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英
◆摘? 要:隨著語文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提出和一線老師的積極參與,充滿創(chuàng)意的教學思路,開放多元的實踐活動,我們的語文課堂可謂是精彩紛呈,鑼鼓喧天。其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四大維度之一。我國古代學者就提倡“學以思為貴”“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在學生學習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思維;思維導圖;語文教學;應用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靈活、直觀的思維工具,在引起學生興趣的同時提高了學習效率。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致力于利用思維導圖,多途徑、全方位地鍛煉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一、預習課文做到“圖在前”
它的目的是以圖理解篇章,使文章脈絡清晰,以幫助讀懂文章。預習要有效果,必然講究方法,以往抄抄寫寫生字詞語、概括文章大意的預習方法早已跟時代脫節(jié),思維導圖能幫助學生整理課文,開啟學習大門。在學習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名著之旅”時,恰逢學生居家線上學習,為了給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框架體系,加強對所學內(nèi)容的整體把握,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我提出繪制思維導圖,把四大名著的作者、年代、主要人物和事件畫出來,后來學生上傳的作業(yè)個性十足,讓人眼前一亮:除了該單元內(nèi)容,還有名著里邊其他人物故事,喜愛的人物性格分析詳細。原來學生在理順課文脈絡的同時,展開了一系列的資料收集,有效鍛煉了其快速閱讀和信息整理能力。由此可見,放手給學生去做,等于放開學生思維,學生思路清晰,學習自然不吃力。
二、閱讀課文做到“圖為輔”
思維導圖利用得好,二年級的學生學得好。我們都知道,在基礎教育階段,語文能力的學習基本遵循著“識字-用詞-造句-成篇”這一學習規(guī)律,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枯燥乏味,學生容易產(chǎn)生厭倦情緒,將思維導圖引進閱讀教學,反其道而行,利用圖文并茂的思維導圖講授課文,用形象思維把學生帶到有意義的語境中,能夠引發(fā)學生對課文篇章的興趣,掌握字音、字形和字義。在教授《田家四季歌》時,我請出了身著不同顏色的四季娃娃,隨著課文的講解,四季娃娃身邊多了可愛的動物、生機勃勃的植物,多了活潑的孩子,還認識了幾個有趣的生字寶寶。學生也會跟著老師一起繪制,小彩筆揮舞下的世界很和諧。在這里,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文字和圖片相結(jié)合的教學形式,能夠輔助學生閱讀課文,做到化靜為動、化繁為簡,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不一樣的感受,幫助學生有效理解漢字的字音、字形、字義,并學會記憶,進而讀懂課文,帶來不一樣的感受,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三、完成習作“圖為綱”
不會寫作文的學生在水深火熱中煎熬,會寫但怕寫不好的學生在十字街頭徘徊,作文與學生來說,絕對是個殺死腦細胞的苦差。很多語文老師會指導學生通過編寫寫作提綱來構思,但未免有點單調(diào)平常,思維導圖用得妙,可以幫助學生理清寫作思路,選擇合適材料,快速、高效地寫出好文章。下面以一個課例加以簡要說明。
作文:介紹自己
這篇習作基本要領就是抓住人物外貌、性格、興趣愛好等特點進行寫作,前后兩點容易介紹,關鍵是學生找不準自己究竟是什么性格而無從下手。
第一步:從經(jīng)典影視中找性格。從學生熟知的《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里辨析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如孫悟空聰明頑皮,豬八戒好吃懶做,魯智深膽大勇敢、粗中有細等,使學生知道性格跟人的舉止行為相關聯(lián)。
第二步:找關鍵詞,尋找“真我”。我從學生生活經(jīng)驗入手,分設“吃、穿、學、情緒”四大板塊,由學生找詞語充實,經(jīng)過一番篩選,尋找適合自己的關鍵詞,避免面面俱到,突出性格特點。
第三步:勾畫思維導圖并修改。有了前面兩個活動的參與,學生對自己有了全新的認識,有了表達和展現(xiàn)的欲望,學生會帶著激動的情緒進行創(chuàng)作,學習主觀能動性增強,進一步激發(fā)了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寫起作文自是靈感如潮涌了。
四、課后作業(yè)“圖為興”
語文學科的課后作業(yè),教師不要僅僅停留在掌握、鞏固知識層面上,而應該站在學生學習能力再提高的角度上去設置,也就是讓課后作業(yè)成為課下學習的助興活動。如學完一個單元,可以利用思維導圖把單元學的內(nèi)容、生字詞、學習方法等描畫出來,每個古詩詞的作者隱藏在作品里的感情不一樣,也可以畫出來,流暢的線條、清晰的內(nèi)容框架、多彩的顏色,讓人賞心悅目。
綜上所述,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鍛煉思維、發(fā)展思維,教師應該打破常規(guī),積極創(chuàng)建和改進思維導圖的應用形式,運用思維導圖優(yōu)化課堂教學,把課堂交給學生,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主動探究,促進小學生語文綜合能力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