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方明
信息時代的來臨給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帶來了新的變化,教育領域中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促進了教育事業智能化發展,有效培養了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之下,很多教師開始將日常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有機整合,探索更具趣味性的高效課堂。基于此,本文主要以農村高年級小學數學教學為研究對象,深入探究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策略。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學習過程中的興趣往往是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小學教師需要準確把握該年齡段學生的性格和年齡發展特點,創新教學策略,營造更加高效的課堂。新時代發展歷程中,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被廣泛應用,各種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整合形式讓小學數學課堂更加富有活力和趣味性。本文的研究旨在進一步探索農村高年級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的高效率整合策略,希望能夠進一步推動農村高年級小學數學的全面化發展。
一、農村高年級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重要意義
(一)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在農村高年級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之中,教師可以運用當前較為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整合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素材和教學案例,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更強的熟悉感,更加方便學生深入了解教學內容,增強數學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全面提高教學效果。特別是在農村的小學中,小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素材都能夠成為小學數學教師授課的主要素材,教師可以將此類素材進行信息技術的整合性加工,并在課堂中向學生展示,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逐一進行解答,進一步激發學生對于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濃厚興趣,讓他們學會從日常生活出發,思考數學的實際價值。
(二)小學數學教學趣味化
小學階段的學生性格特點更加活躍,對事物充滿強烈的好奇心,更加傾向于感知新穎活潑的事物。但是,相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高年級的小學生已經對事物有了基本的認知和了解,他們能夠逐漸將注意力集中在教學課堂之中。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好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優勢,在課堂之中強化信息技術的整合,營造更加富有趣味性的小學數學課堂。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信息設備播放學生喜歡的漫畫、視頻、圖片,或引導學生參與趣味數學游戲等等,在游戲和活動中融入數學教學的知識點與內容,讓學生逐漸提高對數學知識的探索力、感知力,增強小學數學教學效果。
二、農村高年級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策略
(一)全面實現農村高年級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
1.充分運用電子導學教學形式
農村高年級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上,教師要充分運用電子導學的教學形式和各類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課堂導入,引導學生共同開展探究合作式學習。在課堂開始之前,教師可以運用當前先進的信息技術,融合教學內容和主要知識點,創新制作電子導學教案,在課堂之上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融入小學數學課堂中。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的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確定位置》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設備制作動態圖片或拍攝小視頻,以展示不同位置同學的座位情況,讓學生觀察座位變動之后列數和行數的變化,這樣的方式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集中思維,產生學習興趣。
2.運用幾何畫板講授數形結合
幾何畫板是一項較為新型的信息教學軟件,主要通過作圖或動畫的形式進行教學輔助,教師可以在課堂之中運用幾何畫板展現點、線、面和圖形之間的具體聯系,讓學生逐漸了解數形結合的思想和價值,引導學生形成較為立體化的數學思維。因此,在農村小學高年級教學課堂中,教師在講授幾何類型的知識點時,可以運用幾何畫板進行圖形的繪制,并標注好已知條件,通過動態圖形和數形結合,讓學生更加準確地了解題目的突破點,簡化學生理解幾何圖形的流程,增強學生數形結合的能力與水平。
3.設計微課解析教學重點、難點
除了小學數學教學日常活動開展以外,教師也可以設計多種形式的微課,有針對性地解析小學高年級數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廣泛應用不同類型的信息技術,逐漸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了解數學知識核心內容,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障礙,進一步打造高效率的小學數學課堂。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課本中的重點、難點單獨提取,并將其制作成微課,讓學生能夠隨時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和訓練,實現復習舊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學習新的知識,不斷激發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促進知識融會貫通。
4.結合思維導圖強化數學知識掌握
在很多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在課后并不重視知識點的復習,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進一步引導學生總結和串聯新舊知識點。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充分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新舊知識點的連通性,全面幫助和引導學生形成系統化的數學知識結構體系,為學生課后復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基于此,農村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在每一章節的課程結束之后,可以集中一節課帶領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將章節中涉及到的知識點和主要內容、重點、難點進行再次的匯總和歸納,幫助學生實現新舊知識間的融合和應用。
(二)以信息技術整合激發農村高年級學生興趣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前提和背景之下,廣大農村地區的小學數學教師也要進一步實現信息技術的整合式發展,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不斷豐富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以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實現學生興趣的激發,進一步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教師在進行教學準備時,可以運用信息技術,以視頻、音樂、動畫等多種形式融合教學內容,并將其用更加生動形象的形式表現出來,將抽象化的數學知識點化成學生能夠廣泛接受和了解的形象,增加學生對小學高年級數學的接受程度和探索欲望。
如在蘇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多邊形面積的計算》一課中,教師可以在課前提前準備好七巧板的相關視頻,如七巧板拼圖、七巧板動態圖像等等,并要求學生在課前準備好一副七巧板或自己直接制作七巧板。在課程進行過程中就可以在播放視頻之后,讓學生自行運用七巧板拼湊圖形,教師則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讓學生思考自己在拼圖形的過程中,“七巧板發生了什么變化?又有什么沒有發生變化?圖形變動之后的七巧板面積如何計算?”等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提出可以分別測量每個小圖形的面積,再將其進行相加,而有的學生則說將七巧板變化后的圖形重新拼湊為原來的方形,再直接計算方形面積。學生會通過積極的思考,探索何種面積計算方法更加簡單,而教師則真正實現了用信息技術手段吸引學生興趣和注意力的目的。
(三)在信息技術影響下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在小學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所要承擔的任務不僅是課堂的組織者、知識的傳授者,更要成為學生成長的助力者。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中要充分強調情感認知的重要性,有些農村小學的學生內心存在自卑心理,因為自身成績或學習表現略為遜色,而不敢參與到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中,致使其在課堂中表現更加消極。小學數學教師教學中注意力是有限的,無法全方位覆蓋到所有的學生,只能優先巡視一小部分學生,如上課積極舉手發言,跟隨教師思路的學生,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難以實現師生之間的交流,打造更加高效的數學課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將信息技術應用在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中,能夠真正實現因材施教的目的。
如在蘇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和除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給布置課堂作業,期間教師要充分考量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特點進行分層布置課堂作業。針對學習基礎較好、課堂表現優異的學生要強化其知識延伸性和鞏固性,反之針對學習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就要更加強調乘除法知識的基礎性掌握。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解答,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更多的幫助,讓學生自發融入到課堂之中,及時收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并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問題。
(四)通過信息技術強化學生的數學知識儲備
對于農村小學生而言,他們在教師布置個性化作業之后一般很難獨立完成,因此,教師可以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強化學生的數學課堂練習。數學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讓學生自主、獨立完成數學練習,并運用信息技術增加練習的基礎和數量。小學數學需要學生多學多練,不斷強化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所以數學練習對于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至關重要。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數學知識,并最快地獲得反饋。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不斷整合新型教學資源,從課本之外搜集經典的練習題,幫助學生更好補充數學原理知識,不斷增強學生在小學數學中的知識儲備量。同時教師也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收集更多的數學趣味故事、典故、歷史等等,幫助學生拓展數學領域的認識和知識面,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
在當前新時代的背景之下,實現信息技術與農村高年級小學數學的有機整合意義重大,不僅需要教師全面提高自身的認識,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更要運用好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教學方法創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因材施教,不斷強化學生數學知識儲備,真正讓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