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賢平
全新一輪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對高中生物教學也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高中生物作為高中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以豐富學生生物知識、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要目標。但傳統理念指導下的高中生物教學,忽視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進而導致教學效果低下。立足新課改的教學背景,高中生物教師只有積極創新教學模式,才能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助力高中生物教學質量的提升。在生物教學的改革發展中,對于情境法的應用十分普遍,教師要基于教學內容、學生學情構建符合學生認知的生物情境,以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對生物產生好感,并逐漸愛上生物這門學科。因此,利用情境法開展生物教學勢在必行。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利用情境教學法開展教學的觀念,以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完成基礎知識的汲取,并最終提升自身的能力,為他們日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情境教學法的實際意義
所謂“情境教學法”,即教師有計劃地創設能夠引發學生思考的生動場景,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并對學生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在現代化教學理念的發展下,生物課程是師生共同探討的一個過程,正是這種全新教學理念的發展引發了生物教學的創新和改革。而情境教學法則是教師在深入解讀新課改教學理念基礎上開展的教學實踐。利用情境教學法開展生物教學的意義主要有如下幾點:一是激發學生生物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利用生物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構建生物情境可以喚醒學生探索問題的熱情,對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有很大的作用。二是提升學生理論知識應用實踐的能力,教師基于生物知識,構建生活、問題等情境,可以將知識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并提升學生利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二、基于情境教學法開展生物教學的現狀及原則
1.教學現狀
利用情境教學法開展生物教學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是依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具體如下:一是教師受到陳舊理念的影響,沒有領會到情境教學法的本質,進而弱化了情境教學效果。二是情境設置脫離了生物教學內容,進而降低了生物教學效果。三是忽視了生物實驗情境的構建,忽視了學生主體性作用的發揮,進而導致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依然停留在表層。實驗是情境法的一種方式,對提升學生知識應用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但部分教師卻忽視了實驗教學,進而沒有將情景教學法的功能發揮到實處。
2.教學原則
情境教學法在高中生物教學的應用,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將情境教學法的效果發揮到最大。第一,尊重學生學習主體性地位的原則。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情境教學活動的開展要以高中生為基礎,從學生學情、學習認知情況設計情境,以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進行探究,以從根本上提升高中生物教學質量和效率。第二,遵循民主主導的原則。在傳統的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過分強調自己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而導致課堂溝通效果低下,進而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情境教學法支持下的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堅持民主主導原則,在發揮自身作用的同時,為學生留住自主探究的空間,以從根本上提升高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情境教學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基于情境法開展生物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還能改變傳統的生物教學現狀,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積極的態度進入到生物知識學習中來,并有效提升高中生物教學質量。基于此,文章從如下幾個方面論述了情境法在高中生物教學的應用:
1.構建問題情境,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是學生學習生物的重要過程,同時也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一環,對提升學生探究能力、認知能力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設計具有思考性、啟發性的問題,以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比如,在教學《細胞的生命歷程》這節內容的時候,因為對象是高一新生,所以激發興趣是他們保持學習動力的基礎。教師通過設置問題情境開展教學,首先引導學生回憶有絲分裂的意義,并提出問題:有絲分裂后產生的兩個細胞應該在形態上是相同的,但事實上呢?接著教師利用反向思維法提出問題:如若組成多細胞生物,哪些細胞形態結構功能都是一樣的?會出現什么現象?并通過搶答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經過學生的分析和思考,他們歸納出了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如若有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以及生理上發揮穩定性的差異,被稱為細胞分化。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計具有思考性的問題群,以促進學生理性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歸納和概括能力,并實現學生由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的發展。
