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摘? 要:伴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每天都會產生大量富有教育意義的資訊。因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所以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列為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巧妙搭載時事資源這班快車有效提升學生人文情懷成了關鍵問題。時事資源的大量生成,正是鮮活的教育資源,使用采集、整合、多元運用、及時評價這一系列手段,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樹立,培育人文情懷。
◆關鍵詞:巧借;時事資源;人文情懷
一、山重水復疑無路——時事資源映眼簾
伴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我們進入了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會產生大量富有教育意義的資訊。然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仍采用課本上過時的資料進行教育,生搬硬扯過時的、脫離時代的內容,這無異于“空對空”。最后呈現的結果是教育效果的打折,甚至無效。
以上是語文教學過程中,教育資源少的“控訴”與真實寫照。那么,情況真的如老師們所說的那般無奈嗎?其實不然,時事就是重要的教育資源。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把語文學科的性質定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無疑是對語文學科的教學提出了要求:育人,立人。《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制定的語文課程的總目標中,提到“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要求教師制定的語文課程學習目標中,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是重要目標之一。
二、累積跬步致千里——引入時事意義大
(一)研究的目標
借時事資源培養人文情懷的研究旨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策劃能力。而基于這些能力的形成,附帶的則是更為重要的人文情懷的建構,潛移默化間激發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讓學生學會尊重人,擁有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情感,熏陶藝術修養。
在這樣系列化的進程中同時鍛煉學生的基本能力,在課前五分鐘演講、習作、辯論活動,資料拓展多元形式的助力下,不至于為了任務而研究,也不會讓它流于形式,而是借助于時事資源的價值來更好地協調基本能力與人文情懷的共同提升。
(二)研究的意義
正是因為這些有利的經驗和理論,以及新形勢下小學生人文情懷缺失的緊迫性,要求學校創新原有國家課程,利用好時事素材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培養具有明辨是非、思維活躍、積極有為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學校以此謀求素質教育的辦學特色,建設一支具有較強的創造能力的有特色的師資隊伍,提升辦學軟實力和社會競爭力。
要想扭轉教育資源少的難題,首先要主動借助現代傳媒系統獲取更多的時事。現代傳媒的發展給我們提供了教育學生的無限資源,那就是利用視頻資源、報刊資源、網頁資源來提取時事素材作用于學生,尤其是要針對性選取資源作用于學生人文情懷缺失的幾個重要板塊,激發學生的人文情懷,助力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時也為學校解決教育困惑提供合理渠道。
三、為有源頭活水來——“采、整、用、評”四步走
(一)策略一:慧眼采集素材——有米之炊
對于學生來說,世界萬物都是學習的資源。對于教師而言缺乏的不是教育資源,缺少的是發現資源的慧眼。長期以來,農村學生往往會抱怨自身所處的環境不好,沒有足夠的閱歷。農村教師也會抱怨教育資源少。從一定程度上說這是一個客觀事實。但就今天而言,這樣的抱怨并無實際意義。因為現代傳媒的發達,農村的孩子也能通過網絡瞬間知曉天下大事。這也為農村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巨大的教育資源寶庫,為培養學生具有國際視野、人文情懷的目標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可以說,這是源頭活水。
1.巧借時事資源——前期布局
時事素材的獲取必須注意時效性,盡量貼合鮮活性原則。因此我們要善于挖掘身邊的媒體資源,通過高效的采集方式,攫取最適合學生學習的熱點素材。在這一過程的操作上,筆者采用教師主導、家長為輔的方式來獲取時事素材。
巧借合力帶來的好處不光是教育資源的擴充,更多的是來自于潛移默化間對孩子的影響,搜集的過程,孩子們看在眼里,對他們來說這也是學習的過程。
2.處理編排時事——后期整合
當教師搜集好相關資源后,往往會發現資源的長短不一,在具體運用時還不足以好好呈現,或者說呈現方式有難度。考慮到這些實際情況,筆者進行了中期整合的實施。中期整合也就是說利用軟件進行編輯處理搜集而來的時事資源。
(二)策略二:多元運用時事——培養情懷
有了時事素材,剩下的便是核心措施的操作——即如何巧借這些時事資源激發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
1.多元形式解讀時事——激發情懷
在處理時事資源的基礎上,每天一節語文課前五分鐘,安排學生進行時事熱點事件的解讀。首先請學生進行文本的朗讀,或是利用多媒體播放時事,將近期的時事熱點通過聲音、圖像傳遞給每一位同學。根據學生理解程度不一的現狀,同樣又關乎有效激發學生人文情懷這一核心目標,因此筆者采取演講、習作、辯論等多元路徑來試著激發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
2.反饋交流評價——提升情懷
學生在經歷系列活動后,在社會時事熱點的關注學習中已經有了人文情懷的熏陶。為了進一步鞏固這種情懷的形成,奠定良好的人文情懷基調,制定了相應的評價制度。
四、吹盡狂沙始到金——時事資源創佳績
通過這樣的實踐操作,旨在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策劃能力。而基于這些能力的形成,附帶的則是更為重要的人文情懷的建構,潛移默化間激發培育了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學會尊重人,擁有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情感,熏陶藝術修養。相信在時事資源的助推下,我們的學生一定可以從中熏陶、感受、觸及靈魂的生長。
參考文獻
[1]張睿元.對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解.西南大學育才學院陶行知研究會/簡訊,2016(06).
[2]胡治國.有效運用時政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都市家教月刊,2016(13).
[3]胡江.時政新聞應體現人文關懷.中國地市報人,2004(06).
[4]陳淑慧.高中語文教育與媒介素養教育的整合研究.浙江師范大學,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