體質判定標準 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8],對所有病例進行體質辨識。回答體質量表中9個亞量表包含的所有問題,按照5級評分標準,分別計算出9個亞量表的原始得分和轉換分數。原始得分=各個條目分值相加之和,轉換分數=[(原始分-條目數)/(條目數×4)]×100。根據轉化分,通過平和質與偏頗體質判定標準即可進行體質判定,具體見表1。

表1 體質判定標準
1.2.3 焦慮狀態判定 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9]評估患者焦慮水平,HAMA-14得分≥7分為有焦慮癥狀。
1.3 病例納入標準①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且至少具備以下其中1項:經冠狀動脈造影或冠狀動脈CTA檢查證實至少一支主要分支血管管腔直徑狹窄>50%,有或無心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猝死復蘇;既往或當下有明確的ST段抬高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證據;有明確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史;有明確的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史;②18歲≤年齡≤80歲;③愿意接受隨訪評價;④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本調查。
1.4 病例排除標準肝腎功能嚴重受損;嚴重血液病和惡性腫瘤;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因精神或軀體功能障礙不能完成調查者;依從性差,資料不全者。
1.5 統計學方法本研究用EXCEL 2010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連續性計量資料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時,用均數±標準差(±s)描述,均數的兩兩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構成比及率描述,組間計數資料差異的顯著性用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體質影響因素用Logistic回歸分析。
2.1 冠心病伴焦慮狀態和無焦慮狀態患者一般資料比較296例冠心病患者中,156例伴焦慮狀態,發病率為52.70%,其中男95例,女61例;年齡(67.72±10.18)歲;吸煙者128例,飲酒者30例。冠心病伴焦慮狀態患者的平均年齡高于無焦慮狀態患者(P<0.05);受教育程度高于無焦慮狀態患者(P<0.05)。二者在性別、吸煙史、飲酒史、職業、冠心病分型上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冠心病伴焦慮狀態和無焦慮狀態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2.2 冠心病伴焦慮狀態患者體質分布情況冠心病伴焦慮狀態的患者體質主要為血瘀質(27.6%)、氣虛質(21.2%)、氣郁質(18.6%)、陽虛質(12.2%)、痰濕質(9.6%),5種體質患者共占89.2%,見表3。

表3 冠心病伴焦慮狀態患者體質分布情況 例
2.3 冠心病伴焦慮狀態患者體質的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以九種體質為自變量,對自變量進行賦值,其中“是=1”“否=0”。以冠心病伴焦慮狀態為因變量,對因變量進行賦值,其中“冠心病伴焦慮狀態組=1”“冠心病未伴焦慮狀態=0”。在P<0.05水平,有4種相關的體質因素進入回歸方程,其中血瘀質(OR=1.826)、氣郁質(OR=1.573)、痰濕質(OR=1.065)為危險因素,平和質(OR=0.231)為保護因素,見表4。

表4 冠心病伴焦慮狀態體質影響因素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隨著生物醫學模式的改變,雙心疾病得到臨床廣泛關注,冠心病可引起相關心理應激反應,引起焦慮。焦慮是冠心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國內相關研究顯示,住院的冠心病患者中,約有27.4%患者伴焦慮癥狀[10]。本研究病例來源主要為心臟康復科門診就診及病房住院的冠心病患者,焦慮狀態的發生率較國內相關研究較高,分析其原因,患者主要為有心臟康復愿望的冠心病患者,病程時間較長,多接受過冠狀動脈支架植入治療,常擔心病情反復及惡化,加重精神壓力;長期服藥,經濟壓力增加,存在心力衰竭癥狀時可影響日常生活。以上因素共同作用,使患者多表現為焦慮癥狀。同時焦慮負性情緒的存在影響冠心病的預后、康復,可作為一項獨立危險因子,預測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11]。焦慮與冠心病可互相影響,對于冠心病患者,臨床醫生也要關注患者心理狀態及情緒變化,為冠心病患者制定心理處方,發現焦慮癥狀存在時積極處理。
本研究發現,年齡、受教育程度與焦慮的發生存在相關性,年齡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患者合并焦慮狀態的概率越高。國內相關研究顯示,老年冠心病患者伴焦慮、抑郁的概率更高[12],與本研究一致。“年過半百,腎氣自衰”,老年患者臟腑功能虛耗,隨著年齡增加,社會能力、工作能力下降,生活質量、自我價值、自我認同感降低,易發本病。本研究發現,受教育程度與焦慮發病率呈正相關,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伴焦慮狀態。追求原因,可能為該類患者對疾病比較了解,但又不能完全、正確理解,增加了心理負擔;同時因疾病導致其生活能力、生活質量、社會地位下降,自我期望值不能滿足,可進一步加重焦慮等負性情緒。
體質作為患者個體的客觀存在,可影響機體對疾病的易感性。且體質可作為疾病的內在病因,影響疾病的轉歸、預后。冠心病、焦慮狀態在中醫學屬“胸痹”“郁證”范疇。本研究156例冠心病伴焦慮狀態患者中,體質以血瘀質、氣虛質、氣郁質、陽虛質、痰濕質為主。其中血瘀質、氣郁質、痰濕質為冠心病伴焦慮狀態的危險因素,平和質為其保護因素。其病因病機,主要為心脈痹阻,再加之情志失調,憂思傷脾,可使脾失健運,蘊濕生痰。肝氣不疏、肝郁氣滯,氣郁化火,濁津生痰。氣滯痰阻,氣為血之帥,影響氣機,可致氣血瘀滯或痰瘀交阻,致心脈痹阻,發為胸痹、郁證。臨床治療冠心病伴焦慮狀態患者時,可多采用活血化瘀、理氣化痰之法。本研究納入的人群為中老年人,多存在體質偏頗狀態,而平和質可作為一種保護性因素,臨床應重視冠心病患者的體質類型,及時調整體質的偏頗狀態,預防、延緩疾病的發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