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濤,馬飛,劉愛民,王瑩,馬垟垟,王麗,方玉甫
1.河南省中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2;2.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廣東 廣州 510655;3.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
蜈黛軟膏多用于治療慢性濕疹、皮炎、疥瘡結節、單純糠疹、帶狀皰疹、玫瑰糠疹等皮膚病[1-3]。在臨床中發現,此藥不僅可治療上述疾病,對銀屑病也有較好的療效。銀屑病是一種遺傳與環境共同作用而誘發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臨床發病率高,癥狀較嚴重,且易反復發作[4]。斑塊型銀屑病是尋常型銀屑病中較常見的一種類型,臨床以增生性斑塊覆蓋特征性銀白色鱗屑為主要表現,雖不危及患者生命,但外觀不美觀,對患者工作、生活、社交會產生較大影響,嚴重影響患者的心身健康和生活質量。目前,尚未發現可徹底治愈銀屑病的方法,臨床多以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減少治療不良反應為主要目的[5-7]。近年來,本科在桃紅四物湯加減聯合走罐療法治療斑塊型銀屑病的基礎上[8]創制了單純采用蜈黛軟膏外涂聯合閃罐、走罐的外治療法,并將其運用于斑塊型銀屑病的治療,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6—12月就診于河南省中醫院皮膚科門診的60例斑塊型銀屑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男21例,女9例;年齡(44.73±13.37)歲;病程(13.83±5.93)年。治療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43.97±12.49)歲;病程(14.10±5.8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河南省中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獲得受試者知情同意。
1.2 病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臨床皮膚病學》[9]中斑塊型銀屑病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70歲;③近2個月內未系統使用維A酸、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雷公藤等藥物;④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病例排除標準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②對治療中使用到的藥物(蜈黛軟膏、復方丙酸氯倍他索軟膏)及窄譜中波紫外線過敏者;③凝血功能障礙者;④有頭部、關節處等不適合拔罐的皮損,對閃、走罐帶來的疼痛不能耐受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在皮損處外涂復方丙酸氯倍他索軟膏(江蘇知原藥業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40122),每次適量,每日2次,面部、腋下、腹股溝、會陰等部位禁用。同時聯合SS-05紫外線光療儀(上海希格瑪高技術有限公司生產)進行全身窄譜中波紫外線照射,治療初始劑量0.3 J·cm-2,以后每次遞增0.1 J·cm-2,照射時對眼睛和生殖器部位進行遮蓋保護。隔日1次,每周3次。若出現灼熱、疼痛、瘙癢及紅斑時,暫停照射或減量照射。
