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汝芳
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教授在《未來學校》中所說“教育無論怎么變,幾千年來就是兩個關鍵詞匯,幸福、完整。其中,完整是它能不能讓每個人成為他自己。”這與我們信息技術的核心素養不謀而合。這與當下“用一個標準、一個考試、一個大綱、一個教材,把本來具有無限可能性的人培養成一個單向的人”的教育是背道而馳的。
一、學法引導,靜心自主探究
孩子習慣于填鴨式的被動學習。雖然教育一直在前進,教育理念一直在進步,教育裝備一直在更新,教學方法也是一直在豐富,但學生已經習慣于更便捷地被學習:那就是等待著教師們的“花式投喂”。
不管是在普通教室中一個班只有一臺一體機,還是在專業計算機房一個學生一臺電腦,我們都應該把有限的課堂側重點應該安放在“動腦”上。動手之前應該先動腦!
探究,探究,先“探”后“究”。在教學中,我們“變教為誘,變學為思,以誘達思,促進發展”,把握探的方向、控制究的深度、回歸理性思維。
例如,第2課《裝扮桌面》的學法引導設計:
第一步,觀察與推測。請大家仔細觀察。類比的對象可以是別人的作品,也可以是已有的經驗。觀察“開心過六一”桌面背景,是通過選擇右鍵菜單中的哪一項來設置?會是“排序方式”嗎?會是“刷新”嗎?還是其他菜單選項?
第二步,嘗試與驗證。對于自己的推測大膽嘗試與驗證,并且舉一反三。常用的人機對話工具是鼠標與鍵盤。可以是鼠標的指向、單擊、雙擊、拖放、右擊,也可以是鍵盤。
第三步,根據你的觀察推測、嘗試驗證,有必要時,結合教材、幫助說明等,梳理形成新的本領并加以應用。
課堂教學下來成效顯著。學生們在整個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興致都很高。
通過自己以及自己與同伴一同探究新知識,成功設置桌面后,學生們臉上洋溢的是成功的喜悅和對學習的自信。
二、任務驅動,持續體驗專注
就成年人而言,要想讓他們對某個事物或者某項活動保持足夠的專注度,客觀上來說也是很難做到的。因此,教師要想在課堂教學活動當中,讓學生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力,無疑也是困難重重的。特別是我們如何讓學生盡可能長時間地專注且有效避免學生的疲憊與排斥?
源源不斷地自發想學,就如同內驅力,在學習者的心目中,可能是一種無敵的內功心法一般的存在。仿佛只要激發了內驅力,人就會像打了雞血一樣,不用監督,不用提醒,自動自覺,隨時隨地進入學習狀態,無論做什么事,都在想著有沒可能提升自己。萬維鋼的專欄經常提到一個東西,叫“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比你自己更重要的東西。這個東西就像是內驅力的鑰匙,找到了,內驅力就會被激發。我想,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上的每一個任務都是那把啟動學生內驅力的那把“鑰匙”。
學生帶著任務,有效地管理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完成學習任務,形成創新作品的能力。那么教師在設置任務時,為了讓學生的代入感更強,那么任務本身就應該盡量接地氣。與學生的生活相關聯,和他們的經驗相整合。
在教學第2課《裝扮桌面》背景設置的綜合任務時,是讓學生將班級的集體照作為教室一體機的桌面背景。
這讓學生也能使“學習者利用自己原有認識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搜索學習到的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體驗知識正遷移的樂趣。
三、語言啟迪,激活思維靈動
精心設置的任務如果在沒有精心準備語言組織下,也是會讓整個課堂節奏不流暢:導入不自然;在引領學生深入思考時出現間隙性停頓;在作品交流和評價時會顯得單薄;結尾的升華也會比較牽強……
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啟發性語言可以激活學生思維,從而生成靈動的課堂,這是作為信息教師必須學習、探索、實踐與研究的。
1.環環相扣的提問互動
教師要用語言去啟蒙,用語言去啟智。“啟發性”關鍵在于“誘”,核心在于“導”,融知識介紹和情感激發于一體,誘發學生的求知欲。啟發性要求設計的問題能抓住重點,切中要害,能牽一發而動全身,能讓學生由這一問題產生由此及彼、由近及遠的豐富聯想。
抓住興趣點。學生的興趣是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創造良好的情境誘發出來。這就要求教師從教材中選擇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熱點,構造提問序列,從而啟迪學生的思維。
抓住矛盾點。根據需要,教師抓住學生認知、思維的矛盾點,有意給學生設置環環相扣的問題,誘導學生思維不斷走向深入。
2.具有層次性的啟發引導
作品展示、交流與評價的環節沒有很好地得到落實,其很大原因就是教師呈現的任務太過籠統,以致學生也只是簡單地作出回應。假如在介紹作品時,能啟發他們從這幾個方面展開:淤你做的是什么;于用到了今天所學的哪些工具與技能;盂你是怎么做的;榆關于這個作品你今天最想和大家交流什么。通過這四個不同坡度的闡述,相信學生的介紹肯定很出色。學生們是最樂于挑戰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我們應根據學生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智力發展水平,精心設計遞進性的評價環節,讓學生們不斷有挑戰感,不斷拓展鄰近發展區的思維活動。這一步步層次分明的遞進式評價將刺激學生們對后續思維活動成功的渴望。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決定個體強大的關鍵因素在不斷變化,原始時代是體力,后來是知識,現在則逐漸轉化為思維能力。思維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學習和訓練可以掌握的思維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