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明
素質教育對學生的培養計劃進行了新的調整,數學的課堂教學觀念和方法發生了細微的變化。小學階段學生的邏輯思維水平仍處于發展初期,教師應利用學生的特點來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有效地將教學內容轉換為簡單而規范的語言文字,將新的知識與學生的認知系統適當地結合起來,并認真落實到每一個細微的教學過程中,才能夠在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一、小學數學思維培養概論
1.定義
小學課堂數學思維教學的實質是數據和結構,包括觀察、實驗、同類比較、梳理、總結、邏輯分析、陳述自己的見解和其他相關的知識內容。小學課程中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培養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并使學生具備數字形象化的能力,通過對知識的學習以確保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2.目的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完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有必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數學課上有很多復雜的知識點,理解好了這些知識點,將會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如果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可以快速提高學生的數學考試成績和邏輯思維能力。
二、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問題
1.部分內容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課程的部分內容仍未過多考慮學生的大腦發育和認知結構,所涉及的知識點過于抽象和復雜,尤其是跳躍式的學習內容阻礙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長期以來,學生的思維跟不上教師教授的節奏,他們也無法理解課堂教學中教師教授的內容,逐漸對數學內容失去興趣,感到無聊。因此,教師必須確保自己深入、努力地學習教學內容。如果學生有問題而沒有及時得到解決,無疑會影響后續數學課的效率,而復雜的內容會加劇學生的迷茫和困惑感。
2.復雜的內容加深了學生思維的難度
數學教學并沒有根據學生年齡發展的特點,主要是通過知識的潛在聯系進行相應的排序。在數學教學課堂中,如果教師未能整合新舊知識,仍然采用機械方式進行課堂教學,這將使學生長期處于分散的學習狀態,更不用說對知識的深入學習和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不是在朝夕之間進行的,而是一點一點地不斷積累的。因此,教師應該強化梳理每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從而使課程內容形成一個知識網絡鏈,這能夠明顯地提高學習的質量。
3.課堂教學語言表達晦澀難懂
數學思維方法普遍生澀且難以理解,如果學習基礎過于薄弱,那么學習成績通常會呈現下降的趨勢。在邏輯基礎上,教師要盡量使用簡單的語言來描述新知識,以便學生能夠盡快理解其表達的中心思想。例如,如果教學只是簡單的基于教科書的概念進行講授,大多數學生并沒有真正掌握其含義,而僅依靠死記硬背完成常規考查。因此,教師不僅需要考查學生是否已經記住了基本的公式,還可以根據實際例子或活動進行練習,使學生真正了解公式計算的含義。
三、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1.有效整合教學內容,發展學生個性化思維
對于教材內容中出現的跳躍式知識,教師必須能夠觀察并指明存在的問題。做好知識的有效銜接,避免學生出現抵制數學課堂的心態。因此,教師在準備教案時應事先整理出書本內容的知識結構。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發展的規律和思維特點,應盡可能以簡單明了的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師應有針對性地拓寬和擴大課堂里的知識,使學生能夠深刻地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關系。此外,教師應選擇貼近生活的教學素材,將生澀的知識轉化為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內容,以便積極探索數學的領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邏輯思維。
2.根據學生的邏輯思維特點,構建適合學生的學習模式
具體分析方案的設計和課堂教學的編排,在章節目錄內容的學習當中,學生容易接受各種新鮮的知識,邏輯思維能力水平能得到迅速提升。當學生接觸到跳躍性強的大部分內容時,很容易會出現丟了西瓜撿芝麻的現象。為了更好地強化新舊數學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系,教師應向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和具體引導,使學生能夠獨立地建立獨特的知識結構。反之,如果教師過多參與學生的學習認知過程,只會加重學生對自主學習的惰性。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適當地結合新的知識,以使學生能夠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
3.創新教學方法和方式,激發并引導學生思維
大多數教師已經明確意識到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意義,但是由于某些教師缺乏專業的工作經驗,因而教師授課仍然占據著大部分的課堂時間,并且他們通常會忽略數學思維方法的多樣性,使學生無法真正掌握知識的要點。首先,要根據課程內容設計各種課堂教學場景。去提高每個學生的概括能力,進而增強數學教學的實際效果。例如,當學習正方體和長方體等幾何知識時,由于小學生沒有較強的邏輯空間能力,不容易理解這樣的圖形問題。因此,教師可以依靠積木和其他教學工具來讓學生體驗它,將抽象問題具象化。其次,有必要學習創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教師應選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正確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課堂教學問題,使學生能夠合理地聯系知識,如加強與日常生活的聯系與交流,推進邏輯思維。或預先設計一個思考的問題,在科學研究和思考的階段,有針對性地進行具體的引導,然后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