1.4.2 治療組 給予蜈黛軟膏外涂聯合閃罐、走罐治療,治療前先將蜈黛軟膏(紫光古漢集團衡陽制藥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號B20020647)放入熱水中浸泡5 min,取出后在皮損處涂抹,并反復揉搽數次,使藥物充分滲透進皮損內,每日2次。涂抹蜈黛軟膏后,根據皮損位置和形態,配合閃罐或走罐進行治療,每日1次。皮損較厚、表面不規整不能走罐者,先行閃罐法治療,具體操作方法:患者采用合適體位,暴露皮損部位,施術者左手持鉗將點燃的體積分數95%酒精棉球在罐內繞1周后抽出,右手持罐,將罐扣壓在皮損上,再立即拔下,再扣再拔,反復多次,至皮損處發紅為止,罐腰底部發熱明顯時,重新換罐治療。待皮損規整后再行走罐治療,具體操作:左手持鉗將燃燒的體積分數95%酒精棉球放入罐中將空氣燃盡,迅速將罐體扣壓在皮損部位上,以罐內皮膚約凸起3~4 mm為度,并迅速向皮損遠心端來回拉動罐體,直至罐體自行脫落,依此法重復治療15 min,每日1次。胸腹部位走罐時,略帶上提,不可重壓,避免傷及軟骨和內臟。兩組患者均治療4周,共28 d。
1.5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皮損嚴重程度指數(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評分,對紅斑(E)、浸潤(I)、鱗屑(D)嚴重程度及皮損面積進行評分。每個特點按照0~4分計分,無計0分,輕度計1分,中度計2分,重度計3分,極重度計4分;皮損面積:軀干部位:頭面占10%,軀干占30%,上肢占20%,下肢占40%。4個軀體部位分別以0~6分評價:面積:無皮疹計0分,皮疹面積<10%計1分,皮疹面積為10%~29%計2分,皮疹面積為30%~49%計3分,皮疹面積為50%~69%計4分,皮疹面積為70%~89%計5分,皮疹面積為9%~100%計6分。
PASI評分=頭面(E+I+D)×頭面(A)×0.1+上肢(E+I+D)×上肢(A)×0.2+軀干頭面(E+I+D)×軀干(A)×0.3+下肢頭面(E+I+D)×下肢(A)×0.4
1.6 療效判定標準痊愈:療效指數≥90%;顯效:60%≤療效指數<90%;好轉:20%≤療效指數<60%;無效:療效指數<20%。
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有效率=(痊愈+顯效)/n×100%
1.7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0.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達,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不同時間點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斑塊型銀屑病患者治療前后PASI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2周、治療4周PASI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2周、治療4周PASI評分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斑塊型銀屑病患者治療前后PASI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斑塊型銀屑病患者治療前后PASI評分比較 (±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
2.2 兩組斑塊型銀屑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有效率為86.7%,對照組有效率為83.3%,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斑塊型銀屑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3 兩組斑塊型銀屑病患者不良反應比較治療組在起初閃罐、走罐時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但均能忍受,無明顯不良反應。對照組有5例外用復方丙酸氯倍他索軟膏范圍過大,搽到正常皮膚上導致局部紅斑、瘙癢伴有輕微刺痛感,為維A酸刺激所致,減少使用次數且外用皮損內,均逐漸緩解,對照組照完紫外線后有3例出現全身發紅瘙癢,減小劑量后緩解,有9例患者出現照完光后皮損干燥,給予外用潤膚劑后均緩解。
