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燕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和邏輯性都很強的學科,各種概念教學也比較枯燥,在加上小學階段學生年齡小、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如果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學生容易對數學產生厭學情緒,學習能力令人擔憂甚至會放棄數學這門學科。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能投入情感積極地進行體驗,就會對學習產生巨大的動力,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往往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數學與其他學科相比是缺少情節的,略顯乏味的,有時又相當枯燥、深奧難懂,這就讓眾多學生對數學“望而生畏”,談“數”色變。那么怎樣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發展他們的數學思維,同時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呢?
文章借助學生熟悉的素材,幫助學生消除畏難情緒;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充分開展體驗活動,在做中學,在學中悟;設計實踐性的作業,使課堂向課外延伸。通過以上幾條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發展他們的數學思維,提升他們的數學素養,讓數學更具魅力。
一、借助“熟悉的素材”———引學生“悄然入境”,消除畏難情緒
小學生對數學知識點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對學習數學這門學科的熱情。數學的“嚴謹性”和“邏輯性”對于小學生來說觸動不大,但所學知識點的“熟悉程度”卻能第一時間抓住學生眼球,決定著后續學習的積極性和效果。所以,筆者借助學生熟悉的素材消除畏難情緒,吸引學生悄然入境,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
“按比例分配”是生活中的常見問題,本課教學時,我先借助我班女生24人,男生26人的實際素材,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主動勾連“比”與“分數”的聯系。然后,借助學生熟悉的“分圖書”這個情景,引發學生思考:如果把男生和女生看作兩大組,現在有100本圖書,每組該分到幾本書才算公平合理呢?問題一出,不到一會,學生們一致認定:應該根據人數比來分配,不能用平均分。有學生列式來介紹:100衣(24+26)伊26=52本,男生分到52本,女生分到48本。于是,教師水到渠成地引出:像這樣實際生活中根據具體情況來分配的方式就叫做“按比例分配”,自然揭題。由于探究的內容學生十分熟悉,所以對“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及內涵能深刻理解并掌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悄然入境”直面問題,興趣盎然解決問題。
二、創設“生活的情境”———帶學生“身臨其境”,培養想象能力
數學知識大多是有情境的,學生利用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相關經驗去建構一個新知識的過程,我們稱為“學習”。小學數學教材中生活化的情景有很多,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設“生活的情境”,能從生活實際出發,選擇教學形式、安排教學內容,帶學生主動去感受、去思考、去研究。由于小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將原本枯燥的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相結合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讓學生更加明確研究目標,引領他們的思維向正確的方向前進,從中發展他們的思維空間,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反過來,數學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校園生活是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內容,及時關注并巧妙利用校園內的數學素材,把校園中的數學問題搬進課堂,還原生活,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拓寬思維。帶學生“身臨其境”進行探究,在生活中學數學,深切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樂于學習數學。
在開設校本課程《跑道的奧秘》這一知識點時,我考慮到該知識點的抽象性,憑空想象,學生很難理解,于是把“操場”作為課堂,帶學生到操場進行實地學習。我讓學生推薦六名跑步速度差不多的學生,分別跑六根跑道的一個彎道。跑前引導同學們猜想:六名同學中誰先跑到同一終點?然后組織其余學生進行實踐驗證,發現猜錯的學生很多。筆者再次引導學生探究跑道的奧秘。組織學生分組度量彎道的直徑。引發學生先思考:每次加一根跑道線后直徑是多少米?再想象:它的周長是多少米?周長的一半又是多少米?等一系列問題。最后學生通過度量和計算,知道跑道的奧秘:因為每根跑道寬1米,它的周長的一半就要多3.14米,如果要到達同一終點,跑一個彎道,起跑線一道和二道就應該相差3.14米,如果跑一圈,起跑線就應該相差6.28米。
再如教學《千克和克》時,雖然日常生活中,學生通過超市購物、菜場買菜可能對物品的輕重已經有過初步的感知,但是大部分學生對克和千克這種質量單位的概念還是模糊的,因為質量單位和長度、體積等單位相比還是較抽象,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想要完全掌握這種質量概念還是有一定難度。課堂伊始,筆者先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出示了幾種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如一顆西瓜、一袋鹽、一袋面、一桶油。鼓勵學生觀察這些物品并猜測他們的重量大約是多少,接著提問要表示物品重量用什么做單位,從而導出課題“千克與克”。本課利用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激發起他們探索數學知識的好奇心,初步為學生建立起質量的概念。