2.構建生活情境,深化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只有將知識置于生活情境中,才能為學生構建自由探究的空間,才能讓他們得到真正的教育,才能提升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以生活為依托構建教學情境,在幫助學生汲取更多生物知識的同時,讓他們真切感受到生物學習的價值,進而深化他們對新知識的理解。因此,教師要以生活為背景,將生物知識和生活現象結合起來。比如,在教學《人與環境》這節課的過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大家展現了當前的農村環境、城市社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問題:你能列舉出家居環境主要污染物的來源嗎?由于問題契合高中生的現實生活,他們很快想到了農藥、甲醛、氨氣、添加劑等。接著,教師提問:那應該采取何種措施來解決呢?學生想到了控制農藥用量、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這樣不僅可以實現資源利用率的最大化,還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以生活為背景構建生物課堂,可以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進入到學習中來,并逐步理解人與環境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在這樣的教學中,實現了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提升,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構建媒體情境,強化學生的生物學習體驗
構建媒體情境對師生發展均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其主要表現在,媒體情境構建可以將抽象的知識以形象化的形式展現出來,而教師可以以信息技術為教學手段為學生切換抽象知識和真實情境,并最終提升高中生物教學質量。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在堅持“生本”理念的基礎上,巧用多媒體開展生物教學,并善用類比、Flash動畫建立具體的生物模型,以便在學生腦海中形成表象,最終實現強化學生生物學習體驗的目的。比如,在教學《DNA是主要遺傳物質》這節內容的時候,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兩只狗的品種,然后引出“遺傳”的概念,接著引導學生回憶性狀遺傳實質是遺傳物質通過染色體傳遞,讓學生回答遺傳物質應該具備哪些特點?蛋白質和DNA,哪一種才是遺傳物質?接著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科學家對遺傳物質的認知過程,讓學生對“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概念有深入的理解。利用多媒體開展生物教學,不但可以實現靜態知識的動態化展現,而且能讓學生了解知識產生背后的探究歷程。
4.構建懸念情境,拓寬學生的知識范圍
懸念具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尤其是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巧設懸念則可以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實現枯燥知識的趣味化學習。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設置懸念情境,在學生腦海埋下導索線,進而促進學生的深入探究,并最終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在教學《染色體變異》這節內容的時候,學生就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提出了許多的問題:無籽西瓜是如何形成的?為什么會出現貓叫綜合征患兒?還有在學習“生殖與發育”這節內容的時候,大家也提出了很多的問題:異卵雙胞胎是怎么產生的?為什么有人對花粉過敏?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不僅調動起了學生探究的欲望,而且學生為了解決心中的困惑會主動的學習知識,拓寬自身的認知范圍。
5.創設探究性情境,深化學生對生物規律的理解
探究性是新課改倡導的一大教學方式。因此,教師在開展生物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探究性情境的構建,以強化學生自學意識,讓他們主動進入到生物探究活動中來,并在自主探究中達到理解知識的目的。比如,在“探究植物生長素”這一內容的時候,教師要在全面把握教學內容、學生學情的基礎上,設置探究主題“玉米芽實驗”,讓學生觀察、分析在不同環境下玉米芽鞘的生長特點。然后將觀察發現記錄下來,在課堂中和大家交流。這一過程的開展,讓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同時通過學生的動手探究,讓他們對生物生長規律有了深入的理解。通過探究生物情境的構建,提升了學生的探究欲望,深化了學生對生物規律的理解,促進了他們人文內涵的發展。
6.創設科學化情境,突顯生物學習價值
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想提升情境教學法的教學效果,就必須體現生物本學科的特征,在構建實際情境的過程中,從生物教學內容、生物教學目標出發。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中,要加強生物知識和學生以往經驗的聯系,以拉進生物知識和學生的距離,并實現學生從淺層學習到深度學習的轉變,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生物課堂中去,讓他們認識到生物學習的重要性。比如,在教學《基因工程》這節知識的時候,教師便可以為學生構建轉基因大豆油、轉基因番茄、轉基因大米的教學情境,以調動起學生探究生物知識的欲望,讓學生主動思考“什么是轉基因?食用轉基因食品安全嗎?”等問題,以突顯生物學習的價值。
立足于促進學生生物素養發展的教學目的,教師要善用情境法構建生物課堂,以喚醒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并促進他們生物學習能力的提升。上述提到的幾種情景教學法并非完全分開的,而要在綜合學生和教材基礎上的靈活應用。情境本身雖不是學習內容,但卻可以為學生構建出探索問題的空間。高中生物教師只有不斷革新理念,巧用與時代發展相契合的資源,才能為學生構建出良好的生態課堂。
綜上所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深入解讀新課改理念,從教學內容、學生學情出發,構建不同的教學情境,以引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索,并最終提升高中生物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