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彩霞 尹金鳳
◆摘? 要:本文主要闡述了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優勢,分析了當前高職思政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從工匠精神的培養滲透到思政教育目標當中、工匠精神培養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良好環境構建、學科教學中加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三個方面詳細闡述了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方法與路徑。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思政教育;融合發展;路徑
1工匠精神簡述
在我國很多古典文學學術作品中,都記錄到了無數能工巧匠的設計精髓,不僅體現出了他們高超的工藝技術和水平,也彰顯出了他們的認真刻苦的精神。在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工匠精神逐步成為了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也成為了獨有的民族精神。在企業發展中,工匠精神具體指的是員工在工作過程中的敬業態度與創新精神。然而在現代社會高速發展中,工匠精神逐步被人們所遺忘,但工匠精神是加快我國制造業發展的關鍵,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主要陣地,應該在教學的各個方面滲透工匠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促使學生在職業生涯中實踐,在提升自身綜合實力的基礎上,實現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2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優勢與作用
每個企業都要求員工具備敬業精神,在他們的工作崗位上認真工作,并為企業的發展貢獻出自身的價值和力量。而社會不斷發展的動力則是需要具備創新意識和精神,也是國家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創新精神不僅給企業的長遠發展增添了生命力,也能讓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脫穎而出,凸顯出自身的競爭優勢。因此,在高職教育過程中,要重點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和精神的培養,在促進學生自身健康發展的基礎上,也實現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在滿足我國社會未來發展需求時,也能促進職業教育水平和學生自身綜合實力的顯著提升。職業教育的發展與建設,能夠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更多技能創新應用型高素養的人才。現如今,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水平的不斷提升,逐漸忽視了手工完成工作和勞動工匠,在思政教育過程中,重視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對他們未來的工作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與作用。
3當前高職思政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不斷的提高,我國也逐漸的步入了信息化時代,互聯網文化也對高職學生產生著十分深刻的影響,大部分學生都被父母所溺愛或嬌生慣養,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只關心自我的發展,而對團隊集體榮譽毫不在意,當這類學生進入大學后,也沒有辦法找準自己的定位。其次,在高職院校思政教育過程中,也沒有對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引起足夠的重視,通常教育內容和過程都流于形式化,無法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導致學生表現出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也對社會產生了十分惡劣的影響,直接體現出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力量和基礎是十分薄弱的,也沒有真正體現出思政教育的實際作用和價值。其次,由于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生產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企業對專業技術人才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標準,這些因素都會對高職學生思想意識產生一定的影響。基于這樣的現狀,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也面臨著很多的問題與不足,如學生對專業技術的學習過于重視,而忽視思政教育內容的學習,也有部分學生認為思政教育課可上可不上,對自身未來的就業與未來毫無用處,甚至對其產生了抵觸和反感心理,這樣直接體現出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目標和學生個人發展目標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問題。
4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方法與路徑
4.1工匠精神的培養滲透到思政教育目標當中
在傳統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中,僅僅只是將學生道德素養和政治素養的培養與提升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在工匠精神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下,應該將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政教育目標當中。兩者之間的有效融合,需要在實際思政教育中,根據高職學生當前的價值觀、思想觀以及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現狀以及二者融合的目標等等,找到契合點,對教育教學計劃進行完善與制定,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調動學生對思政教育課堂的參與度與興趣,這樣有利于實現學生理論素養的進一步提升[4]。最為關鍵的是,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要不斷鼓勵學生對未來職業所需技能進行深入的研究,最終達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標。
4.2工匠精神培養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良好環境構建
和諧良好的教育環境有利于促進工匠精神培養和思政教育之間的融合,同時對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展也產生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其中良好環境主要涉及到了校園文化環境、學習環境以及就業環境等多個方面內容,為了實現兩者之間的有效融合,高職院校在思政教育過程中,要注重良好教育環境的營造,并讓更多的學生充分的意識到工匠精神的培養對于自身未來發展的重要作用,其不僅與職業技能息息相關,也關系著自身未來在工作崗位上所形成的工作態度與情感。其次,校園文化的建設應該重點突出和諧、輕松、專注持久的特點,為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提供良好的文化環境。同時,通過校園網宣傳專欄、廣播、校報、微信公眾號等各種宣傳渠道,讓更多學生對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培養意義產生足夠的認知。另外,提升學校和周邊制造企業的合作力度,邀請企業具備專業經驗的工匠師傅到學校,為學生傳授各種技能知識和經驗,并通過組織各種職業技能競賽,讓學生對企業工作狀態有個更加深入的了解,從而通過各種類似的教育方式,去促進學生創新、刻苦鉆研等職業精神的培養,也讓學生在各種實踐學習中更加熱愛自己的專業,也能夠堅定工作和人生目標,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中才能更加的熱愛自己的工作,也愿意為工作貢獻出自身的力量,在企業集體利益和自身利益產生矛盾時,也甘愿放棄自身的小利益,在付出各種努力時,責任心也得到了培養]。
4.3學科教學中加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
思政教育內容實際上和工匠精神的內涵有著很多的共通之處,老師在實施思政教育過程中,一定要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實際內涵以及思政教育內容的價值,并找準融合的契機,實現兩者之間的有效融合,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自身實際狀況,去明確學習目標,并向著目標不斷的奮斗和努力。一方面,在思政教育理論教學中,除了要注重對各項政策方針的講解,還要將科學發展觀作為教育指導方向,在學科教學中滲透與工匠精神相關的內容,在幫助學生不斷優化知識結構的基礎上,也增強了他們的責任意識。另一方面,在思政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入制造企業進行參觀和實習,并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企業的工作流程,能夠和各個崗位上具備工匠精神的優秀技工進行討論與交流,除了學習他們的精湛技術外,還要學習他們身上具備的刻苦鉆研、努力踏實的品質,只有將現實工作環境和工匠精神聯系在一起,學生才能體會到工匠精神的實質性意識,在環境的熏陶與影響下,充分的意識到工匠精神中所蘊含的深遠價值。
5結束語
上文綜述,工匠精神的培養對職業教育工作高質量發展產生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對于高職院校而言,一定要讓學生充分的意識到工匠精神的培養對于自身未來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意義。一方面,將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培養進行有效的融合,不斷探究與學生成長發展情況發展相符的人才培養模式,并注重構建出工匠精神培養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良好環境,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工匠精神內涵,促使學生以認真專注的態度去面對未來和工作,并在工作崗位上形成刻苦鉆研的敬業精神,為國家制造業的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陽丹.論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J].課程教育研究,2020(52):26-27.
[2]沈鴻.論“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現代職業教育,2020(51):112-113.
[3]楊瑩.工匠精神培養與中職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20(51):32-33.
[4]王奉清.論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今日財富(中國知識產權),2020(12):172-173.
[5]鄧向榮.論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思政課教學的有效融合[J].時代報告,2020(10):128-129.
作者簡介
胡彩霞(1978.05—),女,漢族,湖南婁底人,碩士學歷,單位:廣州華立科技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