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鳳平

由美國著名導演肯尼斯·羅納根執導的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部創傷心理主題電影。該影片講述了李·錢德勒因為自己的失誤導致三個親生兒女葬身火海,和妻子離婚,從此一蹶不振的故事。圍繞李,該影片描述了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具體表現及走出該障礙的希望。那么,什么是創傷后應激障礙?它又有哪些表現呢?
影片伊始,就用大量的鏡頭,為我們刻畫了李怪異的行為舉止:在波士頓無休止地做著各種雜活,卻面無表情、精神恍惚;待人極其冷漠,甚至面對女雇主的性誘惑,也能夠做到無動于衷;暴躁易怒,一言不合就飆臟話甚至大打出手;回到家,又癱軟在沙發上……總之,李給人以很“喪”的感覺。在天寒地凍、大雪紛飛的波士頓,李就像一只野狗,丟了魂,四處游蕩。其實,李所經歷的正是“創傷后應激障礙”。
何謂“創傷后應激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是指個體經歷或目睹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重大災難,如死亡、性侵犯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等,導致個體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核心癥狀包括:創傷性再體驗、回避和麻木、警覺性增高、認知和心境方面的負性改變。其中,回避和麻木,也即“隔離”,指患者長期極力回避與創傷經歷有關的情境,逃避與創傷性事件有關的地點或人或事,拒絕參加相關活動,更有甚者,會出現選擇性遺忘—不能回憶起創傷相關的事件細節。
李的行為表現正是隔離。為什么他會出現隔離呢?因為他自己的疏忽,導致三個子女葬身火海,他感到非常悲傷,甚至在警察局被詢問后,悲傷得要奪過警官的手槍想自殺。而隔離是用來防御悲傷的,作為一種防御機制,它會把所有的情緒隔離,既體會不到悲傷,也體會不到快樂和希望,而向外呈現出的是一副冷漠的面孔,摒棄一切與他人的聯結,讓人感到非常“喪”和頹廢。那么,李是如何患上“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呢?
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一般可分為直接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生理因素。直接因素主要指個體所經歷或目睹的創傷性事件,如戰爭、地震、嚴重災害、性侵犯、搶劫等。家庭因素是指與性格有一定缺陷(如自卑、敏感等)的患者有關的成長環境因素,如離異家庭、單親家庭、暴力家庭等。社會因素是指社會地位、制度公平性等與創傷后應激障礙形成有關的因素。生理因素是指與創傷后應激障礙有關的生物學方面的因素,如遺傳因素、神經內分泌因素、神經生化因素等。其中,創傷性事件是最為重要的因素,是PTSD發病的基本條件,具有極大的不可預期性和不可控性。
那么,李是如何患上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呢?原來,李也曾擁有一段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彼時,李和妻子以及三個可愛的孩子住在美國海邊的曼徹斯特,過著愜意的日子,溫馨而美好。可是,一場意外終結了這段美好的時光。那天晚上,由于李的無心過失,房間失火,導致三個孩子在火海中喪生。站在廢墟前,看著三個孩子的尸體被抱出來,李被徹底擊潰了,他一言不發、表情呆滯,無法接受這不幸的事實。最終,憤怒傷心的妻子選擇離開,而萬念俱滅的李,獨自去了波士頓,也就出現了影片開頭的情境。
因此,李的種種怪異、不可理喻的行為,實際上是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癥狀表現,而他之所以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與其過失導致經歷創傷性事件有關。那么,李能否走出創傷后應激障礙呢?
李出現了創傷后應激障礙,生活頹廢,表現得很“喪”,其實是在用隔離來防御內心的悲傷、痛苦。隔離對個體而言,固然有好處,否則,李很可能會再次出現在警局的一幕:趁著警察不注意,奪過警官的手槍要自殺。但是,隔離也有壞處,那就是個體體驗不到快樂、希望和意義感,導致難以走出創傷后應激障礙。那么,李能走出這一障礙嗎?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在影片中看到了希望。
李的哥哥因為突發心臟病而去世,把兒子帕特里克交給李,讓李成為帕特里克的監護人,撫養其長大成人。哥哥為什么會這樣做呢?其實,哥哥知道李萎靡不振、消極頹廢地生活。因此,哥哥希望李成為其侄子的監護人,讓李肩負著責任,這是哥哥給弟弟一個好好活下去的理由。當得知哥哥把帕特里克托付給他時,李明顯流露出很驚訝的表情,在李千瘡百孔的世界里,對侄子的那份愛,或許是其所剩無幾的意義。當李帶著侄子出海,看著侄子和他的女友在船舵前嬉戲,第一次露出了微笑。

其實,李還有一個可以學習的對象,那就是他的侄子帕特里克。父親去世后的一天,帕特里克回到家,看見冰凍的雞肉掉在地上。那一刻,他崩潰并大哭。當個體遭遇創傷性事件后,能哭出來,對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特別有好處。除此之外,帕特里克永遠都是向前看:在其父親去世后,他參加了一個樂隊,還是高中冰球隊的明星球員,迫不及待嘗試新的人生體驗。相信李和這樣一位至親相伴,也一定會受到感染或某種啟示,慢慢走出創傷后應激障礙。
總之,當個體正在遭遇創傷后應激障礙,不妨將壓抑已久的負性情緒宣泄出來,不斷嘗試新的人生體驗,去發現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