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

作為一名中學專職心育教師,近四年的授課過程中,有個現象引起了我的不斷反思:同樣的教學設計,在不同班級的課堂氛圍和教學效果卻大不一樣。
在《多彩的情緒世界》一課上,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好地感知自己的情緒,我播放輕音樂,敘述指導語,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在冥想中回憶和體驗進入初中一個多月以來,有沒有發生引起自己“喜、怒、哀、懼”等情緒的事情,然后睜開眼睛把感想寫在心情卡片上。
A類班級學生在冥想過程中嘻嘻哈哈,出現相互打擾的情況,分享心情卡片時七嘴八舌,需要我不斷提醒和維持課堂秩序。課堂氛圍過于“從心所欲”,有序性較差,很難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B類班級學生能跟隨我的指導語靜靜冥想,但在分享心情卡片時稍顯沉悶,很少有學生愿意主動舉手。課堂氛圍“不逾矩”,但學生不夠活躍,教學效果一般。
C類班級學生在冥想過程中注意力集中,分享心情卡片時樂于參與、積極舉手。課堂氛圍“從心所欲不逾矩”,學生在我的引導下感知、體驗而后有所生成,課堂效果較好。
首先說一說為什么要讓學生“從心所欲”:
1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體驗性。尊重學生在心育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感受,是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享受樂趣、盡情表達、獲得體驗感的一大前提。
2學生能做到“從心所欲”,可以幫助心育教師關切學生的真實感受,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更好地站在學生的角度展開心育工作。
但與此同時,心育課作為中學課程體系中的一門常規課程,也要保證課堂基本秩序,需要學生“不逾矩”。
因而,如何實現中學心育課堂中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值得每位心育教師不斷深思和反復實踐。
心育課教學形式多樣化,易引起學生的認知誤區,認為心育課是游戲放松課。
心育課教學內容源于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易引起學生共鳴,激發其表達的欲望,一旦暢所欲言就容易變成交頭接耳、吵吵鬧鬧的討論會。
心育課沒有考試壓力,課堂回答問題也沒對錯之分,著重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表達以及感悟生成。這就容易導致學生不重視心育課,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如課上寫學科作業,不參與不表達,或是過于放松和活躍,擾亂課堂秩序,甚至是睡覺。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其自我意識高漲、自我評價偏高,過分關注自我的感受,所以在同學回答問題時往往不能尊重他人,過于從心所欲地加以評判,過度地強調自己的觀點,不能做一個良好的傾聽者。
中學生情緒具有反差性和封閉性,習慣隱藏自己的真實情緒,不愿在公開場合或是不信任的環境下表露內心的真實想法,表現為在課堂上雖不逾矩但沉默寡言。
中學生普遍存在反抗心理,主要表現為對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識和行為傾向,所以容易對心理健康教育產生抗拒。
矛盾之處在于教師既要保證課堂的基本秩序,也要尊重每個孩子的天性,與學生共情,讓學生感知到其和藹可親、善解人意,建立起彼此平等、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的師生關系,這樣學生才愿意開放和表達自己。這就會導致一些調皮搗蛋的學生形成刻板印象,認為心育老師不會生氣、不會批評學生,便在課堂上過于“從心所欲”。
在第一次心理課上,心育教師可以和學生一同商定課堂規則及相應的獎懲措施,從而逐步建立和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
獎勵方式多種多樣,言語獎勵和物質獎勵皆可。懲罰方式一定要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實施,如在課堂上插嘴一次就罰一節心育課不能參與分享討論,只能全程傾聽其他同學分享敘述,最好不要把學生轟出課堂。
也可設計專門的課程訓練,或者設置一些小考試,幫助學生認識到尊重、傾聽、遵守秩序、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也讓學生更加重視心育課的存在。
通過和班主任建立密切聯系,進行有效溝通和合作,來了解各班同學的差異和特點,以及不同階段各班學生的困惑和需求。在充分了解不同班級學生差異和需求的基礎上,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設計要“因班而異”。下面我將列舉課例具體說說:
了解不同班級每一階段的最大需求,是選擇適宜教學內容的重要方向。以某次月考為例,經和班主任溝通、個別學生來訪等多種方式,得知A班較多學生成績下滑,心情失落,喪失自信,我便選擇了《勇敢應對挫折》作為教學內容。而B班很多學生因為考試成績和家長發生了一系列沖突,家庭關系緊張,我便選擇了《沖突帶來成長》。
針對不同類型的班級,應用同樣的教學內容時教學設計要因班而異。以《異性交往有分寸》為例,經課前對各班異性交往的情況做初步調查,發現大致分為兩種類型:A類班級大多數學生與異性交往程度較深,B類班級大多數學生與異性交往程度較淺。
因而我設計了不同的導入方式,A類班級我采用視頻導入以便學生靜下心來,為接下來的體驗感悟做鋪墊,整個教學設計以“引導”為主要目標。
B類班級我采用了“面對面聽指令做動作”的游戲導入,幫助學生感知與異性同學相處的不同,整個教學設計以“普及和預防”為主要目標。
總而言之,作為心育教師,要想實現中學心育課堂中的“從心所欲不逾矩”,一方面,要扎根于課堂,豐富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只有當授課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實現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在課堂上駕輕就熟。
另一方面,要通過和班主任建立密切聯系,進行有效溝通,以深入研究不同班級、不同學生的差異和特點以及每個階段的困惑和需求,課前做好充分準備,才可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