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鋒
教學反思是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它貫穿于整個教學生涯,而不是某一階段的特殊任務、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數學來源于生活,充滿著整個生活,對生活中有很大的情趣——讓數學生活化。
漫長的寒假已過,即將開學,我精心備了一節課是關于二年級二單元《平均分》。
關于上學期乘法口訣同學們完全掌握,本學期開始學除法,對平均分必須要求學生準確理解,牢固掌握,靈話運用,能更好地過渡與銜接。
上課時,我興致勃勃地試教,教學氛圍非常濃厚,只是到了課堂中間時,一個學生提問跑出了我預設軌道。開始我讓學生把6顆糖平均分成3份,分一分,在白板上圈一圈有幾種不同分法,學生不會有什么問題,我預設很多方法把每份分得同樣多,推出平均分,讓學生互問互答,進入互評環節;再出示18個桔子平均分成6份,同學們認真地1個,2個地分放在六個盤子里正好分完。不料有個同學站來提問: “19個桔子怎樣平均分呢?”而另一個同學搶答道:“不管怎樣分都還剩下一個。”同時有一位名叫王和榮同學舉手回答說:“可以把剩下的那個切成小塊等份分,因為我爸替我和弟弟分蘋果時,平均分完整個數后,把剩下的切成小塊分成一樣。”當時上課我沒有深思熟慮,沒有多想想,只是忽略一筆帶過說:“那不是整個整個地平均分。”同時請同學上臺解答不斷回到我預設“正確軌道”上來,如愿以償地按照我的教學設計方案來完成。
可是,這節課雖然已過,但卻讓我久久不能平靜、反復回想著這個教學環節,反復研讀著教材及相關的教學資料,回味想象中尋找著更好的教學方案,我應該更好地利用這個課堂自發生成的教學資源梳理更好的教學過程。同時讓學生去思考新的問題:“我們來單獨觀察把19個蘋果看看如何分呢?”你能找出“平均分的關系嗎?借此引導學生不斷交流,思辯中感悟“平均分的深層含義:
(1)1個1個地分,正好平均分成19份,每份1個(整數)。
(2)2個2個地分,平均分成9份,每份2個,再加九分之一個(即每份2個加1小塊)(整數十分數)。
(3)3個3個地分,平均分成6份,每份3個,再加上六分之一個(即每份3個加1小塊) (整數十分數)。
.......
只要建立一個整體數量與部分,即整數與分數或整數與小數的關系,那對低年級的同學來說,怎樣確定標準數量關系呢?讓學生感受分得的份數與每份的數量的變化規律,分得的份數越多,每份的數量越少;但分得每份可以是整數,可以是整數加分數,也可以是整數加小數。同時不管怎樣分?分成幾份?只要真正體會領悟每份分得數量完全相同,就足以說明同學們對“平均分”真正弄懂,徹底掌握了。這樣一來,我們的教學雖然跳出了原來的設計,但一定會收獲不一樣的精彩。
懷揣著這份與“精彩”擦肩而過的遺憾,我深切地感悟到:只有在課前下足功夫,吃透教材,將知識點的脈絡和重難點、關鍵點了然于心,才能敏銳地發現和捕捉到隨時產生的、預想之外的寶貴教學資源,才能成就真正“精彩教學” 、“精彩課堂”。
一曲終罷,余音裊裊,我深深的感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中的細節要進行思索,善于捕捉學生亮點或閃光點,充發利用學生自化生成的教育資源,不管來自于客觀因素,還是來自于主觀因素,應盡量從主觀的角度去探尋對應的策略。如果一時無對策可尋,可做個生活有心人,從擁有實踐經驗多方面去尋求、探究,也可以與同事之間的研討,尋求解決的方法,不斷促進自身專業的成長和發展。①靈活設計教學。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課堂教學中,既要考慮如何在傳授課本知識的同時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讓學生保持著對數學知識合理質疑的態度,又要考慮怎樣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數學知識的不確定性的自化生成的教育資源,充分發揮數學知識的本質。在引導學生領悟不確定性的自化生成教育資源同時且不擾亂學生的正常邏輯思維,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足夠的教育理論和專業的數學素養,充分把握教學過程的設計,在自化生成教育資源知識教授的過程中滲入確定性的教學思維。②培養學生想象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當今素質教育中的教育理念。想象力的發揮可以充分地打開多元思維能力,使學生發現數學學習中更多樂趣與驚喜。而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質疑也需要學生具有著一定的想象力,這就需要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同時引導學生自覺領悟到完整的知識內容,讓學生充分理解吸收,發揮出想象力、創造力,在課堂教學中收到弦外之音的效果,在享受愉悅之時,體會到一種愉悅感和成就感。
葉瀾教授說過:“課堂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這句話告訴我們:課堂上的“生成性資源”是隨時產生,不在教師預想之內的教學資源,它在課堂上轉瞬即逝,但它能夠反映出學生的真實狀態,同時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捕捉和有效地利用“生成性資源”不一定非要按照原有的教案設計按步就班地進行,否則我們會失去許多課堂上真正的精彩,并為此留下深深的遺憾。懷著這份“精彩”的一幕,深深地省悟,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在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親近數學主動探尋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進而調動學生敢于質疑,自主探究的激情,那才是最精彩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