4.結合學生的特質以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結構的調整,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融入知識體系架構,另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為學生找到更合適的方法。在這整個過程中,學生很可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課堂上注意觀察學生的表現,然后發現更好的教學方法。教師不是為了完成教學內容而進行課堂教學,學生也并不是為了對付考試而學習,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數學的魅力。
老師上完課后,可以讓學生自己總結本課的內容,從而使學生形成一個詳細的知識框架,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教科書中,分數那一個部分較難理解。因此,教師可以通過一個例子,讓學生加深對這一章節的印象,這可以進一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加熟練地掌握本章的重難點。
5.重視創建教學情境以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整個培養過程中,有必要不斷改變啟發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方式。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書本上的知識創建一個情景舞臺,并將學生帶入情景。通過場景,他們可以學習一些知識,從而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邏輯思維能力,取得很好的實際效果。
小學數學教科書中有關對稱圖形的知識要點特別適合課堂情景教學,教師可以通過找一些對稱的圖形或其他課堂教學物品,然后將它們放在講臺上供學生觀察,讓學生看一下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然后明確地提出自己的疑問。此外,教師還可以問學生一些問題:他們有什么特點?這個物體與其他物體具有相同的地方嗎?可以通過正確的引導逐步激發學生的思考。
6.接觸圖形以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小學生對事物有直觀上的理解,他們對色彩的興趣也相對較高。因此,在教學中,可以通過相關的圖形內容培養數學思維方法,使學生通過直觀形象,對知識內容進行學習和訓練,對兩者之間的關系產生更深刻的理解,并更直觀地進行抽象知識的學習。采用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方法和學習習慣。在問題分析的整個過程中,可以進一步深化學生的邏輯思維。例如,在學習與正方形的周長公式有關的知識內容時,在一般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選擇讓學生用死記硬背的方法。但是,這種教學方法的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其內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它們轉換為圖形的形式,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而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
7.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教科書中的案例而非常少,學生通過掌握和理解本書中的示例,遠遠沒有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室中介紹日常生活的具體事例。在教學過程中,正確引導學生分析和討論問題,最后根據自己的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假設母親給樂樂80元錢,讓他去菜市場上買菜,他必須得買2斤豬肉和3斤西蘭花。樂樂去第一家商店時,他看到豬肉需要20元一斤,西蘭花4元一斤。當樂樂去第二家商店時,豬肉22元一斤,西蘭花3元一斤,那么樂樂要選擇在哪一家商店購買食材才能最省錢呢?最后樂樂還能剩下多少錢呢?教師會通過兩個商店的價格比較引導學生選擇價格最便宜的一家商店,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們知道第一家商店的豬肉比第二家商店的豬肉便宜。第二家的西蘭花價格比第一家便宜。最后,從第一家商店購買2斤豬肉的成本為40元,在第二家商店購買西蘭花的成本為9元,其余的80-40-9=31元。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兩個商店的價格,以便學生了解最經濟實惠的方法是在每個菜中選擇最便宜的價格,從而可以實現最省錢的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了生活中的實際案例,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與生活相結合,有利于他們應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促使學生更努力地去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可以通過相關的圖形內容向學生講授數學思維方法,從而使學生通過直觀形象學習知識內容,并對數量之間的關系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用更加直觀的方法對抽象的知識進行學習。根據課程目標和大綱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能力,為學生構建一定的場景,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數學的奧秘,該方法還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通過課堂情境創建的方法還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通過全過程的方法,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對周圍的事物有一定的求知欲。在這種情況下,它可以更好地促使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并理解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必須繼續探索相關的策略,以培養邏輯思維能力,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