像這樣貼近生活學數學,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帶著問題進行探究,充分感受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掌握了知識,培養了想象能力,發展了他們的空間觀念,提升了實踐技能。
三、參與“充分地體驗”———使學生“情不自禁”,培養創新意識
感受數學、體驗數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之一。學生親身經歷或體驗學習過程時,他們的聰明才智才得以發揮。所以,在教學中,筆者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參與“體驗”的全過程,不由自主地躍躍欲試,情不自禁地進行創造,不斷積累學習經驗,逐步領悟學習方法,提升學習的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還是教學《千克與克》這節內容,在學生初步掌握質量概念后,筆者接著給學生出示了兩包大小不一的商品,讓學生憑直覺猜測一下哪袋物品輕,哪袋物品重?學生不約而同給出答案大的物品重,小的物品輕。筆者提問:“怎樣來驗證一下我們的猜想?”學生發現可以用稱來稱一下物體的實際重量。課程進行到這里,筆者給學生出示了天平和電子稱這兩種稱量工具,并分別教授學生這兩種工具的使用方法。在學生掌握這兩種工具的使用方法后,引導學生親自實踐給剛才的物品稱重,經過自己動手實踐,測量結果讓所有人都感到意外。通過充分的體驗學生明白了用眼睛觀察或者掂量并不能準確得知物體的重量。外形看起來大的東西可能會比較輕,外形看起來小的物體則可能重到需要用千克來計量他的單位。經過親身體驗學生懂得看待生活中的事物要從客觀角度出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慢慢從感性向理性發展。而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的數學知識在腦海中的印象也更深刻、更扎實。
再如,教學《比的應用》一課時,筆者為了表揚同學們學得積極認真,為他們提供一定量的蜂蜜和水,讓他們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創造出一杯200毫升的蜂蜜水。每個小組的成員團結協助,仔細認真地商量配比方案,有的組要按蜂蜜和水1頤3來調配;有的組要按蜂蜜和水1頤4來調配的;更有的想按蜂蜜和水是1頤1來調配。商量好配比方案后,在組長的有序組織下,組員們主動分工合作,大膽配制,樂在其中。實驗完成后,每組只說出配比方案,競猜該組蜂蜜和水用量配比。并讓同學們比較哪組配比出來的蜂蜜水甜。最后,讓同學們共享勞動成果,開開心心地品嘗,證實到底哪杯最甜。
同樣是配比的實驗,因為配方不同,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就不同。但是,所有的學生都有相同的體驗,那就是收獲了一份“甜蜜”!這樣的體驗活動,不僅達到了預設的目標,更讓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設計“實踐性的作業”———讓學生“意猶未盡”,培養應用意識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脫離生活的教育會扼殺學生的身心發展,結果只是培養無用的書呆子。作為數學教師除了要在課堂上滲透生活元素外,課后作業的布置也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連,讓學生感受到所學內容就在身邊,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傳統的課外作業因為“單一”“枯燥”、缺乏“新意”,導致部分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不高。而往往被老師們忽視的一些“實踐性的作業”,學生卻興致高漲、研究起來樂此不疲。因此,我根據知識特點,改變傳統作業形式,設計了一些生活實踐題,在課末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讓學生產生一種“欲罷不能”“愛不釋手”的持續探究的態勢,使探究的激情“意猶未盡”,從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發展他們的數學素養。
學習完《千克與克》這節內容后,筆者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課后作業:選擇家中幾種不同的生活物品進行稱量、稱量,或稱出超市20種不同物品的質量,將稱量結果準確記錄并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進一步掌握了對天平或者稱的使用方法,對《千克和克》等質量概念有了更深刻的領悟,交流討論的過程還幫助學生提高了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
在學習了《小數乘法》一課后,筆者設計了這樣的作業:請同學們課后調查菜場里各種水產、禽類、蔬菜的價格,然后完成一份購買方案:50元錢可以買哪些1千克的一葷兩素菜?學生通過親自調查后得出了多種多樣的購買方案。正是由于興趣的吸引,學生才熱衷去調查,答案才精彩紛呈。這種開放性的實踐作業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他們的思維,還提高了學生靈活應用的意識,更提升了他們的數學素養。
總之,數學因為其知識特征,會使一部分學生“望而生畏”,但教師如果能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改善教學方式,借助學生熟悉的素材,讓學生在生動的生活情景中主動體驗、去探究;能對接課內與課外,使知識與生活有機組合,那么不喜歡上數學課的學生會漸漸愛數學多一點,對數學興趣不太濃的學生的熱情會更高漲一些。為了實現學生對數學的情緒由“望而生畏”變為“愛不釋手”這一利好目的,筆者將不斷嘗試、不斷創新!