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陳麗
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常務理事,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與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技術委員會主任。
二、在線教學中學的特點
獨立性 居家在線學習是學生在沒有教師連續關注、沒有同伴可參照的情況下獨立開展的學習,不同年齡段具有不同的適應性。
自主性 自主學習能力是遠程學習的條件,也是遠程教育的結果。在遠程教育專業領域有一個專業詞匯——自我導向學習,是指學習者根據其自身社會角色、職業特點和個人需求,綜合考量內部認知與外部管理兩個維度,自主設定學習目標,規劃學習過程,尋求學習資源,選擇學習策略并評估學習效果的學習活動過程。在線學習中,學習者首先要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如選擇什么課程、何時聽課、如何做題等,才能自主地開展自我導向的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體現出學習者的自我激勵意識,始終保持旺盛的斗志。我所在團隊在前期成人自主能力研究中發現,中國人在學習資源的計劃、學習內容的調節上有優勢,但在學習目標的方向感上自我規劃特別弱,同時在學習資源的自我調節方面特別弱。可見,有了學習資源并不等于學習自然發生,有了好的學習資源還要加上學生的自主管理,學習才會取得較好的效果。因此,在“停課不停學”期間,教育部特別強調,嚴禁幼兒園開展在線教學,這是因為該學段的學生還不具備獨立學習的自我管理能力。即使是對大學生,獨立學習也是一件枯燥、孤單、焦慮的事,那么對中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必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這也恰恰是我們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所缺失的,疫情期間大規模居家在線學習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供了重要契機。
新環境 在線教學中,學生不僅面對新的網絡平臺、新的學習工具、新的學習資源,還要接受新的學習環境、新的設備終端。不同地區學生的信息素養、不同家庭的設備和氛圍環境都存在差異,這也對中小學生提出了挑戰。
在線教育的發展方向
一、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在線教育的發展
在線學習是終身學習的重要方式,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時空分離情況下的在線教學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技術支持,使在線教學的適用范疇、教學靈活性以及時空靈活性越來越大。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基于網絡的人際交互的效果越來越好,疫情期間,很多企業開放了視頻會議系統、實時交互教學系統,這與以前沒有或很少有實時人際交互的遠程教育相比,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使在線教學教的行為和學的行為能夠被記錄下來,從而基于數據精準地監控教學過程。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給在線教學提供了個性化知識服務的可能,可以根據過程監控數據推送學習內容,告訴教師學生對知識點的反應。
可見,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在線教學提供了更好的技術支持,把教和學的相互作用進一步強化,讓三種教學交互形式變得更強。
二、在線教育是推動教育變革的重要力量
在線教育主要有三種形態:1.獨立的、專門通過網絡提供學歷、非學歷教育的機構,如開放大學、廣播電視大學、網絡教育學院;2.在線的課程形態,如慕課是以在線的方式完成課程;3.作為課堂教學的某一環節,如高等教育的混合式教學、基礎教育的翻轉課堂(習本課堂)。本文主要闡述第二種形態——在線的課程形態。
在線教學不僅是師生時空分離情況下提供教育服務、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整個教育變革的重要力量。人類所有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正在從兩空間向三空間轉變,即從物理空間和人類社會關系空間向信息空間(網絡空間)轉變。(如圖3)
正是互聯網空間的時空靈活性、資源共享性、行為數據性、供給多樣性、信息眾籌性和關系網絡性,使整個教育體系可以更好地適應這個時代的需要,為構建滿足新需求的新教育體系,為培養適應新時代的接班人和勞動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互聯網+教育”的提出,是在信息空間的支撐下探索如何使教育最優、更優,而不是簡單地將傳統課堂教學搬到線上。這種教育的變革可能會帶來教育教學管理制度的變化、教育組織體系的變化、教育服務流程的變化、教育服務方式的變化等。
三、在線教育推動知識觀的發展
何謂知識?知識是人類在生產生活中積累的智慧。在農耕時代,智慧的傳播是在實踐中進行的,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口耳相傳。后來人類有了符號、文字、印刷技術,可以把人類的智慧用符號化的方式記錄下來,大面積傳播。由于符號的抽象性,能夠記錄下來的都是適合符號記載的人類智慧,所以書本中更多的是原理、本質,是可以理論化的內容,但對需要大量操作的智慧和經驗的記錄并不理想。因此,傳統知識一般是有限的、靜態客觀的、普遍抽象的、分科系統的知識。
互聯網出現以后,移動終端特別是音視頻的出現,使需要大量操作的智慧和經驗得以傳播,而且傳播者并不需要具有非常高的文字表達能力。互聯網中的內容是群體智慧的匯聚,是海量的、動態主觀的、適合境域操作的、綜合碎片的知識,這對教育來說是一種新的現象,也是前所未有的機遇。互聯網不僅能夠使傳統的課堂教育教學實踐得以改進,服務更大的范圍、更多的人,也可以為我們探索、生成、傳播、培養這個時代特有的知識,提供前所未有的功能。
當然,互聯網也給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題。面對海量、動態的新知識,我們應該怎么培養學生?如果學生不適應互聯網,不會在網絡環境中更快速地獲得知識和能力,如何成為未來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網絡教育不僅提供了共享優質資源的方式,更給我們培養合格的、面向未來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知識觀。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教育改革發展的目標是要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這是對人類社會進步的積極呼應,是人類從工業社會走到信息社會對教育提出新要求的積極回應,更是對我國新時代教育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呼應。隨著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今天教育界的主要矛盾,是傳統的學校教育體系提供的標準化的、以知識傳遞為目的的教育,無法滿足全社會日益增長的,對優質、個性、靈活、終身教育的需要。所以在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在全民終身學習作為生活方式的時代,要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在線教育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在線教育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解決當前教育問題、推動教育資源共享、解決教育鴻溝問題的途徑,也給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題,揭示在線教育的規律是教育理論研究的重要任務,也是新時代教育研究的重要任務。疫情期間在大規模的在線教學實踐中,需要怎樣的技術支持,如何呈現中國特色的在線教育規律等,都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中國是互聯網大國,當前我國在線教育的規模、技術、實踐走在世界的前列。未來,我們要繼續探索、揭示在線教育的規律,以期為人類的教育理論發展做出更大貢獻。疫情期間的大規模在線教學實踐,是一次傳統到現代的過渡,是一次獨特的教育體驗,是一次學習的機會、一次教育研究的契機、一次共同創新的機會,相信通過我們的探索和努力,定會為未來教育的改革發展奠定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