銀屑病俗稱“牛皮癬”,西醫發病機制雖然尚未完全清楚,但多數學者認為其本質是免疫或炎癥介導的多基因遺傳病[9]。針對本病,西醫尚無特效藥物治療,雖然通過系統應用抗腫瘤藥物、糖皮質激素、維A酸類藥物、免疫療法及生物制劑等可改善臨床癥狀,但不良反應較大,花費較高,且易于復發[10-12]。
銀屑病屬中醫學“癬”“白殼瘡”“白疕”“蛇風”等范疇。中醫學多將風、寒、濕、熱、毒視為其致病因素,后逐漸形成從血論治的辨證思路[13]。近年來,對斑塊型銀屑病辨證思路的認識也逐漸清晰,以皮損辨證為主者多認為與痰濕相關;以氣血辨證為主者多從血瘀、血燥、衛陽郁閉論治;以臟腑辨證為主者則認為多因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所致[13],在辨證分型的基礎上療效也相當不錯。安立輝等[14]認為,血積日久化為痰水,痰的形成又進一步影響氣血運行和化生,痰瘀互阻于皮膚,故可兼見斑塊色暗紅、舌質暗紅等瘀血證的臨床表現,治療則在活血化瘀的基礎上補以化痰藥可取得滿意療效。莊國康認為,瘀熱阻滯血脈是斑塊型銀屑病的主要病機,在辨證的基礎上運用活血法治療,可取得滿意療效[15]。馬紹堯認為,銀屑病的發生是由肝主疏泄、肝主藏血的生理功能及肝與其他臟腑在病理上相互影響決定的,提出從肝辨治銀屑病九法,治以疏肝行氣以散瘀,也取得了理想療效[16]。綜上所述,不論從何種思路辨證,斑塊型銀屑病的病因多為“痰、熱、瘀”互結而成。
拔罐法最早載于《五十二病方》,指將罐作為工具,采用抽吸或燃燒等方式使罐內形成負壓,將罐吸著于施術部位,通過負壓、溫熱等作用以治療疾病[17]。閃罐屬于拔罐的特殊手法之一,又稱快罐、吻罐,是在體表某一部位反復吸附并立即分離的一種手法[18],具有溫補散寒、祛瘀通絡的作用。閃罐多用于治療面癱,近年在蕁麻疹、痤瘡、帶狀皰疹、黃褐斑等皮膚科疾病中也逐漸廣泛應用。走罐屬拔罐的一種特殊手法,又稱推罐,既往多用于治療內科疾病,因其具有較強的吸附力,作用較深,加之迅速在皮膚上推拉罐體,推動脈中血液流動,可起到軟堅散結、疏經通絡、活血行氣等作用[19]。此療法常用于治療肌肉骨骼和結締組織、呼吸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皮膚和皮下組織等各科疾病[20]。走罐時需要一定的介質,介質不同,藥效則有差異,選用合適的介質尤為重要。臨床走罐多選用凡士林、紅花油、自制藥液等[21]。
本研究采用蜈黛軟膏外涂聯合閃罐、走罐療法治療斑塊型銀屑病,治療時將罐體吸附于皮損之上,因罐口直接摩擦鱗屑,使增厚的鱗屑大量剝離,并通過負壓、溫熱作用、使局部血管擴張,從而促進微循環,改變局部營養狀態[22]。有文獻[23]報道,拔罐療法對機體免疫系統各方面均有影響,可通過調節T淋巴細胞的總體數量及CD4+/CD8+的比值來改善免疫功能,也可降低炎癥因子水平。銀屑病正是免疫介導的炎癥反應性皮膚病,故拔罐療法通過調節其免疫功能,抑制炎癥反應,從而促進皮損消退。傳統走罐時采用的介質多為“潤膚劑或自配藥膏”,潤膚劑只能發揮走罐的作用,不能完全發揮藥物的作用,而自配藥膏雖然療效確切,但其藥物組成及藥理作用不明確限制了其臨床應用。本研究采用蜈黛軟膏作為走罐時的“潤滑劑”,本藥主要由蜈蚣、青黛、黃柏、浙貝母、山慈菇、莪術、白礬、五倍子、冰片、蛇床子、硫磺、荊芥等藥物組成,全方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化痰散結、燥濕止癢、調節免疫功能的功效[24]。蜈黛軟膏的組成正是針對“瘀、熱、痰”而設,與斑塊型銀屑病的病因不謀而合,在臨床中也證明了此藥治療斑塊型銀屑病療效較好。蜈黛軟膏為中成藥,透皮性差且不易吸收,故在外用前先將此藥放入熱水中,待藥物“融化”后涂抹于皮膚,可使藥物充分滲進皮膚,增加藥效。閃罐、走罐可使局部皮膚毛細血管擴張,皮膚滲透力增加,再次促使蜈黛軟膏的滲透和皮膚吸收。二者相結合增加了該藥的療效,同時發揮了罐、藥互補的優勢,在短時間內即可達到與西藥同樣的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蜈黛軟膏聯合閃罐、走罐治療斑塊型銀屑病療效確切,起效較快,安全性高,可與復方丙酸氯倍他索軟膏聯合全身窄譜中波紫外線照射療效相媲美,且不良反應小,對于不愿意使用激素、光譜治療的患者來說是一種較好的治療方法。在面部、腋下、腹股溝、會陰這些薄嫩部位,由于不能使用復方丙酸氯倍他索軟膏,而中成藥蜈黛軟膏則顯示出了明顯的優勢。總之,蜈黛軟膏外涂聯合閃罐、走罐療法為斑塊型銀屑病提供了一種安全有效的特色中醫外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